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族最好的游牧民族,救了千百万汉人的生命,族名成中国代名词

中国的国土面积十分的辽阔,按照地理环境的差异,可分为三大自然区,这三大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这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农耕,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农业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在西部一带水源充沛的地方即新疆的部分地区则分布有广袤的绿洲农业,青藏高寒区的农业也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则分布有河谷农业。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尤其以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农耕民族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动最为频繁,长城是双方之间互动的一个地理界限,当然也有一些游牧民族,起源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东北地区,比如女真人、满族等等,这些民族并不纯粹是游牧民族,而是兼有渔猎与农耕。

中国地形图

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有很多都曾经入主过中原,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正统王朝,例如,鲜卑人建立了北魏,契丹人建立了辽朝,女真人建立了金朝,蒙古人建立了元朝,满人建立了清朝(后金),在这些曾经入主过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当中,对汉人最友好的其实是契丹人。

契丹人原来是鲜卑宇文部的一支,与鲜卑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魏晋南北朝之际,他们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一带游牧,“契丹”一词最早在《魏书·契丹传》一文中可见,唐玄宗年间,安禄山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期间,就经常以讨伐契丹人为名,向朝廷邀功,此时的契丹人由八个部落组成,首领被称为“夷离堇”,夷离堇由各部落“世选”而产生,早期夷离堇基本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则在遥辇氏家族中产生,后来由出身于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机担任夷里堇。

契丹人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又被推选为契丹各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相当于可汗,由于契丹人长期在我国北方一带游牧,所以有许多的汉人生活在契丹人所统治的区域,这个时候的契丹人已经接触到了汉文化,在汉人士大夫韩廷徽等人的帮助下,耶律阿保机仿效中原王朝的制度,于公元916年登基称帝,立国号为“契丹”,建年号为神册,正式建立了契丹王朝,后来,耶律阿保机还命人仿效汉字的笔画与书写规则,创制了契丹文,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契丹王朝的版图进一步扩大,西北方向,征服了突厥、党项等部落,向东则征服了渤海国,改渤海为东丹,由其长子耶律倍担任东丹王,天显元年(926年)七月,耶律阿保机去世,他后来被辽朝统治者尊为辽太祖。

耶律部绘制的《骑射图》

耶律阿保机在北方扩张势力范围之时,正值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陷入一片混乱状态,无暇北顾,所以,其子耶律德光即位以后,即寻求向中原农耕地带扩张的机会,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间,后唐政权一度出现强盛的景象,但是在他死后,后唐统治集团内部很快就因权位之争而发生混战,明宗死后,其子李从厚被拥立为帝,李从厚登基以后,采取削藩策略,遂引起潞王李从珂的叛乱,后来,李从厚被李从珂的军士擒拿并杀害,李从珂即位为后唐的皇帝,是为后唐末帝,后唐末帝即位以后,与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长期不和,后唐末帝欲除掉石敬瑭,发兵围攻太原,石敬瑭遂利用契丹人的军事力量打败了后唐军队,公元937年,石敬瑭与契丹人合兵攻破洛阳城,后唐灭亡,在契丹人的帮助下,石敬瑭建立了后晋,为了感谢耶律德光的救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人。

燕云十六州在今天的河北省、山西省北部一带,还包括今天的北京市以及天津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跨越了燕山山脉,位于长城内外,地势居高临下,是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的交界处,自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战略要地,耶律德光得到燕云十六州以后,还于后晋开运二年(944年),趁后晋发生旱灾之际,领兵南下,并占领了开封,俘虏了后晋皇帝,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建立,在耶律德光时期,契丹人在军事上已经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占领,但是,辽朝统治者由于缺乏对汉地农耕区的行政管理经验,激起中原老百姓的激烈反抗,而无法在开封立足,在占领开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撤退了。

宋太宗画像

在后汉、后周时期,辽朝皇帝虽有重返中原的意图,但并未成功,北宋建立以后,宋太宗赵匡义有夺回燕云石榴汁之志,两次伐辽,但均以失败告终,在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朝开始在河北北部一带修筑工事,防御契丹骑兵南下,把原先的一些天然水道连成一片,修筑了一条长达900多里的水渠,然而,这样的防御工事与秦汉时期的长城相比,已无多少地势方面的优势,辽朝的骑兵时有进扰之举,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宋辽双方爆发了一场大战,辽朝20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直逼黄河以北的重镇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附近),宋真宗被迫御驾亲征,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之后,宋军士气大振,辽军由于作战失利,再加上担心有后顾之忧,双方遂展开了议和活动,并于这一年的十二月,签订了“澶渊之盟”。

宋真宗画像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宋朝无力夺取燕云十六州,辽朝也无力南下攻宋,双方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都处于和平状态,相安无事,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契丹人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代,实际上已经部分接受了汉文化,典章制度皆仿效中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还获得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基本处于农耕文明区,从此之后,契丹人进一步汉化,在辽世宗耶律阮时期,辽朝即已形成了南北面官制,南枢密院掌管汉地的民政、赋税等事务,而北枢密院则管理军政和契丹等北方游牧部落的事务,契丹人在北宋年间,对汉文化已经相当了解了,辽代皇帝对《论语》、《贞观政要》等汉文典籍了如指掌,辽道宗(1055年至1101年在位)还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辽朝统治者以“中华”自居,认为他们建立的辽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

正因为契丹人在北宋时期就已经高度汉化了,所以,在宋辽之间的战争中,辽朝骑兵杀戮平民的行为比较少,至少在史籍中并无多少记载,再加上“澶渊之盟”达成以后,宋辽和平相处长达100多年的时间,所以,宋元之际的中原汉人对契丹人并无多少反感情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契丹人可以说是对汉人老百姓最友好的一个游牧民族。

契丹人在汉化以后,不仅减少了自身对中原农耕区的破坏,而且还进一步影响了蒙古人,蒙古军队在征服金朝、南宋的过程中,屠城行为被制止得益于契丹人耶律楚材的从中斡旋,耶律楚材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的八世孙,在窝阔台大汗时期,担任蒙古帝国的中书令,在耶律楚材入仕蒙古之前,蒙古军队“凡攻城邑,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必杀之。”有屠城的传统,蒙古军队攻破金朝汴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以后,大将速不台以“金人抗拒持久,师多死伤”为由建议窝阔台大汗下令屠城,但是,遭到耶律楚材的强烈反对,耶律楚材认为汴京若被屠城,将会出现“得地无民”的悲剧,极力阻止蒙古人屠城,窝阔台后来听取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只对金朝的皇室完颜氏一族进行问罪,其余的人一律赦免,当时居住在汴京城内的老百姓有147万人,耶律楚材的建议挽救了一百多万人的生命。

金朝灭亡以后,秦、巩二十余州(今甘肃天水、陇西一带)的军民担心蒙古军队会屠城,遂誓死抵抗,蒙古军队久攻不下,耶律楚材从中斡旋,劝说窝阔台大汗改变屠城的传统,于是,窝阔台大汗下诏“许以不杀”,在秦、巩二十余州军民的生命皆得以保全的前提下,秦、巩军民选择了归附蒙古,后来,元朝在征服南宋的过程中,皆仿照汴京、秦、巩之例,不再屠城。

蒙古骑兵

蒙古军队在征服中原农耕区以后,还有人主张把农耕区改为牧场,耶律楚材进行了反驳,以军需粮秣要依赖农耕为理由,劝说蒙古统治者在汉地行汉法。

耶律楚材入仕蒙古期间,至少保全了中原汉地数百万人乃至上千万人的生命,如果没有耶律楚材,后果不堪设想。

到了元朝以后,契丹人大部分已经融入到汉族当中去了,元明之际,已无契丹族的说法了,今天的达斡尔人很有可能是契丹人的后裔。

契丹人作为一个民族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视野中,但是呢,“契丹”一词在东欧、西亚等国却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东欧、西亚等国,至今仍然称“中国”为“契丹”、称“中国人”为“契丹人”,比如俄语中的“中国”一词直译就是“契丹”,“中国人”一词直译就是“契丹人”,为什么在东欧、西亚的一些国家,仍然称“中国”为“契丹”呢?

因为,契丹人建立的辽朝长期与北宋对峙,所以北方的游牧民族一般称契丹人所统治的地区为契丹,蒙古帝国兴起以后,蒙古人把这个称谓带到了东欧、西亚等地,“契丹”一词随着蒙古军队的西征而声名远播,久而久之,契丹就成为了整个中国的称谓,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曾经长期统治东欧地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深受蒙古文化的影响,所以,俄语中的“中国”一词直译就是“契丹”,在英语当中,有时候也用“Cathay”一词来称呼中国,“Cathay”一词就来源于“契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