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谐音字污染了孩子的语言世界
疫情期间,微信上、报纸上、电视上,不时会出现:疫起过生活、疫起来晨运、疫起来做饭、疫起来上课,当满屏满眼是谐音字时,心里说不清是个啥滋味。
近年来,商店招牌、网络用语中的谐音字渐渐多了起来,商店招牌如,“鸡”不可失(炸鸡广告)、随心所“浴”(淋浴广告)、“咳”不容缓(药品广告)、轻松享“瘦”(瘦身广告)等;网络用语如,神马(什么)、童鞋(同学)、杯具(悲剧)、MM(美眉)、酱紫(这样子)。这种方式刚出现时还觉得有点新鲜感,但当谐音字比比皆是,甚至达到泛滥程度时,不仅让人觉得不酷,而且生出一些厌烦来。
谐音换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词,替换原有的字、词、成语、惯用语或其他熟语中的某些字词,来表达全新的语意内容,追求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招牌是广告宣传的一种媒体,广告语、商店招牌必须合法合规。广告语为了别出心裁,店家为了生意而博人眼球使用些谐音字,本无可厚非,然而,任何事情必须合法合规。1998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引起误导。《广告审查标准》也规定,广告中语言、文字的表述必须真实、规范、健康、文明,不得欺骗或误导公众;不得发布影响父母、长辈对儿童的言行进行正确教育的广告。2000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对汉字语言的规范使用同样有着明确规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谐音换字均属于用字不规范,是一种违法行为。
学校自媒体、新闻媒体肩负着宣教责任,更应该依法行事,不应该跟风推波助澜。网上有一个例子,讲的是一个孩子在作文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妈妈叫了我好几遍后,我才衣衣不舍地离开。”孩子妈妈看到后,马上给孩子指出,应该是“依依不舍”,可孩子听后理直气壮地说:“肯定错不了,街上一家服装店的招牌上就是这么写的。”瞬间让人无语。
可悲的是,现在一些报纸、电视、学校微信平台的文章标题也常使用谐音字。谐音字通俗的讲就是错别字,谐音换字对人们尤其是孩子的影响比较大,不仅会干扰孩子规范识字,而且还破坏了汉语文化的纯洁性。如果学习过中文的外国人看到了,他们以为到处都是错别字,这是对汉字文化和国人形象的严重伤害。
要把心思用在产品创新上,而不是博人眼球上。为了我们的孩子,请认真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块干净的语言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