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端午节的美文里飘出的物理
在全世界不分国家与民族
都有过节的习惯
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
对于国人早已不在陌生
但是对于传统节日
又了解多少呢
春节,孕育着春天到来的欢欣
清明,抒发着对先辈们的愐怀
端午,蕴含着热烈的爱国情怀
中秋,凝聚着期盼团圆的心愿
千百年来
这些传统节日饱含着浓浓的血脉亲情
今天,我们就来数数端午节里隐藏着的那些带有传统文化符号的关键词
并且在一篇篇的美文寻找物理的气息
粽子
对于小孩和吃货来说
端午节唯粽子不可错过
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
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
――节选自韩逸萌《奶奶的粽子》
母亲包粽子胸有成竹,心灵手巧,既快又稳。先将粽叶浸洗,用开水烫柔,然后淘米,把浸过水的赤豆、红枣与浸过酱油的猪肉块,混入糯米中。只见母亲用左手食指与中指夹住两张芦叶,卷成小碗状,然后放进米、馅,压紧,再添上一张芦叶,收口盖住,并用棉线扎牢。从外形看,这恰似旧社会妇女裹小脚,故俗称“小脚粽”。有时也包成多角形,小巧玲珑,很像一件民间工艺品。末了,母亲还会给我们包上一串串小三角形粽,逗得我们欢呼雀跃,急等煮熟尝新。
根据母亲的操作经验,包粽子第一选料要好,米粒不可有霉变,肉块尤须新鲜;第二包扎松紧要适中,不能“散包”或“爆腰”(中间涨开);第三火候要到位。将粽子放入锅内浸没水中,用旺火烧熟,再用文火小煮,关火后再焖。若晚上烧煮的话,焖一夜也无妨。次日早晨开锅,这粽子必定润滑爽口,浓香诱人。
当初,我们也是早早地围在锅前垂涎欲滴,等着母亲揭开锅盖,给我们解开粽子。一股股的粽香,扑鼻而来,一次次、一年年地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节选自赵宁生《最忆母亲裹粽时》
在上面红色加粗的字里行间,都藏着一个物理知识。
有液化而成的“白气”
有力的作用效果的显示
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消息
还有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有沸腾的条件
还有节约能源的秘密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答案
又有什么关系
因为余生很长,何必慌张
屈原
虽然吃粽子的习俗不是始于屈原
但是屈原是与端午节有关的最有名的人
落日没有太多的记忆,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
二千多年前的屈原,在找到最后归宿地汩罗江之前,无疑也经历过太多的日出日落,也承受到的沐浴,他在《天问》中感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日出日落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
当乔尔丹诺·布鲁诺被捆到那高高的十字架上,木柴在他的足下熊熊燃烧起来时,殉道者吐出的最后一句话是:“火焰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而当他最后一次在阴暗的牢房里看到落日的余晖,一定在心里想着: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
落日的故事太多,没有人能够记得住每一个发生在落日下的故事。
――节选自陆平《曾经有过的落日》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
太阳从天亮走到天黑,经过的路程究竟有几里?
这些问题物理给出了答案
万有引力让天体牵挂彼此
日出日落也不过了是我站在自己的地方看你
若是站在太阳的角度
地球又何尝片刻静止
唉,诗人的世界你不懂
可有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
龙舟
赛龙舟做为端午节标配项目由来已久
唐朝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写道: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齐头并发的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向前冲去,河岸上的观众顿时欢呼起来。锣手吹起响亮的号子,鼓手打着铿锵的鼓点,为桡手们打节奏、助威。瞧啊,坐在最后面的招子手眼观八方,掌握方向,桡手们齐心协力,奋力划桨,龙舟像一条条飞龙,一路劈波斩浪,飞速向前,向前……岸边人如蚁集,一片欢腾,呐喊声、欢呼声,连同那锣声、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支激昂雄浑的曲子。
赛龙舟里充满了运动与声音
龙舟运动的快慢观察靠什么来辨识
锣声、鼓声、划桨声、呐喊声的发声体是谁
我们又如何把它们一一区分
齐心协力,奋力划桨,是对合力的完美诠释
又是谁把龙舟推得飞一般的前进
是否有人许下承诺:
我在未来等你
艾叶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诗经·采葛》曰: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
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切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每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节选自《艾在端午》
写到了这里,小编实在是头晕脑胀
一字也编不下去
一心想着赶紧给这篇文章画个句号
然后美美地去睡
也许天明之后
都已经忘了谁曾经的谁的谁
再见了,物理
让我欢喜又让我忧的这样的一个你
夜色这么深
不如听一听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投稿征集
您在物理教学中的随笔、感悟、听课学习收获、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入思考,小科普、小故事,生活中的物理小发现,小实验,和物理及物理教学相关的,都可以给堪寻投稿,七日内所得赞赏全部归作者所有(注意,一定要是原创且首发的文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