何为“好喝”?——“标准汤感”定义及诉求
— 文 末 附 详 尽 视 频 解 读 —
兜兜转转再久,我们终于还是要追求一口好喝的茶汤,—— 但何为“好喝”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标准,总要是有的。
今天我们就试着以“标准开汤”理论体系中的“标准汤感”为例,抛砖引玉,为大家阐释所谓“好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以及我们究竟要在“好喝”中追求什么。
首先给出定义:
所谓“标准汤感”即茶品在“标准开汤”过程中所呈现的汤感表现。
更进一步,就是每一水的茶汤在“标准浓度范围”内所自然呈现出的具有其茶品自身特点的层次、起落和变化,甚至于一口茶汤入口后也会呈现出的起落变化。
具体而言,“标准浓度范围”有一个明确的液相密度值,但太不直观实用,故将其感知特点描述如下:
浓度上限 —— 尚未产生品饮压力或抵触感,苦涩及负面气息呈现适度、不过分,其他细节呈现不粗糙;
浓度下限 —— 尚未产生因茶汤浓度过低所导致的水感。
”标准浓度范围“保证了大多数人品饮浓度的适口性(苦味不明感者、味觉退化与有损者除外)。在保证”标准浓度范围“的基础上,通过试茶以找到茶汤中所有细节得以清晰、饱满、平衡的呈现过程,即”标准开汤“,而所呈现出的汤感表现即为”标准汤感“。
相对而言,”标准汤感“应该是一款茶品最好喝的汤感表现。也可以理解为”在适口浓度下积极信息量最大的汤感表现“。
定义比较复杂,我耐心解释,你耐心看,—— 绝对有用!!
做几点说明:
· 茶是活的,会转化。所以准确的说,”标准汤感“只代表当下阶段该款茶品的最佳汤感表现,换季之后待茶品稳定便要重新试茶调整以再次确定”标准汤感“,且不同转化阶段的”标准汤感“一定是不同的。
· 每一水的浓度都要保证在”标准浓度范围“内,—— 我们说的”起落、变化“绝对不是指的茶汤浓度,—— 茶汤浓度必须稳定,不允许有明显的起落。
· ”标准汤感“中的层次、起落、变化,是基于茶品的自身特点自然呈现出的,而不是人为刻意的结果(其实大部分情况下一款茶的最佳表现并不取决于开汤者的意图)。
· 呈现一道茶的层次、起落、变化,乃至一口茶汤的起落变化,是检验开汤技术与认知深度的基本方法。而大部分冲泡者首先是尚未意识到茶中所蕴含的层次、起落,就更不用说去呈现了。—— 你泡的那道好茶里,是否呈现出了相应的层次、起落、变化呢?
· 浓度的提升不代表感知信息量的提升,甚至会是相反的结果。因为当超越了味觉的”最佳敏感区“时,味觉其实是趋向于麻木的,感知的信息自然就会减少。所以作为审美品鉴而言,我们不推荐喝浓茶。
· 一口茶汤落喉之后萦绕于口腔的愉悦表现,称之为”茶韵“,我们也说”茶韵“乃茶之魂魄。能否呈现出”茶韵“,也是评价茶款品级与开汤技术的重要参考。
好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好喝“的标准,—— 的确比较繁琐,因为对一个事物的深入就是一个系统化、复杂化的过程。
来个简单的,你也可以理解为是汤感的”积极信息量“越大,就是越”好喝“吧。
这并非是我臆造,而是所有艺术形式通用的标准。电影“好不好看”,音乐“好不好听”,游戏“好不好玩”,都可以套用这个逻辑。所以你不用纠结它的对错,用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