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谈艺》连载 40
绘事为空间艺术,此尽人皆知。画中须布空间,无空间则境促气塞,此事于画家亦属毋庸言者。唯实作之际,对于所谓“大空、小空”(《黄宾虹画语录》)之通体把握,却堪精究。吾谓“大空”虽与“襟怀”相关,笔下终易得;而“小空”之营建看似已将涉“琐屑”,则乃艺者所谓“过筋过脉”不容含糊之事,孰又敢大意为之!——吾生不善奕,今斗胆竟以奕事相喻:吾幼时偶与同伴中善奕者奕,结果皆不言自明,休论。而善奕者每谓吾“长于布势而短于做眼”。既如此,于今聊以之与“大空”、“小空”类比绘事之“输赢生死”,相信此心恐不难为人所识。
又,批判文革“红、光、亮”之艺时,亦常兼批其“假、大、空”之形质。此“假、大、空”也,正谓空有其“宽广的革命襟怀”,而缺乏具体之生活内容——即全无气血充盈之生命灵窦——甚而至于竟已直指现实人生之反面,遂必然所致。因之是为“大空”、“小空”相悖致使艺术整体“气塞而殆”之特出例证,事岂又仅限于以自然空间之虚实有无量之者哉。联想转思至此,作斯言,以供艺界同仁参考。
宾虹谓习画者当循三途:“一曰笔墨,由练习(书画)、读书得之;二曰源流,由临摹赏鉴悟之;三曰创造,由游览写生成之。”又谓:“非明笔墨则源流莫窥,未讲源流则创造无法,未讲创造则新境界又从何而来?”此固大家精论矣。然细思之,所谓读书、练习书画(此当指基本技法训练)与临摹鉴赏,实应同为承袭传统源流之举;而创造之事,固然与游览写生(亦即师法自然)密不可分,却终又不可于二者间直接画等号……既若此,似莫如竟简分为二途:一曰笔墨,由临摹练习兼参悟自然得之;二曰创造,由读书、赏鉴(广抚前贤之迹)以溯艺源并证斯途穷通,然后透释其心智而率性为之。果若此,则似既窥艺之源、流,又于“巨人之肩”更上一层崭新境界矣。
宾虹讥“王石谷、王原祁心中无刻不存大痴的画法,故所画一山一水,便是大痴的画”。以之观今,则落笔前心存宾翁自身画法之人可谓多矣。而即令免其皮毛之似者,已在少数;直追其心者,百中难觅其一。所见皆拥塞板刻,仿佛乃师毕生俱存活于难以透气之杂货库内一般。殊不知翁之画作,虽深黑而空间层次分明,纵实沉而幅面清气流动,诚所谓庞杂之间,“一点之光,通体虚灵”。且复必想方设法终令主景突显于浑沌间。后学果知于此,是亦不必时时处处拘于其法、或会及宗师神髓矣。由是暗存其精华而兼有一己洒脱不羁面目,相信此事画者何人不乐而为之。
承上。余自身即深有此体会。临幅布墨时,或总奢望所画亦如宾虹大作般视觉效果,由是不知不觉已存先师法戒于彼,作画过程中便身不由己囿于其内亦步亦趋。若此则画成不唯缺乏个性色彩,且多半俱是束手缩脚模样,难上等格。既识于此,作画时便尽弃他人成法,或仅将诸大家画册杂陈于案头,唯求一基本对照与暗示(扬弃之需)。尝试多年,深感此法有效;因其兼有承接传统之依据与草创新法之“避让须知”于内也。今不揣冒昧将其道出,愿天下画者观之,或稍有裨益。
画者当善书,此似为人间定论矣。而坦言之,吾则每常为书所苦。不知者或以为重视不够,或未下过工夫。此实冤之。回想自少年时代起,即同在自习画道之余习书。唯其始终不似绘事般胸有成竹,笔下或稍好,或搁笔竟令忿而自责,乃至于无可奈何戳额笑骂……今反思之,所失有三:首先当是自悟运笔之落、收、顿、挫尚未到位与结字、贯行、谋篇感觉失当;次则惜无垂范者示教与较正(此亦与当日社会环境相关);其三则仍咎之自家这笨拙之手,——心或识优劣而终因动作不协调而败其事。又更有一可称之为“心理障碍”者:每下笔,总欲臻之于妙且有异于常,无意间实已未稳把方寸,由是终归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转思或有不少短于书之画者皆失之于此“心误”而堕魔道,不然,同为操玩翰墨之艺,且复所面对者亦同为通篇构成关系与局部之点画勾勒美感,何竟偏偏长于彼而短于此也?自然,此言非是为己护短,不过但求找准症结,再花心力,于事略有补救耳。在此亦望书家不吝赐教,并预先谢过了,呵呵。
骚人墨客,面对自然景物,自当有一己情怀。而诗家画者着眼点终不同,此昔论之矣。今进而思之,驱遣文字,总是将己目所得,己心所感,幻化作纯抽象表意之物直接作用于人心,以在彼中生成全新之潜在视象,结果竟或已与作者原意颇有出入,类同“百人心中即有百个林妹妹”也。而摆弄色墨,固亦以一己心目所感打动他人,然其所营创之场景视象,毕竟相对具体,换言之亦即宛若预设某种实存模式令人自然而然优游于内也,故尔另行生发它意之空间相对较窄,而乃对作者既塑物形之印象则相对较深。又,倘使以同一心手舞文复又弄墨,笔下所出往往格外兀显生动且或匪夷所思。——吾偶读宾虹《迎送松》诗,见其中“苍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句,深感“苍官”二字奇妙,遂思及此。联想昔闻人云:“画家为文,每见奇绝”,斯是之矣。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扫一扫或按一按,关注“童山雷”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