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感悟 - 关于科研成果获得与研究生培养

二三感悟 - 关于科研成果获得与研究生培养

写在前面

或许,写写推文本身是我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服务器数据也还在传输,那么,我现在开始写这个推文。《生信札记》是我的个人公众号。所以公众号的个人化也很明显,我想写啥就写啥。从生信学习经验,TBtools的使用到招聘信息,个人生活感悟,甚至是卖卖橄榄菜。

关于学业

近段时间,我与师弟师妹在交流或讨论一些课题开展或是学业修习的事情。每每谈到,我总会想推荐一部经典的印度电影。这部电影对我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人看同一部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我个人从这部电影看到的是:

  1. 做自己感兴趣,甚至是热爱的事情

  2.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紧随而至

  3. 结交真诚相待的同伴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二点。如果硬是要找个理由,那么比较简单。其中第一点,或许只能是看个人运气。无论是读研读博或是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常常需要做的反而是最厌烦的。而第三点,人真的是太过复杂的动物。多少人在复杂的环境里面又能坚持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呢?毕竟,往往这类人并不受待见。只有真正遇到这类人的时候,或许你才会发现,活得真实,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关于活得真实一些,这点使我受益匪浅,为此我非常感激我的女朋友以及她的家人)。回到主题,真诚以待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第三点,是可遇不可求的。遇上了,当然是好事,毕竟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成就。
于是,最具可操作性性的是,第二点--追求卓越。我本科到现在都是农科,所以并没有经过相对系统或专业的计算机学习。在perl coding这个事情上,我曾经做了大量书籍的翻阅和杂七杂八的脚本编写。写perl,我一直在追求的是“更快的写出来,写出来更短的代码,运行起来更快”。其中,更快或者说更高效就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事情。朝着写出更好的代码,去读一些书籍,去做一些课题,一步一步往前走。当然,不一定能够达到卓越,但是绝对已经超过了多数同一领域写perl code的人。至少,你在小圈子里,就是优秀的。只要你足够优秀,别人就会看到你。别人看到你,有机会才会想到你。

天助自助者。人总是更现实和理性的,几乎所有人都会更乐意去帮助一个有潜质并一直在努力的人。

关于科研成果与人员培养的思考

转眼,便是博三。按照计划,明年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结束学生时代。这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学生的身份,需要考虑的事情并不会太多,主要是做好自己的课题即可。而假想某一天,我需要去考虑科研人员培养的事情。那么似乎完全是另外的事情。

前者是学习,管好自己的课题就行了
后者是管理和平衡,帮别人管好他们的课题

一旦东西放到别人手上,那么自己的把控力度就锐减,比如为0,或者甚至是负数。

以完成课题出发

基于我个人的思考,我们要完成一个课题,其实是相对简单的,尤其是分析类的课题。这完全可以安排三五个学生,啥都不做,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个可行性是比较高的。但是问题就来了:

  1. 得到的成果,最直接的,那么paper排名如何排

  2. 按照贡献来排,那么很明显,底子好,想法多,干活快的,一直会是第一

所以,这是一个矛盾的事情。当然,常见的解决办法往往是两种:

  1. 按需分配(换句话说,谁要毕业了,谁需要paper了给谁)

  2. 不同学生做完全相同的课题,谁先做出来,谁先做完,那么成果是谁的

  3. 不同学生做完全不同的课题(从问题存在的根源解决问题)

其中,第一种方式,并不鲜见。第二种方式,是比较残忍的方式。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一方面是科研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搞科研的性格往往更为温和,内部的竞争事实上似乎并不是被鼓励的操作。而第三点,至少在我可见的范围内,是最常见的做法,也就是,舍弃绝对地以完成课题出发,这样当然,就没有问题了。但是这样,就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很可能课题的开展非常缓慢。甚至部分课题,你会发现越做越慢,甚至觉得对应的课题真的没必要再开展下去了。
事实上,这是没有办法的,毕竟每个人有自己适合的思维,适合的课题。如何去确保每个人能做好自己的课题,并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以人员培养出发

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PI有PI的诉求,学生也有学生的诉求,而从某个角度来说,课题组有课题组的诉求。人员培养,即是学生培养。需要一个人静下心的方式,其实比较简单,满足他的基本诉求。而学生的诉求,往往比较简单:

  1. 足够的生活补助(不同课题组波动10倍上下)

  2. 出科研成果(或者通俗一点来说,SCI paper)

归根结底,奖评体系要求的就是看得见的成果。对于研究生来说,看不见的是能力,看得见的是paper。只要你有paper,你就有奖学金,你就是优秀。我对这一点其实是很不爽,但是又认为这确实已经是无解之解,或者说,具有可操作性的最公平的方式。我之所以不爽,很简单,我自认优秀,我没paper,我拿不到奖学金啊,我当然不爽了。拿到了,我还不爽啥?

多数课题组,第一点是做得到的。但是第二点是麻烦的事情。一个是课题组的课题方向是否容易出成果,其次是课题的科研方式是否容易出胜过,最后是学生是否确实有在努力,或者足够给力?
前两点是无可选择的,除非....。而最后一点或许是作为培养者最忧心的事情。多数PI本身是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的,让其自己动手开展工作,出成果是唾手可得的事情。然而,事实上,你总不能自己做好一个paper,然后喊个学生挂个一作...
这样是解决了学生的诉求,但这也偏离了人员培养的基本目标。

教会一个人一些技能,似乎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用一些软件,跑一些流程;但如何更好的引导一个人去获得一些能力,却是一门比较大的学问。
那么说到底,人员培养,是让这个学生:

  1. 获得一些能力

  2. 还是光鲜的简历

而两者常常互斥的。提及这个,我自然想起了硕士导师。事实上,我硕士的时候和现在似乎都差不多,就是真的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但是我硕士期间确实我个人成长比较快的,我也做着我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去做到更好。大部分来问我,如何做好生信数据分析,的人。我往往提提自己的看法,随后顺便告诉他们,他们很难在跟我一样的年级,达到我类似的状态。我有这个信心,因为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的导师并不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闲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生信相关知识的学习。而我的运气很好,硕士导师一开始默许,后面是支持。为什么默许?原因也很简单。这是我认为硕士导师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我自认为可能是:
我本身不做你想做的方向,我可能知道不了你,但你可以试试。事实上,到后面我确实也做了一点东西,所以剩下的就是支持。是的,我自认为我获得了很多能力。但临近毕业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当你选择一些东西的东西,你也失去了一些东西。我的简历就是没东西(没paper)。而反过来看其他同届的呢....他们优秀在你不优秀的地方,而且他们的优秀是在评价体系之内的。

当然,我从未后悔。甚至庆幸。我自认为,我一直在选择正确的课题组。选择对的海盗船。

未来?

时间过得很快。未来也不会太远。现在的我需要考虑三个方向:

  1. 找个博后岗位 -> 最后仍然是事业单位

  2. 找个事业单位

  3. 公司

关于这些,我也收到了或多或少的建议。我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偏好。但是,作为一个选择题,我认为需要做选择的时候是在年底。毕竟无论选哪一条路,都需要做响应的准备,比如寻找并确定合适的地方,面试等。

那么?我是更适合去事业单位,还是公司?我想,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也有在思考一个问题:

我的思维和行事方式,是更适合专心做做生物学问题?还是开发做生物学问题的工具?而这个选择,事实上,在事业单位,或是公司去实践更为合适?

无论如何,这些暂时还不需要决定,没有答案,那么就先放着。这个跟我几年前在思考的事情是一样的。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那会我在想想一个事情

到底要活着,还是要死去?

后来我发现,沈从文的那句话,其实很有道理。大概意思是

死是一件不用着急的事情。

每个人的生命都会走向终结。所以,我们并不需要着急。既然不知道答案,那么就等待,毕竟真的死去就不会知道答案,而活着,或许你就能找到答案。

所以,决定去做什么,也是一件不用着急的事情。外面风大雨大,或许我们应该做的是,提升自己,增加筹码,如果合适,那么增加神队友,或许也是制胜关键。

写在最后

想到哪,写到哪。似乎还挺长,
教师节快到了,那么就祝各位教师节快乐!
毕竟,每个人事实上都具备教育属性,或者是正面例子,更或者是反面例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