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治愈人心的一首诗,短短4句,便使人心情愉悦!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我国古代无数人民的情感、思想和智慧,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也能启迪人的思想,彰显东方文化之美。一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惠州一绝》,便是古典诗歌中能够治愈人心的一首经典诗作。它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之手,是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贬惠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那么苏轼的《惠州一绝》,到底是在什么地方起到了治愈人心的作用呢?

概括来说,便是苏轼作品中一贯具备的旷达精神所致。而如果要说的细点,还可以说是美食的功劳。要知道当时的迁客逐臣到了岭南一带,无不尽显哀怨嗟叹之辞,唯有苏轼到了岭南,愉快地学习古法酿酒,吃荔枝,甚至还自创了美食羊蝎子。而这首《惠州一绝》的主角,正是荔枝。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首先,诗的第一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需要注意的是,岭南在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都是闻之生畏的。而对于迁客逐臣来说,也几乎只有苏轼愿意仔细体察当地的风物,所以在其他人埋冤岭南为蛮荒之地时,苏轼却发现了它气候上的优势,“四时春”。

也正是因为罗浮山下四时春,才有了第二句“卢橘杨梅次第新”,即这里每天都有新鲜的枇杷和杨梅吃。这里的“卢橘”,现是橘的一种,但在诗中指枇杷。据《冷斋夜话》记载,东坡有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三四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它的意思是说,每天吃上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做一个岭南人。从这两句诗的意思来看,荔枝对苏轼的吸引力显然是巨大的,它就如同我们现在因为某某原因定居某个城市一样。

看到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禁让人想起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没想到当年杨贵妃为了吃上新鲜的荔枝,不惜劳财又伤命,而苏轼却可悠闲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很显然,美食对于被贬惠州的苏轼来说,起到了一定的治愈作用。

纵观《惠州一绝》,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我们却能够看到苏轼被贬惠州后旷达乐观的一面。他被要求“不得签书公事”,于是就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当地的美食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可谓是美食治愈人心。其实放到今天,美食也是能够使人心情愉悦的一种极佳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