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涧小景》等三组文图(1980年)
102、溪涧小景(1980年)
这幅小小的写生油画,得自县城郊外,一个县办工厂附近。整个说不上多大个景色,不过是一条蜿蜒的小溪侧畔,一点坡树,几座房儿罢了。画法仍取厚涂,幅面显得坑坑洼洼,斑斑驳驳,实沉感觉之外,也比较富有光亮感。但老实说,即使只在画出这画的当时,我自己对它也都不甚满意。这一是觉得“情味”不够,二呢,那本身的景致,毕竟也太平凡了。咳,问题是,那时,在现实生活里,又能够去到哪儿,寻找更好的写生景点呢!或正因为渐已觉察到这一无法避绕开的困境吧,自己越发认定,个人在这种境况下的“工作重心”,也只可能是写作居首;而绘画,则是日常时候,作点小幅中国画练练笔墨,周日则完全“凭运气”,来上一幅油画风景写生。顺便说一下,从前,也就是说,在自己还没有写作这一档子事情之前,象那种上午一幅国画写生、下午一幅油画写生的事,此时已是再也没有了,因为周日也得抽上半天时间来写啊。当然,就算是还可以上下午都用于绘画写生,那也更是没这么多可画的。所以,生活中的事,真的是一切得从实际出发,一切都得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103、峨眉山风景写生稿三帧(1980年)
这年暑假,母亲小小地给了我点资助,让我去了趟峨眉山。本来,自从参加工作以后,哪怕收入再低,我也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不会让家庭再有任何一点负担。但这次,母亲说是想让她这画画的儿子能够去名山大川看看,也是她的夙愿,所以我也就还是既感动又惭愧地应承了下来。因为那时我自己确实是连一分多余的钱也没有的。这游事当然也只能是在一种十足“穷游”状态下进行了。记得在那恰值雨季的山中,我独自一人,一直都处于饥寒的境况:头戴晴雨两用的草帽,身披当时才兴起用的塑料薄膜雨衣,手持一根长棍,脚穿塑料凉鞋,并带着一点最简单的画具和日常生活用品,肚子咕咕,全身瑟缩,足不停步地穿行在那湿雾幽暗的高山大壑及冷杉林之间……很难得遇到一个相对晴明的时候,便抓紧时机歇下来,找个地方,画上一幅比较而言完整些的画;自然,一般情况下,即使在雨雾中,只要遇上那种自觉得该勾上两笔的景致,也都总是要画上点速写的。因为当时带的是中西两种画具,所画的中国画,后来经过整理,已曾经在“画中游正记”中发布,且是也提到过一些相关的情况,这儿就不再多说什么了。随此文出示的三幅画,都是水粉写生(可以理解:油画用具过于沉重)。这画种非己所长,不过是以之积累素材而已。读者诸君可以随意观看玩玩。另有一细节颇可说明自己当时的“德性”:记得就是在这清音阁下“牛心亭”前,自己同时也画了幅国画写生;当时旁边就有人愿出钱买它(具体数目记不得了,总之相对当时的工资收入而言还是不菲的),但居然不管那人怎样缠着说,自己却抵死不卖。现在提到这行为,我也不作——甚而至于根本就是作不出——什么褒或贬了,唯将此事实本身道出便罢。呵呵,回想起来也真有意思:又冷又饿之中的穷画者呀,那几天,那般境况下,连两角钱一小碗的豆花,都从来舍不得多买上一碗吃!……
附上一张当时在那景点留下的照片,也好让大家看看,这个画得虽还不怎样、脾气却又还不小的“崽儿”,到底是如何一个潦倒落魄之相。
104、乐山大佛(1980年)
当日下得峨眉山之后,即向乐山方向行进。首先第一感觉,便是这一带的吃食是何等的便宜。回想那峨眉山上,运输确实不便,所以物价端的是象要飞起来咬人。现既入这丰饶之地,当务之急,就是要打上个“牙祭”,弄点油荤来吃。于是迫不及待地在街头小店切上了点“烧腊”,再来上了一两小酒和一些饭菜,大快了朵颐。好在时下毕竟不同于前几年,这粮油之类,已经没有那么紧俏了。闲话休絮。作为自己的“正事”而言,当然就是赶快要去看看那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及周围景观。没费更多的周折,比较顺利地便问到了那里。佛像果然高大得令人仰瞻而觉身心皆凛。那凌云山附近的三江汇流之处,整体景色,亦属清远壮丽。现在忆想起来,当时自己对于山水景物的取与舍,的确尚未能够进行整体把握,面对如此这般景象,感觉大好倒是大好,可惜就是不能都安排到这一幅小小的写生画中来。这样一来,这对景写生,就主要还是针对那大佛本身了。凡去过这景点的人都知道,其实在这陆岸之上的极近之处,要寻上一个可以观取大佛全貌的具体位置,都已非常困难。即使不是说完全就没有,但那好的“看点”,都早已被层层叠叠的人群所占据。当时自己沿着那山崖间的陡峭石径由上到下,再由下到上走了个来回,最后选中将近崖路顶端的一个地方,作为写生之点,才得以为这大佛画了个“半身像”。且是,那么窄的路,岂容得咱一人在那儿堵塞着;不得已,只好翻越出铁栏干外,死贴着这栏干坐下,利用端调色盒的左手,将一根铁栏紧挽,如此恁般,才开始了这场“绘事”。当时身体侧畔,眼角余光所及,那悬崖之下江流奔涌、仿佛地动山摇的感觉,至今回想起来也都惊心动魄。而又有什么办法,只为自家要做这事啊……还记得,旁边本有想看热闹的人,但那仄逼且又至关重要的交通之处,何人可以停留;稍稍伫足,上下都有人吆喝起来了。好吧,现场的气氛,似乎已都描述到位,不再罗嗦。读者诸君,但请随意观玩一下这儿出示的写生画稿,各自再设想与体会那时的情形。另有一点还得说说:这画幅中近前两人,作为陪衬,其实处理得不好。这过于拘泥于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现象了,反将稍远的大佛显得不够那么巨大。看来有时候倒是主观一些,反会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距今十几年前,为此曾有一阕写得不算怎么样的长短句,兹附上,以供各位参看。
鹧鸪天·乐山忆旧游
野汇三江出一城,
山横断岸势凌云。
盛唐巨佛微开眼,
似许今朝乐太平。
香火地,广游人,
窄崖悬坐苦丹青。
侧身栏外写风景,
欲为深心伟志成。
………………………………
本人《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亦属相对私人性的资料,此前主要只发布于自己各博客或“空间”之内。现恭请各位订阅者予以点评,发表高见。倘是内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世事或人生经历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则作者我,将更会感觉欣慰。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扫一扫或按一按,关注“童山雷”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