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

近日,《大秦帝国》系列收官之作——《大秦赋》正在热播,虽然让40岁的张鲁一强行尬演12岁少年嬴政,且饰演太后的朱珠比张鲁一还小4岁等一系列迷之操作让人十分出戏,但该剧在服道化上还是花了不少心思,以出土文物为基础进行复原,尤其是秦国兵将的着装,发式,兵器等细节,令许多观众感到真实,很是值得称赞。借着电视剧的热播,我们就来谈谈秦代士兵的真实造型应该是什么样的。

偏右圆髻与扁髻从考古出土的秦始皇陵陪葬陶俑来看,秦人对于梳头是很讲究的,不论是发辫的编绕和交结还是发髻的设计和实用性都有独特之处,总得来说,秦军发髻分为圆髻和扁髻两种。圆髻,看上去很像现在流行的丸子头,不过扎得十分紧致,毫无散发碎发,毕竟人家梳头是为了上战场不是为了修饰脸型。有时秦国士兵还会在发丝中混入一种叫“偏诸”的丝带再编起来,与现在黑人流行文化里脏辫的做法类似。

除此之外,部分秦军的圆髻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发髻并不位于头顶正中(想想咱们熟悉的道士头,汉人男子梳圆髻都一般是位于脑袋正上方的),而是偏在头顶的右侧。这是为何?一般有两种猜测:第一,偏髻本来不是秦国特色,而是楚国风情(在楚国墓中发现过偏髻陶俑和有偏髻形象的人物画像),这种地方特色随着楚国姑娘芈八子嫁入秦国传了过来(芈八子就是著名的秦国宣太后,曾经长期主理秦国朝政,影响力巨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楚文化在秦国的传播);第二,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军功爵制,不管是平民还是贵族,有军功就能封爵。由于申报军功需要用到敌军首级,为了防止有人用战友的首级浑水摸鱼,所以推行专门的军队发型方便识别。

包山楚墓出土的战国铜灯,人俑发髻偏右除了上面的两种,也有人猜测是否因为古人尚右,因此以右为尊,把发髻偏在右侧。不过这些解释目前都还不能得到有效的证实,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说,将偏髻界定为楚国特色,本身就是基于少量的考古发现而做的假设性推测,而据此推测秦俑的偏髻也是楚文化特色并且将其归结于芈八子的影响,这就是假设之上再假设,可靠性大大降低。

由于圆髻凸出不方便戴冠,所以秦俑中还有不少梳扁髻的,需要将头发全部拢在脑后,变成几股宽辫子再折叠成长方形、梯形、圆鼓形(也有不编辫子直接梳了再用笄固定的)等形状,特别适合佩戴长冠、鹖冠(始于赵武灵王,由于鹖鸟好斗勇猛,至死方休,以此激励战士们奋勇杀敌),而那些梳圆髻的就只能戴帻或者皮弁了。这些在《大秦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服色究竟为何在很多电视剧和电影中,道具师对于秦国军队的服装颜色都会选择以黑色为主,像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甚至给秦军统一成全黑,看上去有很强烈的气势感,《大秦赋》也不例外,除了袖口、领口,其他部分均为黑色,甚至连身上的皮甲也都统一刷了黑漆。不过历史上果真如此吗?不少人认为,太史公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过:“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尚)黑”且“更名民曰黔首”(因为平民需要以黑巾裹头,所以称呼秦国百姓为“黔首”),因此秦军服色肯定为黑色。

但事实上,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根据五行之说认定秦朝属水德(根据五行终始的理论,夏朝属木德,尚青色;商朝属金德,尚白;周朝属火德尚赤),代表色为黑色,因此在一些隆重场合和重要的用具、服装上推广黑色,而在秦朝建立之前,情况并非如此。

以数量庞大的秦俑来看,虽然现在兵马俑看上去都黑漆漆的,但那是因为当初彩绘的颜色历经两千年已经剥落。通过检验出土时残留在俑身上或者泥土中的颜料可以发现,秦军的军服是五颜六色甚至有些粉粉嫩嫩的——袍服有粉红、粉绿、粉紫、粉蓝、红、绿、蓝、紫的;绳带有白色、黄色的;连靴子都有好几种不同的颜色。

不仅如此,在一些军官俑上,衣服的领口、袖口、衣襟边和下摆等部分多镶着花边,可以说秦人对色彩搭配是很有心得的。除了颜色,秦服的图案也十分丰富,比如有的骑兵俑头上的皮弁布满了朱红色波点,而且杂乱无章;陶俑腰带上的花纹有菱形的、三角纹的、斜方格的、树枝纹的……这些细节则在《大秦赋》中没有被体现出来,难免有些遗憾。除了以上介绍的,《大秦赋》中对秦人留须的偏好(以八字胡为主,络腮胡为辅,主要有自然下垂款、上角犄角款等),靴履的独特方口设计,无马镫时代的骑兵作战,铠甲的复原乃至蹶张秦弩的动作都处理得很精彩,还是值得一看的。

本文由本号特约作者李子供稿,欢迎关注评论。

(0)

相关推荐

  • 《秦俑》

    风水之情 <石与风水>专题 · 蓝建平藏石 姜鸿 中华奇石杂志(第七期刊) 20190727 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 藏风聚气,得水为上 相地奥妙,尽在风水 "风水学是中国历史悠 ...

  • 秦俑头部的制作方法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俑头部的制作方法陕西学习平台2021-02-17订阅 耳部制作特写.秦俑坑中的陶俑在出土时大多已经破碎,经过对陶俑残片的研究发现,俑头的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先制作粗胎 ...

  • 中国陶俑:曾经接地府,如今接地气

    近年,一支表情包势力正悄然崛起.   虽然比不过常年霸榜的表情包届巨头,但不失为一支耀眼的新秀力量,实力不容小觑.   它们一般庄重中不失个性,礼貌中不失轻蔑,苦逼中不失快乐.   这就是,陶俑! 唐 ...

  • 秦俑坑中的陶俑不戴头盔

    [秦俑百问微讲堂]为何俑坑中的陶俑不戴头盔陕西学习平台2021-02-15订阅 秦俑一号坑局部.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代军人身穿铠甲.头戴头盔.英勇作战的场面.但是,在秦俑坑出土的数千件陶俑中 ...

  • 《大秦赋》里歪着的发髻 藏着兵马俑的秘密

    在接二连三的烂片之后,总算有一部高水平的历史剧上映了,<大秦赋>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终极篇,保持着前面三部的高还原度的同时,各种细节和场面也十分用心.不可否认,任何一部历史剧 ...

  • 大秦帝国沉默的守护者02

    2021-01-24 07:20:00 兵马俑出土后修复的车马佣 2000多年前,秦国一位兢兢业业的县法律秘书"喜"为人们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个线索.喜曾经三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 ...

  • 秦兵马俑坑陶俑的发型和胡须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兵马俑坑陶俑的发型和胡须陕西学习平台2021-03-26订阅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蓄发是对父母的孝敬,伤人毛发自然被视为对他人的严重伤害.如云梦睡虎地秦 ...

  • 疫下诗词(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夜,梦,我置身在一个古战场,耳边悠扬地传来一首歌,一首征战时唱的歌. 那曲调,很是慷慨激昂,那乐声,很是悲壮绵长,使这天也苍苍,地也茫茫. 渐渐地,这歌声,捉住了我的心,迷住了我的情,使我凝住了心神, ...

  • 2月3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今天是大年初十,周一,搁往常,今天应该是春节假期结束后开工上班的日子.受疫情影响,很多人没有上班,但还有一些人,其实一直在岗位上.在我们看得见的新闻里,在我们看不见的战线上,他们在诠释着什么是担当. ...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意思是:谁说我没有军衣?与你同穿那长袍.<无衣>是一首秦地的军歌,同仇敌忾.慷慨激昂. 岂,助词,表示哪里.如何.怎么. 曰,说的 ...

  • 共读国学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挑战书 共读国学第一期已经从2016年11月21日到2019年8月16日坚持了1000天,来来往往最终有近百人坚持到了最后.陆游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来吧 ...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全文及译文阅读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出自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诗经全文及译文阅读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出自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全文及译文阅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出自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 (122)无衣:岂曰无衣,七兮

    岂曰无衣 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 六兮 不如子之衣 安且燠yù兮 诗经中,以<无衣>为题,大概最熟悉的就是<秦风·无衣>,而这首唐风的<无衣>只短短四句 ...

  • 抗疫专栏|黄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谨致以每一位疫情中的抵流人 我是一个偏好浪漫的人,如果说我对从未去过的武汉有什么印象的话,那应该要数那儿春天开得纷纷扬扬的樱花了,会让我不自禁地想起聂鲁达的那句"我想 ...

  • 【每日时事】人大代表建议设立国家“汉服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两会议案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提交了一份<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议案. 成新湘认为,中国的汉服作为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