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海老街 探访古今传奇
晚清以来,自初一到清明,中元节到腊八,北海人借着酬神祭祖之际常在老街搭设戏台过足了戏瘾,期间出现了不少戏剧名角,至今北海老街依旧保留着唱戏会友的风俗,老街的大戏台几处可见,虽已残破不堪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
北海老街是我国海域经济发展的传奇,也是北海在中国近代史发展史上的一记的坐标,许多近代大事记都在老街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1883年光绪年间的修建的海关大楼,顶楼建有回字形的瞭望塔,当年监视港口内外的船渡情况的楼檐如今仅剩残垣,依旧可见昔日辉煌非常。
在邻近的中山路上,还有家我国最早开办的邮政分局—北海邮政分局,宣统三年(1911年),北海邮政分局年处理邮件达到55万件,足可见当年北海经贸之繁荣。如今该遗址已设为北海近代邮电历史陈列馆,面向公众开放。
夜幕降临,华灯初绽,巷子里烧鱼的香味迎面飘了来,触摸着老街奢靡而陈腐的光影,感怀着老街厚积而隽永的历史沉淀,尽量多地把能够留下的统统留在镜头里、留在脑海里。
“东一药局”是市级历史建筑,位于市东一巷二号,约建于1934年—1936年间,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0平方米。
建筑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临街,为二层拱券走廊瓦顶木楼板建筑,靠北面二楼顶上书“东一药局”四个楷体大字,字体突起,涂黑漆;后部为钢筋水泥两层建筑,作贮药间用。
后部楼房楼梯旁原挖有一水井,因井壁为泥质,常年取水致井壁缺损解放后弃用填埋,另于后园南侧挖一水泥箍水井供取水用。“东一药局”南邻系“衡兴隆”。
药局前后花园栽有龙眼、番桃、桂花树、假槟榔等树木。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曾被城镇公社东街办事处短暂占用作食堂、幼儿园,后又被“房管会”无偿征用作出租房。
“文 革”后“东一药局”落实政策归还原主。解放初,“东一药局”一些留存药物在有效期内被罗广庭委托之代理人张氏无偿施以街坊。如今,包括“东一药局”数间楼房,经过80多年的风雨摧残,已成危楼,又不能及时进行维护,令人不胜唏嘘。
在沙脊街宜仙楼近邻,有一间建于1884年,即清光绪十年的电报局旧址。
北海老街是我国海域经济发展的传奇,也是北海在中国近代史发展史上的一记的坐标,许多近代大事记都在老街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当年震惊中外朝野的“九三事件”原发地丸一药房,这里本是当年日本人中野川三在中国从事*****活动时期的据点,1936年9月3日中野在药房被刺杀成功,为此日本军舰两次企图强行登陆北海基地,大战一触即发,这就是震惊中外朝野的“九三事件”。
在大清北海邮局旧址隔离,有一座北海市级历史保护建筑:北海梅园。
这幢洋建筑长13米,宽11米,二层。有前后廊,两面坡屋顶,内装百页窗和壁炉,砖木结构。这不是本地房子的风格,这幢房子最早的主人是从外面回来的,而且有一定的阅历。他姓梅名南胜,祖籍广东台山县,清.咸丰初年出生于新加坡。年轻时曾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回国后,在广州工作期间曾先后任“宝文”、“伏波”和“宝璧”号等军舰的管带(即舰长)。其中“宝嬖”号舰是专门护送巡抚、督军等大官员的舰只。这时梅南胜已40余岁,厌倦了迎来送往的工作。约在民国初年,梅被调到“广金”舰当舰长,该舰常驻北海,负责南路沿海海防。
梅在北海工作期间,深为北海优美的环境和古朴的风情所吸引。他52岁退役后,决定在北海定居,并在市郊外的崩沙口买地千多平方米,建起这幢洋房子(今中山东204号)。他之所以不建本地式样的房子而建西式的,原因也许有两个,一个是他建房子前,受距离梅园不远的一南一北的两幢洋建筑--税务司公馆和北海关大楼(均建于1883)的影响:另一个原因它的主人过去是从外国回来的,他本身对洋房子很感兴趣。
清朝末年,梅南胜管带奉命到上海黄浦江一海关码头,接收一艘由北洋舰队移交的“伏波”号军舰。梅管带的军舰开进黄浦江将到指定的海关码头时,一位部下提醒他说,舰船靠泊海关码头,须事先得到海关监察长(又称船头官)的同意,否则即使舰船泊岸了也要被通知驶离码头,待得到同意后才能重泊,但梅管带命令仍然直泊码头。梅管带上岸不久,便看到一位英籍的海关监察面带愠色地对着他大声询问,谁让你们把军舰泊在这里?监察长的翻译正要翻译时,梅说你不用翻译,我听得懂,于是用英语和监察长进行了如下一段对话。
“我是奉命从广州到这里接收一艘军舰的。”“你们为什么不经许可就泊码头?”“这里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的军舰为什么不能停泊?”“你是什么人?”“我是南洋舰队宝文号舰长。”“你过去曾在哪里服役?”“曾在英国皇家海军当水手,后一直在大清帝国海军服役。”这位监察长见眼前这位中国管带出言坚定,英语流利,经历不凡,于是梅的军舰就这样得到同意在这个码头泊岸了。事后一位海关工作人员告诉梅管带,不经同意而停泊的舰船,你梅管带的军舰是第一例。接着,梅管带带着一位年约50岁的“大管轮”(又称“大车”,即轮机长,是负责舰船轮机维护的一级技工)去见北洋舰队的领导,洽谈接收新舰事宜。当舰队领导知道这位50岁的“大管轮”是来驾驶新舰回广州的人时,很不信任地对梅管带说,他的年纪这么大了,行吗?并提出要考一考他的技术才放心。梅管带介绍自己的部下说,我们这位“大管轮”技术一流,只要让他听一听舰船发动机的声音,就知道这艘舰船是多少匹马力和发动机用了多少年:只要看一看舰船的长和宽,就知道它的吨位:然后把两者的数据合算,就能知道这艘舰船的航速。舰队领导见梅管带这样自豪地介绍部下的才干时,随之释然。接着梅管带说,你们若要考他,不妨也对我考一考。舰队领导连忙说,不用考了,不用考了。就这样,梅管带一行顺利地把接收的“伏波”号军舰驾驶回了广州。
民国初年,梅舰长退役前(约1914年)奉命驾驶“广金”舰到北海,负责南路沿海海防。期间,有一队“红头军”(因士兵的帽子缝有一圈红布带而得名)到合浦大肆抢劫后准备来北海抢劫。队伍开到高德牛圩作短暂休息时,“广金”舰当时在地角海面巡逻,接到情报后,梅舰长命令向高德的牛圩连发两炮,炮弹正好准确地落在牛圩中心,炸死炸伤红头军二三十人,吓得红头军的头头大声惊呼:北海的军舰真厉害,打得又远又准。于是立刻拉队撒回,使北海市民免遭浩劫。梅舰长指挥的舰炮给红头军这重重的一击,在民国初年的北海,被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新闻传播,起着保土安民的作用。
1944年冬,侵华日军败局已定,一队日军近千人从钦州沿合钦公路向北海逃窜,企图取道海上逃往广州湾(今湛江市)。这批日军到北海后驻扎在大囊村等地。日军侵占北海期间干尽坏事,到处抢劫财物,见到的猪鸡狗牛无一幸免。梅园环境较宽阔,离大囊村等日军驻地不远,这队日军便占住梅园作临时指挥所。梅园全家人早已到禾塘村避难。约几天后,梅南胜的遗孀(街坊人称她梅太妈,时年64岁)放心不下家里的财物,冒险回梅园看家,驻在梅园的日军知道她是此屋的女主人后,没有阻止这位老主人回家。梅太妈临时住在园内东面的书房内,发现家里的大澡缸臭不可闻,原来是日军多日吃剩的饭菜全倒在澡缸内,还在缸内拉屎,真是缺德之极。但不久,驻扎在北海的日军将要全部撤离,离开梅园时,占住梅园的一个日军官身佩一把指挥刀,站立在身着戎装的梅舰长的画像前行了一个军礼。日军指挥官的这一举动,使梅太妈惊得目瞪口呆。
梅园至今已过去百年,园中的建筑旧貌依然,家中一张旧桌上放着一个由美国纽约钟厂生产的座钟,近百年来它在主人的家里每天都准确报时:还有那一盞用炮弹壳做成的煤油灯,梅老把它保存至今,成为梅园的“传世文物” ,它不断地向梅家后人“讲述”老主人往昔在祖国南海戎马生涯的一生,以及后来梅园发生的旧事。
梅园后人收藏的用砲弹壳做成的煤油灯。
在邻近的中山路上,还有家我国最早开办的邮政分局—北海邮政分局,宣统三年(1911年),北海邮政分局年处理邮件达到55万件,足可见当年北海经贸之繁荣。如今该遗址已设为北海近代邮电历史陈列馆,面向公众开放。
.......(2020-06-25 12:48) 8楼
北海大清邮政局旧址,值得参观一下,那里有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物,见证北海当年的重要区位优势。
北海大清邮政局旧址,值得参观一下,那里有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物,见证北海当年的重要区位优势。
邓世增公馆旧址。邓世增公馆位于北海中山路的191号,是一座类似四合院的大宅。始建于20世纪30-40年代。
2009年,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