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何以名人辈出
(2019-02-06 11:01:48)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大动荡、大发展、大变化、大转折的历史时期。其显著特点是名人辈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名义上还处于周天子统治的周朝,实际上到战国时代,周王朝已基本名存实亡。春秋战国在时间上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迁都成周开始,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26年灭亡六国,统一全国。共历550年。而春秋战国之交在哪一年,历来有多种说法,没有定论。
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产生了大量名人,群星灿烂,百家争鸣。如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鞅、韩非、李斯;名家,代表人物是邓析、惠施、公孙龙;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杂家,代表人物是吕布韦;兵家有孙子、吴起等。有些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老子、孔子、孙子等,都是世界级名人。百家争鸣,就不是一家之言。那是一个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智力大开发、智慧大发展的年代。如此动荡、战乱的年代,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名人呢?有的还是流传千古的圣人、贤人,这作何解释呢?对此,我只能谈点个人粗浅看法:
一是思想不禁锢,言论自由。到了春秋时期,各地已经呈现出“礼崩乐坏”的局面,在意识形态方面千篇一律唯“礼”为大已经被打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出现。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容易造就人才。相反,到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思想禁锢,压制人才,加速了秦的覆亡。历朝历代都有针对不同言论或无中生有的“文字狱”,制造了大量冤案;清王朝更是变本加厉,从顺治到乾隆年间,就有160多起“文字狱”,杀了很多人,毁了大批知识分子。这样做的结果是想出思想家和大师是不可能的。
二是改革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都在改革。各诸侯王都纷纷网罗人才,推动了人才的成长,杰出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如齐国管仲辅佐齐桓公实行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最后使秦国变得最强大。
三是人尽其才,人才合理流动,不浪费人才,形成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和氛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是开放式治国,信息不封闭,人才不封闭。人才自由流动。春秋时,孔子就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那时很多人才都是为多国服务过,也没有什么“叛变”、“汉奸”的说法。如孙膑开始在魏国工作,后来到齐国服务,并帮助齐国打败了魏国。苏秦和张仪都为多国服务过。
四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特别是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关键时期,新思想、新理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这种时代的需要,为大批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历史机遇和有利前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