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刚过去十天,兄弟们一直担心的海上风电抢装会不会重蹈陆上风电覆辙,球哥认为,大家完全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能抢的项目已经开始按计划施工,抢不了的我想我们的海上风电业主们也不会开工建设。
为什么2021年的海上风电抢“装”不存在?
根据过去几年的数据统计,行业也初步预测了一下,2021年如果能够实现最大并网风机规模在750万千瓦左右,理由何在?关键点在目前在用和即将投入使用的海上风电施工平台船舶数量。
我个人和行业专家及施工单位进行了交流,目前国内在役的海上施工船总共有39台套,到2021年投产的不超过45台套,原因在于海洋施工工程船舶的生产周期不会低于1年,根据目前25-40km的离岸距离估算,水深平均按照30m左右设计,一套施工船舶年均吊35-40台风机,从现在开始满负荷的吊装,全年也就能吊装1500台风机左右,风机单机容量按4MW估算,所以年度并网的最大容量在750万千瓦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是没有考虑任何其他意外情况的施工安装与调试。
无论是上海电气,还是明阳智能,以及金风科技,远景,海装,东气及湘电,1500-1800台风机的产能交付(最晚10月份交付,之后估计装不了)分摊到5-6家主要厂家,我个人认为都不是问题。而其陆上风电的教训让这几家主机上2020年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无论是产业链,还是施工调试人员,准备都非常充足,就担心开发商不要货,究竟海上风电的利润和容量规模还有销售额都极具吸引力。
海上风电场(照片来自网络)
近期行业媒体传出海洋施工船舶涨价,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供需矛盾决定了市场价格。由于稀缺,海上风电施工船涨价幅度超出个人想象,从原来的400万/月涨到1000万/月以上。问题在于海上风电的施工船舶都是提前预定,现在想要租施工船的话,至少要排到后年。唯一可能的就是部分企业根据施工计划无法完成并网,放弃施工,转租出去,弥补部分损失,承租企业因为有了增加的船舶可以确保并网,这个钱掏的也值。海上风电施工船舶的租价大幅上涨,给海上风电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凭空增加了单位千瓦的投资,当前,国内海上风电项目造价成本也比以往平均每单位千瓦提升了2000到3000元,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施工成本暴涨。随着风机的大型化,过去的4-6MW机型的吊装施工未来无法满足8-15MW单机容量机型的施工,看似施工船舶的保有量很大,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新增的船舶并没有增加施工产能。重要的是,随着机型容量和叶轮直径的增大,吊装效率也会下降,而且离岸距离越来越远,水深越来越深,施工船舶造价越来越高,单位千瓦的施工造价并不一定随着单机容量的增加呈现线性下降趋势。因此,未来施工的效率如何从施工方案方面进行创新,如何从施工装备方面优化降低造价,与风机,基础,电缆,升压站等同比下降造价,这是未来重点。海洋风电是未来风电发展的两海战略之一,向海洋要能源,毋庸置疑这是必然之路,但是不是学习欧洲,我个人值得商榷:欧洲整个大陆面积和中国差不多,我从行业媒体收集了有关国家海上风电的发展规划(网络收集):
德国政府提高海上风电发展目标,要求到2030年德国海上风电总装机至少达到20GW;
法国政府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并提出了在2023年之前实现风力发电量翻倍的目标;
英国政府发布海上风电“产业战略”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在2030年前达到3000万千瓦,为英国提供30%以上的电力;
日本政府计划将可再生能源培育成主力电源,通过制定新法律和补贴制度来支持海上风力发电事业;
这几个国家有一个什么特点,就是地皮不够,看看英国,德国,法国,日币,为什么大干海上风电,没办法,只有到海上干才有能源,核电的安全性虽然高,但是风险大。中国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都是泱泱大国,地大物博,而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周边环境,决定了中国的海上风电不可能像这几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海洋风电需要综合考虑,海上风电的发展需要科学统筹,既要充分利用,又要有序开发,有规划的开发有利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过去陆上风电那么好的资源现在看来是低效开发(不是说做错了,而是要反思),资源很好,发电小时数采用今天的技术与设备,无论是成本,还是效率,都是成倍的下降和成本的增加,你们说呢,我们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而是高效开发。
当然,风电发展到今天,尤其是海上风电,已经到了发展的转折点,电价拦腰斩的下降,给行业的发展必然带来阵痛,但从未来规模来看,前景依然很好。2019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创纪录地超过6GW,占全球新增装机的10%,较2018年增加35.5%。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海上风电市场未来20年预计年增长率13%-15%。船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海上风电作为未来风电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市场潜力巨大;一方面市场机遇给行业提出的施工难题挑战需要勇敢面对和解决。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各主要风电机组整机制造厂都积极投入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的研制工作,并且也有眼光的施工企业在联合船厂,主机企业和业主,控股联合开发施工船舶,共同降低行业发展风险,而且还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我想这或许是未来海上施工的发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