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螺旋力线具有重要功能

螺旋线从颈部后侧的头夹肌与颈夹肌开始,交叉到对侧上背部的菱形肌,连接到前锯肌,再绕到身体前方接到腹外斜肌。

接着,交叉到对侧的腹内斜肌,连接到骨盆的髂前上棘之后,开始往下到髋部的阔筋膜张肌,大腿外侧的髂胫束,与小腿前侧的胫前肌,经过第一跖骨基部,从足底转到小腿外侧的腓骨长肌,往上则走到大腿后外侧的股二头肌。

最后,经过坐骨结节后,连接到骶结结韧带,再往上交叉到对侧的腰腰筋膜与竖脊肌。

螺旋线的功能

浅前线、浅背线与侧线已经把身体的前、后、左、右用纵向的筋膜包覆起来,而螺旋线则是将身体以双重螺的方式缠绕起来,这样螺旋缠绕身体的方式,包在浅前线、浅背线与侧线的肌筋膜线之上,等于是第二重的加强固定,目的是为了让身体能顺畅地做出旋转的动作。

此外,整条螺旋线的肌筋膜中,有很多部分与其他的筋膜线重叠,包括浅背线、浅前线、侧线与深背手臂线。因为螺旋线与许多筋膜线共享筋膜,所以,螺旋线可以借着与其他筋膜线重叠的部分,去影响其他筋膜线的运作,并且协调其他筋膜线的张力,而其他筋膜线的张力,也可以经由螺旋线互相传递。

所以,静态上来看,螺旋线不仅可以维持躯干旋转的稳定度,也可以帮助其他筋膜线的稳定。而在动态上,螺旋线主控着任何躯干旋转的动作,并协助其他的筋膜线产生动作。

功能一、最强大的旋转爆发力来源

人类从四足演化到直立,虽然牺牲了奔跑的速度,却换来了旋转身体的力量。四足的动物,它们的动作力量来源,比较多是来自浅前线与浅背线的力量,鲜少有旋转躯干的动作,反之,双足站立的人类,则是以利用螺旋线之力的动作最多。

至于可以站起来的四足动物,例如猩猩或熊,因为骨盆到下肢的螺旋线稳定度较差,所以也没办法充分的利用螺旋线的力量。

反观人类若想将物体投、抛或踢得很远,只要充分利用旋转身体的力量即可,所以,最古老的人类体能竞赛,除了跑与跳之外,都是在比螺旋线的爆发力,例如:铅球、铁饼或标枪。由此可见,螺旋线是人类输出爆发力最大、最有效率的方式。

换句话说,有好的螺旋线功能,就会有好的旋转爆发力,因此,所有的投掷类、球拍类或者踢球的运动,都需要良好的螺旋线功能。想像一下网球的挥拍、棒球的挥棒、高尔夫球的挥杆动作等,皆需要螺旋线的帮忙。

此外,技击类中的许多动作更是旋转力量最单纯、直接的展现,例如出拳或旋踢等,这些动作中都可以看到很漂亮的身体旋转轨迹。而螺旋线的训练不只是练力量,也需要高度的技巧,因为在运动竞赛中旋转的动作不仅要有力量,还要能精准无误,这通常需要很时间的反复练习,技巧才能纯熟。

功能二、提供抗旋转的力量,稳定身体

因为人类是靠双脚走路,当单脚着地负重时,地面的反作用力会经由下肢往上传到骨盆,由螺旋线再往上传到对侧的躯干,如此,才能保持骨盆与脚步的相对稳定,不会有过多的相对扭转。为此,有稳定的骨盆才能让整个上半身稳定,否则每走一步路,上半身就会往反方向旋转扭动,除了会浪费许多能量之外,身体的晃动也会让头部的视线无法维持水平。

因此,螺旋线除了让旋转身体之外,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抗旋转——维持躯干的稳定;这对人类的直立活动模式而言,非常重要。

螺旋线如果发生问题,就会产生过度扭转或扭转角度受限的情形。一般而言,长时间维持旋转姿势,例如:电脑放在身体的侧面,或者工作台面在身体侧面;反复单手劳动工作者,例如:油漆工等;单方向旋转运动的项目,例如:标枪、高尔夫球、棒球等;习惯不良者;以及习惯翘脚坐、躺着看电视等,都容易造成螺旋线的功能受损。此时,会出现脚踝旋前或旋后、足弓太高或太低、膝部错位扭转、骨盆扭转、肋骨扭转、肩膀耸高、肩胛向前偏移、头部倾斜扭转等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