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胡闹

在我心里总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就应该拥有吸引人的故事,什么凄美爱情、浪漫邂逅、名人故地、差一点成为名人的无名人士故居·······

而墨江人民没有那么许多值得骄傲的人和物,老庾家曾经风光,可要承载的是碧溪古镇;没空搭理城区,只好赋予一口井一个奇怪的传说——喝了双胞井水,就有可能生双胞胎。

为什么说有可能呢?若是用了肯定的词语是要打官司的,毕竟能和传说打官司的人越来越多,只有模棱两可才是立足之本。估计这一切都是参考了诸如“保险合同”“最终解释权”之类的许多高明约定样板才有的,毕竟许多的事情拥有了太多的不确定。

在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小城人眼里,这个没有巴掌大的地方要算个景点也还是觉着很勉强。以至于拥有许多的闲人的小城里也无法吸引无处可去的人们到这里打发余出来的光阴。

并不是小城人民有多么的矫情,实在是门票有些太不太亲民,说好的年票又总不在办理期内。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办理年票还要将日期定个仔细?诚意这东西总能在不知不觉间被期许耗尽。

曾经几次兴致勃勃的去办卡却总被告知时间不对,而对的时间却总隐藏在“另行通知”里,而“另行通知”又被遗忘在遥远的角落里·······

景点的凄凉或许源自自身的高冷,总觉得异乡来客才算的上纯粹的客。我很喜欢媳妇的家乡,在那个比巴掌大了许多的城市里大多数景点都是随意进出,而景点却大到可以在门口租辆自行车不重复的晃荡一整天。这叫我颇为费解,有人解释这是民生工程。

不过入口处到也还有售票亭,这也足矣证明这些地方曾经也是有过欲望思量之地,只是现在已经成为了记忆。没人售票的景点依旧被打理的井井有条,游玩的人们虽不算处处小心,但也坚持着将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也还有坚持收门票的,那是一个不大的动物园,虽然不大倒也比这个小城自以为傲的景点还要大出许多,只是门口的气势实际得要差一些,一个小厅没有电子栏杆,不必侧身就可以进去。

只两块钱一张票,孩子免费。虽然来玩的人总是熙熙攘攘可要维持运转应该还是很困难的,毕竟老虎、狮子、天鹅什么的都还有,要吃要喝的。

在我看来关起门来卖票,是拒人千里的最简单的手段了;说是运营成本,我们也且信着。可这“运营成本”却叫太多的人迷失其间,征地、开发······乐此不疲。

有小山丘的造个传说围起来,收费;池塘,编个故事围起来、收费;有老房子的拽个名人遗像一挂,收费·······花样百出,有的说是文化,有的说是前瞻、有的说是臆想、有的干脆不知道为什么,终于还是统一到了收费上,可谓殊途同归之典范。

为了为小城打造一个还过得去的景,开发的时候也是颇费了些心思的,石头垒起来然后开始雕塑;龙要有、鲤鱼也要有、既然是双胞井那么娃娃也要有·······总要热热闹闹的才能显得出气氛。

只是给人过于杂乱的样子,找了半天终于还是没有找到主题,在我看来这份刻意除了“热闹”并没有太多高明的意义。

好在来的人不在意这些,只在意那口井;或者说只在意那两个有着西方血统的铜铸娃娃。他们除了黑还有点当地人的样子之外并没有哪一点还保留了小城的痕迹,即使说混血也不是那么的叫人信服,摆在这个地方有些不伦不类。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好的本地民族的元素为什么被抛弃,只是觉得本可以好好展示的美却给了这两个西方儿童。如果没事先说明白是双胞井,咋一看还以为是去了欧洲的某个小镇呢!

到了这里人们也是异常的欣喜,换着花样的撩拨铜人。根本来不及在意什么保持距离,乌泱泱就爬了上去;又是啃又是亲,又是轻抚小鸡鸡,忘我而投入着;又是拍照留影、又是朋友圈消息······

井水有没有效果谁也说不清,不过都是怀着愿望来的,自然要喝个痛快。打水的竹筒没毛病,撇开卫生啥的不说;哈尼族人一直都有留这样一个简单工具在井边的习惯,为的是让赶脚的人们喝水方便。纵观整个双胞井也就这一点还算民族的东西,也符合小城人们善良且替人着想的个性,至于其他全变了味道。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却不一定是我们家的;生搬硬套可以看起来很美,却也能叫人笑掉大牙。

现在去旅游总会发现一些不伦不类的装饰物,没有它们不会觉得不对,有了却发觉味道不对。是不是决策者是在吃饭的间隙用暂时闲暇的屁股想出来的主意?还是执行的人理解出现了偏差?更或者本来就是游戏人间的随意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