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产品的管理(二):实验室报告/证书的格式与结论

二、报告/证书的格式

报告/证书的格式应设计为适用于所进行的各种检测/校准类型,并尽量减少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 报告/证书由封面、首页、续页组成。

封面提供的信息包括:标题(如“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等)、实验室地址和联系方式、顾客名称和地址、所检测/校准物品的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厂、出厂编号以及报告/证书批准人的签名和批准日期。

检测/校准专用章和认可/授权标志,例如实验室认可标志、审查认可(验收)标志、计量认证标志。

首页包括的信息通常有:认可/授权声明、检测/校准所依据技术文件的名称及其代号、校准所使用主要测量设备及其相关信息、工作地点和环境条件等。

例如,“本报告/证书仅对所检样品有效”、“未加盖检测/校准专用章无效”、“未经书面授权不得部分复制报告/证书”等。

由于检测实验室有时需要同时出具内容完全相同的多份报告,实验室自身也会复制报告,还可能声明“复制报告/证书需加盖检测机构章续页一般用于提供检测/校准数据和结果。包括检测/校准项目、每一项目的实测数据和结果。报告/证书的末页,在检测/校准内容结束的地方应包括“检测/校准内容结束”之类的声明。

有的信息是在报告/证书的每一页都应包括的,例如,实验室标识(有的实验室还制作了包含英文名称缩写的图标)、报告/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即报告/证书的编号)、页码和总页数。

有的信息,不同的实验室在不同的地方给出,例如检测/校准员和核验员的签名,有的实验室出现在封面,有的实验室则放在末页。

为识别换页,实验室有时还需要在跨越报告/证书的每页上加盖骑缝章。

三、报告/证书的结论

使用报告/证书的人可能是委托方,还可能是其他相关利益方。

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最为关心的莫过于结论,故实验室必须重视报告/证书的结论用语。

不同的检测/校准方法将导致数据、结论大相径庭,因此在报告/证书中首先应明确所用方法。检测/校准依据的技术文件必须是完全适合所做项目的,无论是标准、规范、规程还是其他技术文件。从所用方法中,人们可以看出所依据方法的适用性,是国际标准、区域(例如欧洲、亚太)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还是协议标准,从而对报告/证书的可接受程度有个初步的认识。

对检测/校准结果的描述应清晰具体,语言应规范准确,尽量避免引起歧义,尤其是进行符合性判定时。

在校准证书中仅仅给出“合格”两字是不够的,而应给出所校准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级。这是由于降级使用的测量仪器,对应于降低了的准确度等级才是合格的。

与此类似,如果依据的技术文件中给出了质量分级标准,应依据标准给出相应质量等级,如“一等”、“一等品”等。

在质量监督场合,把不合格品分为A、B、C三类,对不同类别不合格品的质量特性要分别组成不同的试验组,按相应的抽样方案分别进行抽样检查。只有当所有试验组都判定为可通过时,才能判定“监督总体可通过”或“监督抽查合格”。否则,应判定“监督总体不可通过”或“监督抽查不合格”,而不能判定“批合格”或“批不合格”。

如果技术文件中仅给出检测/校准方法,又没有判定方法,而顾客要求,判定时,则应由顾客提供判定依据,或按有关技术文件由顾客与实验室共同确定书面的判定方法。在报告/证书结论中应声明顾客的要求,明确依据的判定方法。

如果所依据的技术文件中有几种可供选择的试验方法,此时有必要在报告/证书中说明实际检测/校准所选择的方法。

必要时,对结论的使用还应给出适用范围,如“本报告仅对来样负责”等,以避免结论的扩大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