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杏仁甘草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茯苓杏仁甘草汤

【组成】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作用功效】宣肺利气化饮。

【主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第九6)。

【方解】茯苓作用于中焦,可健脾化痰逐中焦之水,平上冲之气;杏仁作用于上焦,逐胸中之水,降肺之逆气,又可开胸散结;甘草缓中健脾,使水饮去而肺气利。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益气化饮之功。

【方论】《医宗金鉴》:胸痹,胸中急痛,胸痛之重者也;胸中气塞,胸痹之轻者也。胸为气海,一有其隙若阳邪干之则化火,火性气开不病痹也。若阴邪干之则化水,水性气阖,故令胸中气塞短气,不足以息,则为胸痹也。水盛气者,则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其水,水利则气顺矣。

黄元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是土湿胃逆,浊气阻塞,肺无降路,是以短气,肺气阻塞,则津液凝瘀而化痰涎,茯苓杏仁甘草汤中杏仁和肺气而破壅,茯苓、甘草补土而泄湿也。

唐容川:短气者谓胸中先有积水停滞,而气不得通,肺主通调水道,而司气之入,水道不通则碍其呼吸之路,故短气也,当以利水气为主,水行则气通,故主苓杏以利水。

【临床应用与医案】

'1.胸痹王某某,男,68岁。患者因阵发性心前区闷痛1周入院,入院

时还伴有心慌,喘气,胸闷,双下肢浮肿,纳差。大小便正常。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心电图检查报告:前间壁心肌梗死。中医辨证考虑心脉瘀阻,痰饮阻滞。治拟活血通瘀、宣肺化饮之法。处方:茯苓、全瓜蒌各15g,杏仁、郁金、太子参各12g,甘草、当归、赤芍、川芎、桃仁、薤白各10g。服上方7付后,患者心前区疼痛缓解,心慌、喘气、胸闷等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复查较前明显改善。随后以茯苓杏仁甘草为基础,加党参、郁金、当归、川芎各12g,全瓜蒌、五味子、丹参各10g,桂枝、陈皮各6g,调理月余,康复出院。[刘绍炼.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临症举隅.四川中医,1998,16(3):54]。

2.咳喘王某某,女,63岁。1994年9月7日人院。患者原有慢性咳喘及高血压病史10余年。因受凉后引起咳喘复发1月余,咳嗽,咳吐白色泡沫痰, 胸闷气促, 动则心慌, 精神差。体查:血压20/14kPa(150/105mmHg) ,心率84次/分,心律不齐,双肺均可闻及湿啰音,肝肋下1cm,无压痛,舌质淡红、苔白,脉微弦。全胸片报告:左上肺部感染,陈旧性结核。心电图:偶发房早,左室肥大伴劳损。中医辨证属痰湿阻肺,气机不畅,兼有痰湿阻滞心脉之征。治拟宣肺化痰,降气解郁。处方:茯苓、丹参、蒲公英各12g,杏仁、百部、法半夏、陈皮、全瓜蒌、五味子、前胡、郁金各12g,甘草6g。服中药10天后,咳、痰、喘症明显减少,心慌、胸闷等症缓解。继以上法治疗20余天,病情逐渐稳定,心肺体征恢复正常。[刘绍炼.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临症举隅.四川中医,1998,16(3):54]。

3.水肿左某某,男,74岁。患者原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因双下肢浮肿3月,于1994年11月8日来我院就诊。主诉双下肢浮肿,午后为甚,伴胸闷,气短,阵发性心慌,精神差,大小便尚可。西医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性肾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经给予扩血管,利尿,降糖药物治疗,血压正常,血糖值正常,但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中医检查: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短、尺部脉弱。辨证考虑脾肾虚弱,水湿停滞,心脉受阻。治拟健脾利水,行气解瘀。处方:茯苓、益母草、丹参各30g,猪苓、薏苡仁、大腹皮各20g,杏仁、车前子、山药各12g,甘草、白术、桂枝、陈皮各10g。服5剂后,双下肢浮肿即消,胸闷、气短、心慌等症也明显好转,精神良好。后以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病情稳定,情况良好。随访1年,水肿等症未见复发。[刘绍炼.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临症举隅.四川中医,1998,16(3):54]。

4.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某男,42岁,因胆囊炎、胆石症住院外科手术。术后次日,突然呼吸窘迫浅促,咯唾痰涎,腹满呕恶,苔黄腻,脉数,延请呼吸科会诊。查:呼吸26次/分,两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可闻及湿啰音,X线示:两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伴肺不张。除控制输液量、加强抗感染外,予宽胸理气,利肺化饮的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姜汤出入,药如茯苓

12g,杏仁10g,橘皮8g,枳实10g,全瓜蒌15g,制半夏10g,黄连3g,葶苈子12g,生姜2片,2剂药后咯出大量黄黏痰涎,病势顿挫。[奚肇庆.《金匮要略》胸痹方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4(1):40]。

5.中风陈某某,男,69岁,2006年3月29日初诊。主诉:语言欠利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20余天。现病史: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语言欠利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当时神清、头晕,无头痛及恶心呕吐等症,自服硝苯地平控释片、阿司匹林、降压避风等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改善。于外院查头颅CT:脑梗死。遂就诊于我科门诊并收人院治疗。现头晕、头部沉紧感,下颌不自主震颤,语言欠利,右颜面麻木,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口干,纳多,夜寐欠安,小便频,大便干,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既往患高血压40余年,帕金森病3年。2005年1月行胆囊摘除术诊断:①中医:中风,颤震;②西医:脑梗死,帕金森病。治法:人院初期以生理盐水250ml加脑蛋白水解物20ml静脉滴注。中药予陈皮15g,清半夏15g,茯苓20g,枳实15g,竹茹5g,川厚朴15g,黄连15g,生黄芪30g,当归20g,地龙15g,桃红各20g,威灵仙30g,赤芍15g,水蛭10g,大黄10g,鸡血藤30g,珍珠母30g,生龙骨、牡蛎牡各30g。患者经7天治疗后,语言欠利、右颜面麻木、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较前好转,但下颌不自主震颤病情复旧。4月5日张师查房,谓颤震众医家皆从风、痰、火人手,孰不知先天吸吮动作亦为魄之所属,而肺为魄之处,又肺为水之上源,故应可从肺论治。据其舌脉,湿热之性无疑,因而原方去当归、生芪之温燥,加远志30g、杏仁10g、炙甘草15g以清宣肺气,宁心安神。服药7剂后颤震虽有所消减,但不明显。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未变,故原方加重茯苓(40g)、杏仁(20g)用量,重在清宣肺气,共7剂。4月17日张师查房,患者诉颤震明显减轻,仅情绪激动时症状明显,继以前法治疗。4月29日患者下颌不自主震颤基本消失,行走如常,饮食二便正常。继以前法治疗7日,病情基本痊愈。[张萍,张智龙.张智龙教授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临床经验举隅,四川中医,2008,26(4):2]。

6.嗅觉障碍刘某某,女,72岁,2005年12月22日初诊。主诉:憋喘10余年,近1周加重。现病史:患者于2005年4月无明显诱因憋喘加重,就诊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后转诊于“天津市第一医院”,诊为冠心病,予单硝酸异山梨酯、蚓激酶等药物治疗,症状有所缓解。1周前因情绪波动,憋喘症状加重。经患者介绍来诊收人院治疗。现憋喘不能平卧,动则喘甚,张口抬肩,咳嗽、咳吐大量白色黏痰,伴颈项部僵直感,鼻塞、不闻香臭,纳呆,小便量少,双下肢水肿,大便2日1行、便干,夜寐欠安,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数。既往患冠心病40余年,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0年,1999年行阑尾切除术。诊断:①中医:喘证;②西医: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治法:人院初期以美洛西林钠、硝酸甘油、喘定、速尿等药物静脉点滴。中药予当归15g,生地15g,桃红各20g,枳壳15g,川牛膝20g,川芎20g,柴胡15g,赤芍.15g,桔梗15g,炙甘草10g,元胡15g,五灵脂15g,丹参20g,茯苓20g,陈皮15g。患者经6天治疗后,憋喘症状较前好转,但鼻塞、不闻香臭病情复旧。12月28日张师查房,谓“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也”。有诸内必形诸外,且“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鼻为肺窍,故其鼻塞可从肺论治,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因而原方加杏仁15g、辛夷15g以开宣肺气,通利鼻窍,提壶揭盖。服药7剂后鼻塞有所消减,但未完全改善。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数变为舌暗苔白,故原方加桂枝20g、薤白15g,以“辛甘发散为阳”重在温通心阳,共14剂。1月10日患者诉鼻塞明显减轻,憋喘症状好转,继以前法治疗。1月17日患者鼻塞消失,呼吸如常,饮食二便正常。继以前法治疗7日,病情基本痊愈。[张萍,张智龙.张智龙教授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临床经验举隅,四川中医,2008,26(4):2]。

【临证提要】《金匮要略》记载:“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对于茯苓杏仁甘草汤的应用,应当首先掌握其基本的主治,即饮停胸胁所导致的胸闷气塞,其痛甚轻,或者不痛等症,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只要病机相同,即可使用,有时就算有一个或是两个症状具备亦可使用,如仲景所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临床凡见病涉心肺,内有痰饮,而见胸闷、短气,或心慌、浮肿等症者,均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味治疗,并常取得满意疗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