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宗谱,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近日读《暨阳魏氏宗谱(太廉堂)》(1902年),发现卷首的谱序竟出自陈遹声(畸园老人)之手。虽然宗谱造假司空见惯,但陈遹声这篇谱序的真实性却毋庸置疑。众多谱序总是陈词滥调,流于形式,而陈遹声的文章却不落窠臼。他的序言写得别出心裁。他在文章里回忆往事,直抒心灵,读来竟有浓浓的乡愁味。以下是我在阅读陈遹声序言后,收获的一些信息,及触类旁通之所得:枫桥魏氏是魏杞的后裔。当然也可远追魏征,但魏征太远,咱们还是往近处说。魏杞(1120—1183),字南夫,安徽寿县人,移居宁波鄞县,绍兴十二年进士,南宋官员。关于这个人物,百度上能查到详细资料,这里不赘述。魏杞告老还乡后,居住在鄞县小溪,人称“碧溪先生”。魏杞传七世,百四公从上虞迁徙到诸暨藉坞(魏家坞古名),卜宅定居,繁衍生息。故百四公是枫桥魏氏的始迁祖。后来魏氏子孙像瓜藤一样蔓衍,由藉坞逐步发散到叶村(也写作“奕村”)、霞村(大约是“霞朗桥”前身)、象山,于是生齿日繁,成为枫桥的又一个望族。太廉堂宗谱至今保存完好。今上海图书馆保存着该家族的四套老谱:道光二十一年(1841)谱、同治十二年(1873)谱、光绪二十八年(1902)谱、1947年谱。这个家族基本上每隔三四十年就鼎新一次宗谱,是不简单的,说明宗族和睦,齐力协力。
(枫桥魏氏宗祠)
在魏氏家族,有陈遹声的一个好友,叫魏榄嵠。这个魏榄嵠是个文化人,他主持了家族两次宗谱的修纂。1873年的同治谱,撰序者是会稽进士贾树諴(原名贾榕,同治元年进士,官刑部云南司员外郎),请序者就是魏榄嵠。1902年的光绪谱,撰序者是枫桥进士陈遹声,请序者又是魏榄嵠。当年,魏榄嵠一封书信寄给陈遹声,陈遹声就将序文奉上了,且自称“同里姻世愚弟”,说明魏榄嵠年长于陈遹声。在枫桥地盘上,陈魏两族间的通婚不足为怪,故魏氏宗谱上留下了多位陈氏名人撰写的文字。陈遹声在文中提到了年轻时在叶村读书的旧事。关于此事,陈遹声在多篇诗文中皆有提及,但意想不到的是,确切的答案竟藏在这篇谱序里。那是同治八年(1869)与同治九年(1870)的事了。陈遹声24岁,尚未考取举人,正在发愤苦读。当时枫桥地盘上有五个年轻人,他们抱团读书。成员除了陈遹声,还有另外四位:一是陈伟(字耐安,住先后陈),一是陈模(字式庵,住廿板桥),一是楼广文(又名楼观,字晓沧,住楼家),一是魏榄嵠(住叶村)。陈伟与陈模是宅埠陈第二十四世,陈遹声是宅埠陈第二十二世,所以陈遹声称两位为“族侄孙”,虽是祖孙辈关系,实际却是同窗挚友。我们现在终于知道,当年五个抱团读书的年轻人,后来都成了枫桥的名人。五个年轻人之所以选择到叶村读书,是因为魏榄嵠就住在叶村,而且他在年龄上可能是老大。叶村一无学校,二无老师,但叶村有个祠堂叫“亲睦堂”,地处乡野山谷,环境偏僻幽静,正适宜于闭门苦读。为了这次读书,五个人是提前一年就策划商量好的,最终由魏榄嵠作主,五个人在亲睦堂住了下来。陈遹声在谱序中说:“予读书奕村之亲睦堂,同学者族姪孙行耐安孝廉、式庵大令也,而榄嵠实为之主。”因为陈伟后来考中了举人,故称其为“孝廉”;陈模后来考中了进士,成为山西介休县知县,故称其为“大令”;楼广文后来也成为拔贡生;而陈遹声攀登了最高峰,考取进士后官至川东兵备道(正四品)。东道主魏榄嵠因为年龄偏大,无缘科第,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大哥”地位。五个人是怎样读书的?答案在陈遹声悼念陈伟的一首诗(《故孝廉诸暨族姪孙伟》)里。“便约明年(1869)读书处,期在石岭山脚、白茅峰下、红叶村头、人迹不到之空谷。土墙凿作晏子楹,菜园改种陶令菊。四部分日定课程,空山一年忘岁月。”他们在亲睦堂里作简单的布置。一是在土墙上凿了“晏子楹”(书柜),二是在菜园里种菊花,向陶渊明学习。还制定了读书计划,经史子集,今天读什么,明天读什么,每天的课程都安排得满当当的。他们在白茅峰下的山谷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埋头苦读,切磋讨论,历时一年有余。真佩服他们的读书毅力!他们当年可都是有家室的人,譬如后来成为蔡元培老师的陈伟,虽是陈遹声的族孙辈,年龄却比陈遹声大六岁,30岁的陈伟抛家离子到叶村闭关苦读,岂是一桩易事!读书讲究劳逸结合,故也有“苦中作乐”。陈遹声在序言中这样写道:“二月春深,农事未兴,日与其村父老闲谈轶事以为笑乐。间以暇日,芒屩竹杖,徜徉于水涯山巅,陟乡人所谓白茅峰者,回环四顾,若藉坞若霞村若象山,环列若棋,而奕村尤近在眉睫。桑麻被野,炊烟错杂,鸡鸣狗吠之声达于里闬,意古之所谓桃源者当不过是。”这帮读书人在读书之余,每天与村里的父老闲谈,说说轶事,讲讲笑话。空闲的时候还跋山涉水,爬上白茅峰,在山顶登高望远。此时,藉坞、霞村、象山、奕村就近收眼底,如同星罗棋布。而距离最近的叶村,更是桑麻遍地,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画卷。这段出于陈遹声的文字,展现的是魏廉村一百多年前的风物。陈遹声写这篇谱序在1902年农历八月,距离叶村读书已过去三十多年。此时,物是人非,昔日的好友各奔东西,间或阴阳两隔。陈伟英年早逝,去世已十多年了,他墓地上的树木都长得很高了。而陈模在任介休县知县后,又历任壶关、潞城、阳城县知县,一直在外漂泊(四年后因无盘缠而客死异乡)。陈遹声也57岁了(尚未建畸园),已做过翰林院编修、松江府知府。他在吴地生活了十多年,游访过冒辟疆、梁伯鸿等名人读书的故园,这些读书之所均处于闹市。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觉得最快乐的还是年轻时在叶村的那段时光。只是,当初的桃源生活一去不复返,大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然笑春风”的感慨。1902年,距离辛亥革命已越来越近,西学东渐也渐成气候,作为晚清的忠臣,陈遹声对当时的社会形势忧心忡忡,保皇思想浓重的陈遹声甚至发出了“四维不张、三纲将堕”的感叹。这个时候,他反而羡慕魏榄嵠居山野之乡的生活,因为魏榄嵠虽处衰乱之世,享受的却是太平之乐,这就更加激发陈遹声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也正因如此,时隔一年,陈遹声在采仙山下买地十亩,决定建造畸园。我之所以啰嗦陈遹声在叶村读书之事,是为了回溯枫桥魏氏家族的读书渊源。事实上,枫桥魏氏有一个代名祠,那就是“苦读”。古代枫桥学子以善读、会读、肯读而闻名,但若要论“苦读”,却非魏氏莫属。这是有历史记载的。这就要提到一个叫魏夏的人了。魏夏,字仲长,别号庐南,清代枫桥魏家坞人。魏夏的家不是一般的穷,但贫穷丝毫没有动摇他的苦读之志。一天,他的好友骆炎前来拜访,骆炎踏进魏夏家的门,发现魏夏家徒四壁,房间里只有一张破床,床上连被褥都没有。骆炎纳闷,这大冬天的晚上可怎么熬啊?魏夏轻描淡写地说:“我用寒冻锻炼文思呢。”(原话“吾借寒冻以炼文心耳”)每当遇到狂风暴雨、天寒地冻,魏夏照样坚持读书,只是每到深夜,为了与饥寒相抗争,他总是发出呜呜呜的哭声,哭过一阵后又继续读书。这样坚持多年,他的文章突飞猛进。魏夏未做过官,但他与骆炎成为当时的“越中二隽”。魏夏著有《五经疑问》《四子发书微》《庐南文稿》等作品。现在明白了,当年陈遹声等一帮年轻人去叶村读书,不是去欣赏风景的,更不是寻访世外桃源的,其实是奔着魏氏家族的“苦读精神”而去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在魏氏家族决不是空话。所以,陈遹声等一帮人选择在叶村读书,其实是来寻找读书的“苦根”的。找到了“苦根”,就找到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苦,是成功的法宝。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枫桥魏氏,是枫桥古代读书人“苦读”的摇篮。这里除了有载入县志的魏夏、魏家驹,还用“苦根”培育了进士陈遹声、进士陈模、举人陈伟、贡生楼广文……其实历史还在延续。因为枫桥魏氏家族的“苦读”有历史渊源,故后来学勉中学的前身——忠义中学选址于魏家坞,便显得顺理成章。忠义中学取名“忠义”,缘于包村忠义祠的400亩祠田成了办校基金。但这个学校的选址既不在包村,也不在枫桥,更不在赵家,却偏偏选择在偏远的魏家坞,就是因为魏氏家族史上以“苦读”闻名。忠义中学创办于1931年,距离陈遹声去世已十一年,但是发起人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叫陈季侃。他不是别人,他就是陈遹声的第四子,他知道父亲读书的“苦根”源于魏氏,故只要他一提议魏氏,其他人不可能不举双手赞成。陈遹声死后埋葬于荐福寺,但他的“读书之乐”借助他的文字永久定格于枫桥魏氏。学勉中学几经变迁,终于向霞朗桥魏氏家园靠近。现在大家的日子都不苦,但读书的成功秘笈却依然是“苦”字。那么“学勉”的精神内核仍是一个字——“苦”,苦中有乐,苦尽甘来。虽然它的字面意思是烈士的名字。
(宗谱序言节选)
暨阳魏氏宗谱序
魏氏之谱始纂于同治十二年(1873),请会稽贾比部树諴撰序者,我友榄嵠也。至今二十余年,生齿日滋,魏氏议修谱,而榄嵠又总其成。榄嵠之于魏氏,抑何肫肫哉!
魏氏之先,出自周而盛于唐,若文贞公征、仆射公謩,皆以名宰相负重望。至宋则北有相州派、郓州派、开封派、陕州派,南有和州派、寿州派、建州派、婺源派。而诸暨派则出于文节公杞。文节始家鄞县,传七世而百四公始自上虞徙县之藉坞,由藉坞而奕村而霞村而象山,支蔓派衍,而世系明晰。自榄嵠上溯百四公若干世,百世公上溯文节公若干世,文节公上溯文贞若干世,可屈指而数焉。
当同治十二年时,榄嵠复与其叔树柽亲履鄞县蜃蛟衕,访文节故址而稽其旧牒,又于文贞公上得八代焉,以其系与《北史》相龃龉,不妄附入谱,别著《远祖世系》列于简端,其涉笔之谨慎又如此。
犹忆同治己巳(1869),予读书奕村之亲睦堂,同学者族姪孙行耐安孝廉、式庵大令也,而榄嵠实为之主。二月春深,农事未兴,日与其村父老闲谈轶事以为笑乐。间以暇日,芒屩竹杖,徜徉于水涯山巅,陟乡人所谓白茅峰者,回环四顾,若藉坞若霞村若象山,环列若棋,而奕村尤近在眉睫。桑麻被野,炊烟错杂,鸡鸣狗吠之声达于里闬,意古之所谓桃源者当不过是。今几何时,而人事变迁,耐之墓木将拱,式庵留滞潞汾,予亦垂垂老矣,无田归耕,浮沉吴阊者将十年。访辟疆故园并梁伯鸿之赁庑于皋桥,皆在尘市阛阓中,始叹旧时读书之乐为不可复得也。而榄嵠忽以书来,告其族谱成,匄予撰序,以继贾比部后。
噫,今何时哉!天骄鼾睡于卧榻,铜驼埋没于荆蓁。重以学校城阙士习嚣张,自由平等之说炽,而四维不张,三纲将堕。榄嵠独得居山野之乡,当丰熟之年,长幼秩然,妇孺嬉嬉,以庆是谱之成,际衰乱之世而享太平之乐,益令人兴桃源之思矣。
虽然,方今政纲不振,盗贼横行,吾邑僻居山乡,闻亦有宵小窃发、滋害闾阎者。明义以联宗,团户以卫村,亦乱世居乡者之事,而文贞公之所优为也,则谱之外尚有事在。榄嵠勉乎哉!
光绪壬寅(1902)仲秋吉月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钦加二品衔江苏候补道前知松江府事加四级同里姻世愚弟陈遹声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