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管理十四要点(二)
一、持之以恒地改进产品和服务(Create constancy of purpose for improvement of product and service)。要努力保持竞争性,做长期经营打算,提供就业机会。
1.顾客只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2.公司要利润,更要美化人们的生活
企业在进行经营的时候,需要有明确的长期愿景和使命,并且将这些涉及价值观的内容,经常与员工进行共识。同时,需要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企业每个员工和团队部门的相一致。
因此戴明十分明确的提出,企业的保持竞争力,能够基业长青的前提就是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但这个过程涉及的不仅是客户,还有如员工、社会等其他的利益相关方。只有这样,方能将不同部门,不同出发点的团队拉回到以企业目标前进的方向。若是只考虑短期的成绩,必然形成追逐快速收益的氛围,逐步呈现出孤立的运作方式,使得管理者更加利己,哪怕是损害公司长远发展为代价。
这个问题在笔者参与指导的企业中非常常见。比如有些企业学习运用方针管理(实际就是目标分解),针对各个部门进行目标的分解并设定对应的改善项目。这些项目都会被张贴在一个两张A0纸大小的展示板上(因为笔者只看到计划,没有看到管理的痕迹,故不称之为管理板)。
其中有两条带着明显的部门目标特色。一个是物流部为了降低成本,将原来的承装容器进行调整,收容数从原来的20件/箱提高到40件/箱,从而减少了一倍搬运次数,降低内部转运的物流成本。第二个是采购部门为了降低单件采购成本,以增加采购批量,获得更大的采购折扣。推动企业经营的管理者十分清楚,企业的利润很重要,但是决定企业运营的核心是现金流。
这两个部门从表面成本降低出发,通过局部效益最大化,而损害了公司整体运作的利益(用物 “留”代替物流),用表面,缺少智慧的方式进行所谓的成本降低。
这只是笔者认为最典型的两个课题,还有通过威胁停止供货逼供应商降价降,刀具采购降成本(只关注采购成本,不考虑使用成本),缩减车间间接人员降成本(岗位作业员工分担物料转运、换产、换刀、处置空箱等辅助工作,而不是通过改善工具、优化布局、合并辅助作业的方式)
这些课题并不是笔者说明的重点,而是这样明显有问题的课题能通弄过公司整体的项目评审,成为当年的重点项目,并且还被看成了成本改善优秀项目。
如此看来,很多企业管理者更多是关注短期收益,并且没有明确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之间的区别。
二、采用新的观念(Adopt the new philosophy)。
1.要采用能应对竞争的新观念
2.不要低估改变思想观念的困难性
戴明的第二个观点时需要企业与时俱进,而不是故步自封。曾将让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技术和方法,不见得能够永远有效,甚至会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绊脚石。领导者需要保持持续改善的心态,虚心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不断调整以应对这个愈加不确定的营商环境。
这个过程中不仅在于是否开发新产品或者进军新领域,更需要建立培养能够持续学习的员工,形成能够自我进化的运作机制。这个开放的心态和接受吸纳新观念是需要,建立在第一点长期理念愿景坚持的前提,否则会迷失方向。
现在大数据、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自动化等等,新的理念和工具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国家也推出各种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的尝试和运用。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经营者需要保持清醒!高大上的立体仓、飞舞的机械手等工具以及“无人工厂”的空洞理念,真的能让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这些都是不能够自我进化和自我迭代的冰冷工具,一旦产品、市场环境、政策等发生变化,企业是不是有能力进行调整,是依靠外部还是自己来进行?
丰田在2018年提出逐步转型成为一家移动出行的服务公司,并且积极开始布局。在2019年11月27日,其在海口成立了“丰田海南出行有限公司”,纵向延伸其产业服务的范围。
丹纳赫集团,通过几十年对丰田管理哲学以及其他优秀管理方法的学习、实践、融合、逐步形成了其独有的DBS(Danaher Business System),其核心部分发展越发完整全面逻辑严谨。并且不断推广DBS工具并推广到那些收购来的公司去使用(非强制但有明确要求),目的就是配合收购完成后,开始进行管理提升。
几十年下来,丹纳赫不断调整自己的业务,从原来的以电动工具、轮胎橡胶制品、汽车设备为其核心板块转变到以生命科学、诊断、水处理以及产品编码这四大板块。丹纳赫进行转变的核心不全是技术革新,更是他们的运作机制和人员培养系统。
即便是在传统行业具有很高的竞争优势,也会评估其发展的空间,并及时进行调整逐步放弃,而这种调整需要的更多是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统一的管理模式。可以让企业不断演变的是核心愿景、能够培养人员的机制、以及能够迭代的运作模式。
三、停止依靠大规模检查去获得质量(Cease dependence on mass inspection)。
1.检查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工具
2.奖励检查人员多发现缺陷十分有害
3.检查要统一标准,责任要明确到个人
笔者在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品质检查的重要性,品质检查对于供货初期,制程不稳定下不良品的流出是起到作用的,但这种作用却是非常低效的方式。
在精益管理中,检查是一种浪费,不会产生价值,但是又不能被取代,对于这个工作内容,笔者认为需要将其与换产思考的纬度一致,在保证必要要求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就像换产的目标是OTED(one-touch exchange of die)一样,尽可能的缩短其时间,将这种损失降到最低。这个理想目标不仅仅是优化检验手段,更是需要不断的改善产品全制程(包含设计)。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服务的企业中的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缺少满足顾客需求条件下的高效低成本量产的观念,因此更多关注在于产品特性而忽视过程特性的识别与管理,不仅在初期流动过程中存在依靠检验进行挑产品应付客户,不愿意暴露问题。这样的结果就是经常流动的条件不足,需要设计多次的检验来控制不良品的流出到客户手中。
在通用汽车对于供应商新产品开发和变更过程中有设立GP12岗位(相当于代替客户进行出厂检查),这本是一个临时措施,目的是在找出质量异常根因和解决对策之前无奈手段,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的企业已经是把这个当作是一道正常工序。同时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一个企业进行检验人员的数量越多,其产品的质量就越差!
唐道述Dantotsu®专注于精益转型战略咨询,汇聚中国顶尖顾问,为包括全球500强和中国百强企业长期提供管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