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身”的森海塞尔,倒在了行业回暖的大时代?

在2021年的春节期间,消费电子行业迎来了一枚“大瓜”,有着将近八十年历史的德国老牌音频厂商森海塞尔,突然对外宣布“寻求消费者业务部门投资合作”。更具体来说,就是他们“不排除”直接卖掉消费级的耳机及音响等产品线,转而专注于专业麦克风、商务会议系统等,普通消费者不会接触到的业务领域。
那个大家耳熟能详,常常名列“四大耳机品牌”之一(虽然这个所谓的“四大”经常变化)的森海塞尔,打算不做耳机了!消息一出,也引发了HiFi圈的“震动”。一些烧友哭天抢地,担心将来“卖身”的森海塞尔会风格大变,辉煌不再;还有一些人则打算立刻大量收购诸如HD650、IE800之类的森海塞尔经典耳机产品,指望它们将来能变成像索尼R10或AKG K1000那样的“理财产品”……
说实在的,作为非典型HiFi爱好者,我们三易生活最早关于耳机产品的记忆,基本上也都来自于森海塞尔,从MX400到MX550,从MX760到MX90VC,再到最后的平头旗舰MX980。虽然我们并不像某些发烧友那样,对森海塞尔的HD系列大耳产品“充满信仰”,但或许也正因如此,让我们对于森海塞尔“卖身”一事得以用更为冷静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并多少发现了一些其中的端倪。
为什么森海塞尔会“卖身”?有人说是因为它的人员过于冗杂,有人说是因为产品价格太高。但说实在的,森海塞尔并不是只生产耳机的小厂,2000多名员工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也算不上特别庞大的规模,而至于产品价格,如今市场上比森海塞尔更贵的耳机产品更是众多,但其中不少一样有着很好的口碑。
事实上在我们看来,森海塞尔的问题,还是出在了它自身的产品力方面。而更具体的来说,它至少可以归结为三点原因,即时代使然、技术落后,以及生产问题。
  • 长达十几年的“空窗期”,让老品牌失去进步动力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声海塞尔“卖身”的时代背景。如果你是一位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HiFi圈子的用户,初次听说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牌音频厂商准备出售耳机业务,是不是会产生“这是大环境不行了”的感觉?
然而事实上,如今的消费级音频市场与十年前相比不仅没有“不行”,反而是大大地兴盛了。论消费者需求,此前几年“HiFi手机”的流行,让许多没接触过高音质设备的消费者萌发了对高端耳机与高端播放器的消费欲望;而近几年正版在线音乐购买渠道的完善,也使得“用好HiFi设备、听正版高音质歌”已不再是小众群体的专利。纵观当今的HiFi耳机和播放器市场,大量百元级高品质耳机、千元以下入门级HiFi单放机的出现,实际上就已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市场需求的繁盛。
像MDR-R10这样的超级旗舰可以说是泡沫经济时代典型的特征
但是如今高品质随身听和耳机市场繁荣,并不等于此前也一样。事实上就在10年、15年前,当时的HiFi市场还可以说是一片“哀鸿遍野”。传统的LD、黑胶唱盘已经淡出大众市场,全新的高音质载体SACD、HiMD和DAT磁带,因为价格高昂而只在小众圈子里流通,对于当时的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最主流的“听歌方式”则是音质劣化,但足够时尚轻便的苹果iPod,以及其他品牌的小型MP3播放器。
iPod和其他的MP3播放器普及了随身听的概念,但也带来了音质指标的退步
是的,相比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经济飞速发展而导致的高音质设备热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差不多2012年前后,个人音频设备市场其实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要时尚不要音质”潮流。当MP3大行其道,当CD播放器、SACD播放器的销量日渐下滑,包括森海塞尔在内的传统耳机大厂,其实都曾面临着长达十年的“空窗期”。在那个时候,他们原本为大型高音质设备(比如台式播放器)设计的耳机,性能水准已经远远超出了MP3的播放需求,耳机厂商甚至不需要再做任何技术革新就能顺理成章地继续热卖下去。
很显然,话说到这一步,此后发生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当MP3不再受宠,当高音质播放器重新成为市场主流,当“Hi-Res”、“DSD”等概念开始大行其道的时候,已经连续卖了差不多20年HD650(森海塞尔旗下经典旗舰耳机)的森海塞尔,没法立刻跟上时代的步伐,自然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 基础性的技术落后,决定了产品再难有吸引力

在森海塞尔此次官方发布的内容中,他们将如今的市场实力归咎于对真无线(TWS)耳机等市场新兴产品形态的后知后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颇有点避重就轻的意思,因为森海塞尔如今落后于竞争对手的,远不止是TWS相关的产品技术。
首先对于任何一部耳机来说,换能器都是最核心的技术。所谓换能器,其实也就是把电能转换为单元运动的动能,最后再将其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组件。比如说在动圈耳机里,它指的就是动圈,而在动铁耳机里,自然就是动铁单元本身。
索尼为研发MDR-Z7而试制的各种液晶振膜
纵观当今市场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知名耳机厂商都会以他们独特的换能器技术为傲。比如说索尼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靠着招牌的醋酸蛋白生物振膜大杀四方,并在21世纪成功率先研发LCP液晶聚合物振膜,推出了EX1000这样的经典名塞,而之后索尼又成功自研镀铝液晶和新结构动铁换能器,在经过了几代的磨合后,如今方能推出IER-M9与IER-Z1R这样的新旗舰产品。
又比如说,铁三角在振膜材质上没有索尼那么“黑科技”,但他们有独家的数字单元技术,可以不经过数模转换,直接使用数字信号驱动动圈单元。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无线耳机使用的技术,事实上铁三角也的确将它用在了自家的旗舰蓝牙耳机DSR9BT上,并且口碑不差。
除此之外,JVC靠着独特的微动圈和木振膜技术被誉为“地外科技”,奥蒂兹凭借小型化平面振膜独领风骚,即便是与森海塞尔同属老牌厂商的拜亚动力,好歹也在近几年搞出了“特斯拉单元”,并一度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然而森海塞尔呢?当我们细细观察其当前的产品线时会发现,他们几乎从不明示自己的耳机换能器技术有什么特别之处,既没有材料学上的一鸣惊人,也没有什么腔体结构甚至是线材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事实上且不说“万年HD650”,光是森海塞尔目前的有线耳机旗舰产品HD820,也已经是三年前的产物了。换而言之,森海塞尔差不多三年没能带来任何全新的耳机基础新技术,这显然要比什么“在真无线(TWS)耳机上进度落后”更为要命。
  • 过分依赖国内代工厂,既害了自己也壮大了对手

那么,为什么在其他竞争对手都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计的情况下,理应有着几十年技术积淀的森海塞尔,却鲜少宣称自己取得了什么新的耳机基础技术进步,甚至从未以振膜材质作为耳机的宣传重点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森海塞尔大量的耳机产品其实都不是自己造的,而是各式各样的代工厂、技术供应商的“成果”。
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HD650,虽然贵为当时的森海塞尔大耳机旗舰,但实际上只要大家查过它早期的拆解图就会知道,哪怕是最早的,产地标识在国外的HD650,所使用的单元也是第三方扬声器生产企业AuraSound提供。而AuraSound,则早在2008年就被广州国光收购。
老外总结的森海塞尔HD600单元变化
不仅如此,根据我们三易生活从音响行业从业者方面了解到的信息显示,森海塞尔还经常为旗下的产品更换代工厂商。例如HD650此前的旗舰产品HD600,就先后有过多个不同的振膜单元型号。各型号之间不光是外观(振膜的颜色、配方)不同,甚至就连声音特征也并不统一,显示出森海塞尔对于代工厂的管控并不严格,且缺乏可靠的质量标准。
更为讽刺的是,由于森海塞尔在大量的耳机产品线上均依赖代工生产,这不仅使得他们在基础技术上严重落后于索尼等重视自研的竞争对手,同时还使得森海塞尔的一些经典设计、调音理念等技术资料,被大量代工厂所掌握,进而培养出了一大批足以与森海“对着干”的新兴品牌和耳机技术人才。
要知道,除了极少数确实难以模仿的产品(比如索尼和楼氏的某些动铁单元)之外,造耳机的技术门槛可没有造芯片那么高。而森海这种常年自己疏于研发,大量依赖供应商和代工厂生产的方式,在音频消费市场本身陷入沉寂的之前那十几年时间里,虽然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增加收益,但如今HiFi市场早已重新活跃起来,在新材料、新设计、新芯片的冲击下,许多价廉物美的新兴产品早已超越过去的那些所谓“经典”。而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基础技术的森海塞尔,也就被迫暴露出了自己“裸泳”的事实。因此业绩下滑,甚至于寻求收购,也就不那么令人感到奇怪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堆料到极致的安卓机皇,三星Galaxy S21 Ultra视频评测

对于三星Galaxy S21 Ultra来说,当下最强的配置还仅仅只是其中一角。

蒸汽平台正式上线,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里

刚刚上线不久的蒸汽平台,你了解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