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终结篇:是谁在主导这一百余年的历史发展?

中晚唐终结篇:是谁在主导这一百余年的历史发展?

原创2021-01-04 10:00·顾道惊城

安史之乱开始后,大唐帝国延续了100多年。

这么长的一段历史,在历史书上,基本上被一个著名的“藩镇割据”之词给代表了。稍具体的细节,就如同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历史一样,人们只是空闻其名,却很少知道它的具体内容。

对这段历史稍有点了解的人,也很容易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在安史之乱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无道,否则早就把藩镇割据早就结束了。

翻开这段历史,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竟然都是不可理喻的信任宦官。

比如,唐肃宗竟然让大宦官鱼朝恩指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节度使打仗,于是马上就要结束的安史之乱,遂变得漫漫无期了。

再比如,唐代宗信任大宦官程元振,因此被人打得逃出了长安城,依然是执迷不悟的继续信任宦官。

唐德宗更把宦官制度弄得系统化、制度化,于是由宦官担任的中尉、枢密使成帝国最有权力的官员。以至于若干年后,谁能当皇帝,就是由这几个宦官说了算。

至于唐宪宗更绝了,竟然一度计划让大宦官当三军统帅,虽然唐宪宗吹牛说,宦官就是他的家奴,但是他很快就让宦官弄死了。

唐宪宗之后,宦官的权力更是失控了,因为皇帝不能让宦官满意,常常就面临生命危险,更主要的是,谁能当皇帝,就是宦官说了算。

更神奇的还在于,皇帝大权在握的时候,也没有真正打击过宦官制度,所以直到大唐帝国灭亡时,宦官始终都是中央政府的主宰。

我在写历史时,总是在极力证明,环境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环境,历史是众多人共同谱写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何去何从,对历史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西晋帝国成立之后,司马炎分封诸王酿成八王之乱,然后西晋就稀里糊涂的灭亡了。

以后呢,帝国换了一个又一个,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都是不可理喻的继续分封诸王。

更神奇的还在于,一个接一个的帝国都是因为皇族诸王内讧走向灭亡,但是新建立的帝国,依然都是不可理喻的这样玩。

这样一玩,就过去了三百多年时间。为什么会这样呢?

用唯心史观去解释,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都不懂得吸取历史教训,或是他们的智商一个比一个堪忧。

因为处于唐玄宗之前的三四百年时间里,随便拉出个初中生也知道,绝不可分封诸王,更不可信任外戚。但是,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就是连这种最基本的道理也整不明白。

但是用唯物史观去看,显然是因为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是豪门贵族阶级,所以谁处于皇帝的位置上,也只能饮鸩止渴般的重用皇族、外戚。虽然谁也知道,重用皇族、外戚肯定会坏事,但是他们也是没的选择。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帝国,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都不可理喻的信任宦官;而且都也无法改变军人势力高涨的事实。这一切,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才算是改变了。

这种混乱的历史,足足持续了二百年。

为什么会这样呢?

用唯心史观去解释,答案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统治者不懂得吸取历史教训,或是他们的智商一个比一个堪忧。

因为处于安史之乱的时代,随便拉出一个初中生也知道,绝不可以信任宦官;更主要的随便拉出一个初中生也知道,只要摆上一桌烧烤,把拥兵大佬们叫过来,发上一排大红包,就可以解决军人失控的问题。但是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就是不懂的。

但是用唯物史观去看,显然是因豪门贵族作为一个阶级,力量越来越弱小了,所以皇帝终于不用分封诸王、重用外戚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巩卫皇权了,但是建立一个成熟官僚政治格局的机会还不成熟,所以军人势力失控了。

不论我们怎么非议那个时期的皇帝,有一个事实是无可置疑的,那就是困扰中国历史几百年的诸王、外戚之祸,似乎不复存在了。

我年轻时一直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后来看的历史书多了,我渐渐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总是在惊人地重复着,而且还是不可理喻的,以极其错误的方式重复着。简单的看,随便让个初中生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也可以终结这种问题,但是换了一个皇帝又一个皇帝,总是让这种错误不断重复。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显然是因为当时的客观环境相似,所以历史的主角换了又换,但是行为都是大同小异的。

我最初选择以两晋南北朝,作为表达我历史观的突破口,主要是因为这段历史,一直都处于惊人相似的、不可理喻的重复着。

在这种惊人相似的、不可理喻的重复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清皇权的本质。

因为在这种背景下,皇帝的无奈的与脆弱,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是他永远都在各种力量的挤压下存在。

表面上,皇帝无所不能,其实呢?他们只能依靠众多明知不可为的方法(比如,加强皇族力量、加强外戚力量)去保证自己高高上,更主要的是,就算他们知道,这这样玩,就是如同饮鸩止渴,他们常常也无法拒绝。

而后来写的几段历史,通常也都是在强调一个事实,那就是历史是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人共同创造的;而是历经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上万年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所以任何一个人,不论他有多牛X,相对于这个巨大的基数,也是非常渺小的。

我的这种观点,之所以受到许多人本能的排斥,主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熟悉的历史,通常都是英雄奋斗史、创业史。

在这种故事中,它通常会模糊历史背景,让我们很容易有一种错觉,那就是除了英雄人物,其他人都是打酱油的;所以,整个历史就是这个英雄人物谱写的。

在这种故事中,它通常只会选取一个历史片段,让我们很难看到太多惊人雷同的、反复出现的、看似极为简单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无数英雄人物;所以容易让人感觉,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代的。

晚唐、残唐五代(安史之乱到陈桥兵变)这段历史,人们之所以不熟悉,主要是因为这200年的历史,让人感觉一个英雄也没有。

因为不就是一个军人势力失控的问题吗?随便出个英雄人物,分分钟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最简单而言,“天才”的赵匡胤出来,弄了一桌烧烤,摆了几箱啤酒,放了一大堆红包,直接就把它解决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对于那200年的历史,人们容易一片空白,因为你想把它写成一个英雄让历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故事,都无法做到。

因为你不论拿哪个牛人当主线,也只能写成一个历史片段,关键是这个牛人,也实在不像英雄。因为安史之乱到陈桥兵变200年间,出现了太多的历史人物。除了天才的赵匡胤,懂得摆一桌烧烤解决军人势力失控的问题,还有谁懂得呢?

两晋南北朝三百的历史,也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人们也容易一片空白。

五胡乱华到隋朝灭陈300年间,出现的历史人物,除了天才的隋文帝,谁曾让天下一统了?

这样一写,这两段跨度500年的历史,数风流人物,也就是隋文帝、赵匡胤了。

三国历史之所以人们非常熟悉,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以惊人的天才,作了这样一个构架,那就是诸葛亮在出山前,就知道汉室无法中兴了,但是他明知不可为,而要强为之。

于是这样乱糟糟的历史,遂因为这样一个设定,也有一个完整的英雄传奇主线。总而言之,刘备、诸葛亮君臣一心致力于汉室复兴,但是折腾来折腾去,终于最后还是一场空。而大家只要对刘备、诸葛亮的人物经历有最基本的了解,就可以对整个三国历史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而两晋南北朝、晚唐、残唐五代这种乱世,显然无法弄成这种某个英雄奋斗、创业的故事;哪怕是想写成一个英雄无力回天、遗恨而亡的故事,都无法做到。因为舞台太广了、时间太久了,哪个英雄人物从时间上、空间上涵盖的范围都太有限了。

而各个王朝漫长的、稳定的时期,通常也因为无法弄成这种英雄奋斗、创业的故事,所以人们通常也比较陌生。

相对而言,隋唐历史(安史之乱前),相对比较幸运。因为它有200多年时间跨度,但是我们只要对四个小故事,有最基本的了解,就可以把全部贯穿下来。

第一个故事:隋文帝横空出世,结束了三百年的天下纷争。

第二个故事:隋炀帝昏庸无道,于是天下大乱。少年英雄李世民神功无敌剪灭群雄,然后像范本一样存在的明君形象,实现了贞观之治。

第三个故事:一个宫中弱女子武则天,在男权时代,爬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第四个故事:唐玄宗创业的故事。一个前期英明神武的明君,让大唐历史(甚至是中国历史)进入巅峰时代,然后突然变得昏庸,让帝国衰落了,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衰弱了,于是从此以后,重振汉唐雄风,成为中国人永远的梦想。

这段历史,足足有200年,但是你只要对这个四人物有个大概的了解,就可以把这200年的历史基本贯穿下来。

越是对历史背景不熟悉的人,越容易夸大英雄人物对历史的作用。

比如,因为中国的历史学者都对隋朝历史比较熟悉,所以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以至于有人说,翻开中国历史,没有比隋文帝成功更容易的人了。因为隋文帝并没有经过什么奋斗,就成了帝国最有权势的人;而在此前,宇文泰兼并了四川,宇文邕兼并了关东;隋文帝上位后,以绝对压倒性的优势一举灭了陈国,于是天下一统了。

总的来说,在中国传统历史上,隋文帝恐怕也就是和司马炎相提并论的人物。

但是外国历史学者一写这段历史,那可了不得了。因为一些外国历史学者,只对这段历史有基本的大概了解,难免会认为隋文帝就是如同天神一样的存在,因为五胡乱华之后,中国混乱纷争三百年,谁也无法让天下实现统一,而隋文帝三下五除二就让天下统一了。

这样一写,隋文帝在许多外国人眼中,那就是只有秦始皇才能相提并论的政治人物,历史地位之高,完全可以碾压其它所有帝王将相。

其实,绝大部分的英雄人物,都是类似原因塑造出来的。

总而言之,我们把聚光灯都打在他身上,让人难免会有一种错觉,整个历史的变迁,就是因为他的出现。

我还是一贯的观点,那就是历史是由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人、经过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人相对于这一切而言,其实都是渺小的。当我们把聚光灯照向更多的人,更长的时间跨度,自然会发现,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

(0)

相关推荐

  • 泪痕春雨漫评三国(二) 外戚、宦官轮流坐庄

    东汉帝国的权力斗争,一直以一种离奇的.独特的形式出现:那就是外戚.宦官集团轮流坐庄. 说得具体点,老皇帝死后,通常总是让外戚辅政,接下来就是外戚专权:小皇帝长大后,再率领一批宦官把专权的外戚杀了,然后 ...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唐朝

    ■师永涛 <唐人时代>是"一部富有烟火气息的唐代日常生活史",它从基础史料.唐人笔记.唐传奇.敦煌遗书和文物中,打捞起散落在浩瀚历史中日常生活的碎片,以学者的严谨,辅以 ...

  • 论中国古代王朝更迭

    从禹定九州到清朝覆灭,中国历史经历了长达近4000的王朝时代.回望中国古代王朝发展史,在历史上很少有一封建王朝撑过300年,即便是曾辉煌一时的大唐盛世,也难免在安史之乱的风波后每况愈下.从玄宗晚期,日 ...

  • 说说唐帝国的禁军

    唐帝国的禁军,在安史之乱之前,包括两大系统: 北衙六军,这是皇帝的近卫军,包括: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此部队驻扎于皇宫城以北的西内苑,皇宫城称为西内,是三大内之一,西内苑是西内的园林. ...

  • (方言版)长书连播《大记》(终结篇)十六/石岗作品/张妥播读

    (上期结尾)2010年8月26日,我回家看望父母,我回去的时候,我大躺在床上,他睡着了.我坐在床边,用手抚摸他的头,他依然睡着,我就用手推了推他的身子,他睁开眼,很是生气的样子,含含糊糊说,推人干啥? ...

  • 《论语》第十讲“为政”之终结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第十讲来了. 如果每次都想及时听到宝利老师的更新,就点击题目下面"语道文心"四个蓝色字关注,或者长按文章最下面的二维码关注即可.以往各期可以点公开众账号主页中右上角 ...

  • 六十一讲:子夏之终结篇

    <论语>是高一要求的必读书,也是考试范围,更是最重要的传统经典之一.大家听一听讲解,除了方便理解和背诵,还可以积累文言文的知识,作文素材,提升语文素养,一举四得.以往各期可以点击文章下方链 ...

  • 跟着宝利老师去旅行之新疆终结篇: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绝美赛里木湖

    已经开学了,但是答应朋友的游记还没有写完,趁着中秋放假扫个尾,简要写完关于新疆的最后一篇. 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赛里木湖 一到秋季, 大西洋暖湿气流能够到达天山北坡, 无法跨越, 于是 人们把此处紧 ...

  • 2019读书记录(5)——《泥步修行》余秋雨(14)终结篇

    相信善良 X 这里,我不想像诸子一样,去讨论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我只想选择:善良 善良 是潜藏在心底的"无缘无故的爱" 善良 ...

  • 天象列次分野之图:古埃及文明即颛顼帝喾之古华夏帝国(终结篇)

    本系列专栏反复展示,以天文历法为证据,论证华夏文明上古时代帝系王年断代,无与伦比地简洁利索,无可匹敌地精确无误,史料文献记载的帝系王年纪年干支和在位年数.现存文物(如韩国藏早期石刻版本<天象列次 ...

  • 聊一聊中医骨科的前世今生(终结篇)

    这是文革期间出的一套邮票,反映了六七十年代中国所取得的医疗成就,其中除了断肢再植外,其他三个--针刺麻醉.金针拨障和小夹板固定都与中医有关,当然也是想突出表现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下取得的辉煌成绩. 中 ...

  • 劳动争议裁判规则-二倍工资终结篇

    本期是关于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最后一期,主要是一些观点性问题,下期开始解析的是劳动合同的解除问题. 本期目录索引 一. 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二. 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支持双倍工资三. ...

  • 劳动争议裁判规则—年休假终结篇

    之前已经通过三期对年休假的享受条件.如何休及举证责任和仲裁时效等问题进行了解析,本期推送的是带薪年休假的终结篇,涉及应休未休带薪年休假的计算基数.劳务派遣关系中的年休假.以年终奖形式发放是否合法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