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旸:长城是保守封闭的象征吗?

在有些人看来,长城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封闭、保守、内向。中国古人无力或不愿对外开拓进取,只知道建个长长的墙,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由此也就造就了中国人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就算没有如此“加戏”,在很多人眼中,长城也只是一个防御性的军事工事,是农耕区和游牧区之间的分界线,虽然景色很壮丽,但说到底也就是用于农耕区的自保而已。

实际上,在古代,长城牵涉的范围非常大,方方面面的作用非常多,绝不仅仅是个防御性的军事工事。尤其是在秦汉这两朝,长城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中有很多已被后世忽略或遗忘。

今天就来说说这些历史深处关于长城的往事。

一般的印象是:在中国北方,分为农耕区和游牧区。农耕区里是老老实实地里刨食的农民,游牧区里则是彪悍的马上人群,来如闪电去如风,经常来农耕区劫掠杀人。为了防备这些南下的强盗,农耕区的人不得不在农牧分界线上修建长城,严防死守,为的就是保一方平安。

这个印象不能说是错,但实在太粗线条,掩盖了太多的历史事实。

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到了战国秦汉,农耕游牧之争才激烈起来,以至于要大修长城?此前的夏商西周那上千年中,匈奴人在干什么?

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秦三国开始修建长城。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三国长城的基础上大量扩建,这就是秦长城。汉朝也花了很大力气修长城,并且和匈奴反复打仗,卫青霍去病等等。从那时开始,中原的农耕王朝和北方形形色色的游牧人群周旋了两千多年。

那么,在那之前呢?

历史事实是,在那之前,其实并无游牧人群。

游牧的文明发展程度,无疑要比农耕低。但如果你以为是先有低水平的游牧,后有高水平的农耕,那就错了。专业化的游牧出现得很晚,比农耕晚得多。

人类这个物种,在几十万上百万年的早期历史中,是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原始社会。人类走出原始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定居下来,开始种植,也就是农耕。当然,一开始是很简陋的原始农业。

后来,农业发展水平渐渐提高,人们有了一些剩余食品,这时候,就有了畜牧,也就是从大自然中捕捉某些动物,驯化养殖。

注意,畜牧和游牧,可是大不相同的两码事,别混为一谈。畜牧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而且重点在于,畜牧和农业一样,都是定居,不是游牧那种走来走去居无定所。

有了畜牧业,农人就可以偶尔打打牙祭吃点肉了。这时候,农业的耕作产出不高,主要是因为工具不行,只有石器、骨器,顶多有点儿青铜器。用这些工具种地,产量高不了。所以,那时大家都是“混业经营”,种地、养殖、采集、打猎,什么都干,总之是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到处找吃喝。这基本就是夏商西周时期。

考古人员在这一时期中国北方的墓葬遗存中,发现有猪、狗等动物的骨头。这证明了养殖的存在。猪狗这两种动物的特点,就是和人吃得差不多,换句话说,主要吃人的剩饭。这正是农人兼做畜牧的表现。

这个时期,大家基本都是“混业经营”,什么都干。当然,由于从北到南从西到东,降水量热量递增,所以,越往南越往东,农业的水平越高。

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人知。很多人可能以为,犬戎就是匈奴的前身,其实不是。犬戎也是“混业经营”,并非游牧者。只不过由于他们比较靠北靠西,农耕的条件比较差,所以畜牧的成分比较多,农耕的比重比较少,但畜牧并不是游牧。

所以,犬戎、山戎等等也是定居。《史记》里记载,秦国向西攻击少数民族地区,“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看,他们也有“城”,可见是定居。要知道,汉朝打匈奴时,可没提到匈奴有什么“城”。游牧人群没有“城”,只有帐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发生了一场农业革命,这可是件大事,那就是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了。相比石器、骨器、青铜器,铁制农具可太好使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大幅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的经济基础。只有农业产量增加了,粮食多了,才能供养官员、士兵等大量“脱产人员”,国家制度才能变得复杂成熟,也就是人群的组织水平迅速提高。

同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以后,农业的专业化水平就提高了,出现了专门务农的农人。他们虽然还兼有一些养殖业,但可以稳定生产粮食的农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依然从事“混业经营”的,主要是西边北边的少数民族了。

以铁器农耕为基础,中原地区的国家组织水平大幅提高,他们和西边、北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实力差距就拉大了。中原地区明显领先。这时候,从文化的角度上,中原地区形成了以“定居、农业”为特征的种群认同,也就是华夏族。所有定居农业的人,自认是同一群人。春秋五霸的“尊王攘夷”,就是把华夏族团结起来,对抗还处于“混业经营”且不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蛮夷。

拥有实力优势以后,中原地区的人们开始毫不客气地对外扩张。他们开始抢夺此前不属于农耕的地盘,并在抢过来的地盘上开始农耕——种粮种菜。

大家的印象是,长城修建在农牧分界线上。其实,战国秦汉时的长城都修建在当时的农耕地区以外,把大片少数民族“混业经营”的地盘划到了长城以内。表面上看,是犬戎们攻击中原农耕区,其实,是犬戎们试图抢回被中原人抢走的地盘。

所以,“烽火戏诸侯”等等,到底谁是侵略者谁是被侵略者,很难说清楚。但不管怎样,长城修起来了。原来的农业、混合经营的过渡带,被一条明确的界限给一分为二了。

生活在这个过渡带、“混业经营”的人,就面临一项艰难的抉择——北上还是南下?

如果南下,就将变成中原国家的农民,被编户齐民,向国家缴纳捐税、服劳役兵役,同时也受到国家和长城的保护。

如果北上,就意味着进一步深入寒冷干燥的草原戈壁。所谓草原,就是降水太少,连树都无法生长的地方。农耕是没法干了,也就是“混业经营”没戏了,只能专门从事靠动物吃草转化为肉奶的“新生活”了。这种新生活,就是游牧。这个过程,就是专业化的游牧出现了。

在内蒙古等地,考古学者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地方的人类遗址里发现的动物骨头,按照时间先后,早期猪比较多,后来,猪渐渐消失了,代之以牛羊,尤其是特别适应游牧生活的羊,最多。从养猪到养羊的变化,就是畜牧到游牧的变化。

赵国灭掉中山国,是中原地区国家强横扩张的一个典型。中山国的人,原来就“农耕味”不足,擅长牧业,被中原诸侯视为另类。被灭国以后,一部分中山国人大概就北上成为游牧人了。

看,从很大意义上可以说,匈奴这样的北方游牧者,其实是长城催生甚至制造出来的。当长城建起来以后,原来的农业-混业经营过渡带就被迫消失了。以长城为分界线,这些地方被清晰地区分为北方的游牧区和南方的农耕区。人们只能二选一。

匈奴这个族群的来源,很复杂,到现在学者也没研究清楚。这种游牧人群,一方面走来走去,而且还到处劫掠人口,抢来的外族妇女就成了自家老婆,带回去生孩子。几代过后,血统啥的,就全乱了。

大致来说,匈奴人是两大人群的汇合,一部分是来自黑海沿岸的斯基泰人,他们穿越亚洲大陆深处的草原,来到蒙古高原;另一部分就是从长城所在的过渡带北上的人群。这些人原来并不是游牧人。因为长城修起来了,而且中原地区的人来势汹汹,有强大的正规军,他们根本打不过,只能北上躲避。这两部分人融合的年代,大致就是铁器在中原地区推广的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于是,到了秦汉,匈奴人及其国家出现了。

游牧的关键,就在于“游”。因为在草原地区,降水日照等自然资源很匮乏,也就是从太阳那里得到的能量总数很少,不够用。在中原地区,农耕生产,几亩地就能养活一家人。而在草原地区,就要几百上千亩甚至几千亩地才能养活一家人。

既然如此,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只能走来走去,这就成了“游牧”。而走来走去,当然就意味着文明发展水平不高,因为一切都要从简,以便于快速搬家。太复杂的房子、家具都不会有;更重要的是,太复杂的社会结构也不会有。分工水平低下,人口总数也不多。实际上,匈奴帝国最繁盛的时候,总人口也只有百万左右。而同时期的汉朝,人口已经超过五千万。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

双方实力相差如此悬殊,为什么汉朝打匈奴还那么费劲呢?关于这个,下篇文章接着说吧。关于长城,关于农耕和游牧人群的互动,还有很多故事。

(0)

相关推荐

  •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孰强孰弱?好比两个车轮,推动着中国历史前进

    作者|吹雪 字数:2917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如果有人要问,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战斗力到底孰强孰弱?这个问题还真的不好回答,因为在不同的历史年代,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有时两者还 ...

  • 古代农耕民族为什么比游牧民族富有?两者经济结构有何差距

                     古代,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时期都处于一个对立状态.在汉朝,中原就和匈奴展开了百年战争,最后结果以匈奴投降,汉朝取胜结束.虽然汉朝赢了,但自身也消耗了不 ...

  •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你可能永远想不到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匈奴就被秦国大将蒙恬赶出了河套地区.后来秦朝国力衰弱,匈奴就强大了起来,他们又开始屡屡进犯中原地区,对中原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那么,匈奴为何总想进犯中原大地呢? 原来,古人 ...

  • 长城沿线的农耕与游牧

    农耕与游牧对生存空间争夺的激烈化,始于战国中期北方的秦.赵.燕.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土壤易于耕作.水资源丰富,率先进入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阶段.灌溉技术的出现,使农业走上一个新的高度.社会的进步促 ...

  • 古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何无法畜牧?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像汉朝时期大汉的主要对手匈奴便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的主要食物和社会活动需要的物资基本皆来自于其放牧的牲畜,所以说牲畜是许多 ...

  • (诗词)长城:中华和平的象征

    (诗词)长城:中华和平的象征 文|01一线 长城作为中华的象征之一,雄峙在中国北方大地和南北广大地域.长城带内外自远古至今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对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 李子旸:明清两朝为什么封闭保守?

    本文共计2908字,建议阅读时间12分钟. 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加起来将近有六百年,也称为第三中华帝国.相比之前的秦汉第一中华帝国和隋唐第二中华帝国,明清两朝确实比较封闭和保守.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封闭 ...

  • 明清两朝为什么封闭保守?

    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加起来将近有六百年,也称为第三中华帝国.相比之前的秦汉第一中华帝国和隋唐第二中华帝国,明清两朝确实比较封闭和保守.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封闭和保守,是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

  • 远道如菊:长城 和平的象征【主播:主播:海燕,收稿:云】

    请点击绿色按钮聆听 八一专刊|若欣:多想穿上绿军装[大型朗诵会] 吟诗品文 长城!中华长城! 举世无双的 长城, 闻名已久的 长城, 您 巍巍峨峨 挺立 两千年. 您 浩浩荡荡 横卧 数万里. 都说您 ...

  • 李子旸:长城对内外两侧的意外影响

    本文共计3688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书生陆贾老是唠唠叨叨地对汉高祖刘邦说<诗经><尚书>如何如何好,意思就是让刘邦多读书.有一次把刘邦说烦了,这位皇帝破口大骂:乃公居马 ...

  • 河北日报评论员:破除封闭保守思想 树立开放创新意识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没有谁能在一个封闭的状态里自我发展,也没有谁不创新却能在竞争中胜出.顺应这一大势,破除封闭保守的思想,树立开放创新的意识,就成为 ...

  • 摄影: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1)

    摄影师:潘长宏 2021年9月5日 来到中华民族的象征的长城,你会觉得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 ...

  • 摄影: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2)

    摄影师:潘长宏 2021年9月6日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quo ...

  • 摄影: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3)

    摄影师:潘长宏 2021年9月7日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