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文'和'教语文'的教学目标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差别的关键在哪里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评价“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观察对象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什么:课程内容?教材内容?
最近我认真研究了香港朱老师执教的《毕加索和和平鸽》的课堂教学光盘,对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先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观察图片,引入课文。
1.观察龙的图片,你们会想到什么?
2.看一幅鸽子图片,想到什么?
3.再看毕加索画像,介绍毕加索是爱动物的画家。
二、快速默读,思考: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
1.讨论毕加索与和平鸽的关系。
2.讨论“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与课文故事的关系。
三、学习新词。
1.分组讨论不懂的词语。
2.每小组将讨论中不能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不理解的词语:涕泪纵横、悲愤交加、口衔橄榄枝。
四、抓重点段,学习画流程图。
1.朗读第三自然段,边听边圈画这段话里的动词。
有一次,有位法国老人来找他,涕泪纵横地向他说了一件悲惨的事:法国当时正被德国人侵占,一天,老人的小孙子把一群白鸽子放出去玩,但是,其中一只小白鸽很久都没有飞回来,小孙子心里惦挂着,就跑到屋顶上面眺望。忽然,他看见蓝天上有个小黑点。啊,是小鸽子回来了。小孙子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好让小鸽子认出自己的家。不幸的是,附近的德军看见了,以为他在给法国游击队发信号,便发狂似的跑上楼把小孙子推下楼,接着又把飞回来的小鸽子打死了。老人泣不成声地请毕加索给他死去的小孙子画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