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贴骨疽治验(2)
黄某,男,29岁,农民。1983年5月3日首诊。主诉:7日前夜行不慎,跌于柘刺丛中,被刺扎伤右腿膝外侧下,深达寸许。刺拔出后未及3日,即感伤处跳痛,患腿自膝至足水肿,今已7日,伤口流臭水三四天,且伤口以下多处有小孔,亦流臭水。右下肢麻木,困乏无力;全身低热,早轻晚重,3日前已卧床不起,不能站立,举步艰难,曾在某医院拍片、化验检查,确诊为“右下肢腓骨多发性骨髓炎”。须手术治疗,并有可能截肢。视患者右下肢膝外侧足三里穴处有一孔,大如鸡眼,时出灰暗色清稀臭水,膝以下水肿,色晦暗,淡紫,按之深陷不起,且深按时膝以下有7个小孔同时流出臭水,患腿似蜂窝状,小孔延膝下至足踝,小孔几乎同时流出臭水。面色黄垢,唇、舌之色淡暗,苔白微厚而腻;脉来沉细而涩。综上所见,患者夜被柘刺扎伤太深,阴寒乘袭,复被水湿浸染,久而毒邪深陷,由皮及肉,由肉及骨,即《灵枢》所谓“肉烂则骨伤”是也。证属虚寒,治宜温煦,方用阳和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g,当归24g,白芥子12g,熟地黄15g,山甲珠6g,炮姜6g,肉桂3g,金银花15g,陈皮9g,白术12g,甘草9g,7剂。
外用:当归120g,紫草60g,麻油1斤,浸上药一日夜,文火缓缓煎至药焦枯,待冷,滤净渣;油放地上一日夜,冷透后涂患处,日3次。先用生姜15g,生黄芪60g,煎水待微温洗净患处,后以油厚涂之,油上再撒以二味拔毒散(枯矾、雄黄,等份,研细粉),日2次,夜1次,勿间断。忌食冷腻、海鲜及辛辣之物3个月。
上法调治至第7日,患肢伤处皮裂,离肉下垂,稍用力揭之,随离肉而脱,宽约3寸余,长约9寸,厚约一分许,中有11个小孔,原伤处缺烂。随见小腿外侧孔中流出稀脓水,此为阳尚未回、正气尚虚之候。原方加附子6g,鹿角霜15g,以助阳化寒,续服5剂。外用方药不变。
5月16日三诊。上药调治又5日,腿肿消尽,脓水干,疮口收敛。唯扎伤疮口尚未愈合。原方续服5剂,外用依旧。
5月21日四诊。疮口完全愈合,新皮均匀,新老皮吻合。内服药可停,外用洗法不变,拔毒散停用,仍涂当归油。勿过早劳作,可适度活动,至皮老化即可。
随访,共服中药17剂,内外调治22日,腐去脓尽,疮愈皮生。数日老化,劳作如常,无后遗症。复访近10年,伤处未见不适。(周正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