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句撞车?为什么说杜甫没有抄袭李白?

公元725年,李白24岁,也就是这一年,旅游达人开启了他延续一生的全国漫游模式,区区川蜀已经挡不住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一路走一路诗,到了荆州,面对一望无垠的平原和浩浩长江,诗人兴至,挥毫写了这首著名的五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40年后,也就是公元765年,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晚年漂泊之际,写下了教科书上的名篇:《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为五律,颔联是不是很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短短10个字字多重叠境又类似,千年以来,为何没有人说杜甫抄袭李白?

单从诗看,李诗飞扬灵动,一片谪仙风神,让人精神爽然,杜诗则表现了一贯的沉重,中间两联所谓愈壮愈悲。李白写诗时才24岁,青年人自是意气勃勃鲲鹏展翅的澎湃高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于壮景中寓壮怀,故能气格挺拔,杜甫写诗时已经53岁,古代已经是饱经忧患的老人,而这一年,杜甫又遭遇了人生的变故。原本已经在成都草堂住了四五年,因为节度使好友严武的突然去世,诗人失去依靠,又因思家心切,再度踏上了似乎永远不会完的漂泊之旅,历尽艰难的人生,日渐衰老的残躯,终于使诗人在一个月夜感慨难抑,凄凉、愤怒、不甘交织一处,发而成章。尽管诗人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健之句,却只是作为“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衬托,只是为“天地一沙鸥”的孤苦来点诗意的点缀,毕竟还可以看星星数月亮。

将两诗的颔联单独拿出来看,都是大手笔的江山写意,千古名句,而杜诗奇阔之外,联系全篇,还有无限悲凉,所以明人胡应麟《诗薮》有评:“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另从炼字上说,杜诗胜于太白。炼字之说历来就有,南北朝文论家刘勰(xié)在《文心雕龙》中就专门有炼字章节。回到此诗,李自有气象,杜诗着一“垂”字一“涌”字,精警劲道。明人高棅《唐诗品汇》言:等闲星月,着一“涌”字,便觉不同。杜诗在这方面历来是典范。

两句相隔四十年,句意句法多有相似,却从未有人质疑诗圣抄诗仙,为何?除了上文所说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古人写诗填词借用别人东西,有行业内叫法,称之为“化用”又或者“用典”,这在诗词创作里极为普遍。与唐诗并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宋词,用词用句用意甚至整篇拿来,改动一下标点就成章的,也不在少数。比如五代孟昶的一首《避暑摩诃池上作》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苏轼看到,稍加改动就成了词:《洞仙歌·冰肌玉骨》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毛泽东主席也喜欢改诗为已用,譬如那首流转较广的《改诗呈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回到两诗,同写山川河流,一写白天一写夜晚,对诗仙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圣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家怎么看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