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汉献帝的一生,如何辜负了这两个男人?虽然恩重如山

公元181年,幸运的刘协生在了帝王之家,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因为就在生下他没多久,刘协的母亲便死于宫廷内斗。按照事情的正常发展,失去了母亲以及外戚的支持,又不是嫡长子的刘协是没机会登上皇帝宝座的,即使有董太后的宠爱也不行。

好在接下来刘协受到了上天的眷顾,天降一位绝世猛男拯救了他。他就是汉献帝一生最大的贵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董卓。

要知道汉灵帝死后,皇位由嫡长子刘辩继承,也就是后来的汉少帝,此时的刘协就成了所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只要汉少帝坐稳了帝位,那刘协的死只是早晚的事情。

只有一个人觉得这样不对,那就是来到长安的董卓,他先是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废掉了汉少帝将皇位给到了汉献帝刘协,同时又除掉了对刘协生命威胁最大的何太后,董卓简直就是刘协的大恩人。

董卓虽然是个莽夫,但却有他天真的一面,这一点可以从他对文学家蔡邕言听计从看出。这也解释了,董卓为何要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刘协。客观来讲,刘协要比汉少帝聪明的多,如果董卓真是一个想做篡汉的贼臣,那么他干嘛要立一个聪明的皇帝呢?有一个很傻的傀儡不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吗?

董卓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汉献帝的母亲是被何太后毒死的,何太后差一点就被汉灵帝赐死了,虽然通过贿赂宦官留下了一条性命,但这件事是天下皆知的,董卓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所以一进京就要为没了母亲的刘协主持公道。

正是因为汉献帝刘协的帝位是董卓给的,所以从这一刻起,董卓跟汉献帝就成了一只条绳上的蚂蚱,他们就有了绑定关系。如果除掉董卓并把董卓定义为成奸臣,那汉献帝成了什么?汉献帝便是得位不正,也从根基上否定了汉献帝地位的合法性。

所以不论是后来的王允,还是之前以讨伐董卓为名义的十八路诸侯,这些人才是汉献帝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名义上是讨伐董卓,实际上都是各怀鬼胎想要诸侯割据。以清君侧的名义招兵买马,同时又通过围而不攻的方式削弱天下人对汉朝皇帝的忠心。

当时的汉献帝还是太年轻了,如果他稍微大一点就应该向汉宣帝学习,直接娶一个董卓的女儿,甚至干脆认董卓为亚父,以皇权为董卓背书,彻底断了那些乱臣贼子想要讨伐董卓的正义性。

毕竟当时董卓年纪已经很大了,金银美女满足他就是了,潜移默化地拉拢掌控住他手下的精兵强将,汉献帝的位置就基本稳固了,甚至汉朝的另一次中兴也指日可待。

想当初汉宣帝刚被推上皇位的时候,霍光的妻子愣是把汉宣帝最爱的妻子,也就是汉宣帝第一任皇后许平君(公元前88年—前71年)给毒死了,要知道许平君和汉宣帝相识于微末,原本大臣都反对她当皇后,汉宣帝执意要立许平君,并因为留下了故剑情深的千古佳话。

汉宣帝这么大的仇恨都忍了,即使到最后掌控实权,也只是清算了霍家其他人,自始至终都没去否定霍光。

而和老谋深算的霍光相比,董卓真的是太好对付了,因为“董胖子”不外乎是贪财好色穷享受罢了,这对于皇帝来说真的是太好满足了,皇帝真正怕的是像霍光那样贪图权利的人。

除此之外,董卓还不断四处树敌,一点也不搞拉拢人心那一套,这是古代皇帝最喜欢的孤臣的典范啊,最重要的董卓还很容易相信人,还帮汉献帝报了杀母之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董卓都可以算得上汉献帝的“自己人”。

人家汉宣帝就想得非常明白,因为他的皇位是霍光赋予的,那么即使霍光做出天大的错事,在汉宣帝有生之年,他都不能对霍光动手,而且在霍光死也要给一个非常荣耀的名誉,至于其他人就可以另当别论了。因为汉宣帝知道,否定霍光就等于否定汉宣帝帝位的合法性。

可惜汉献帝刘协知道董卓脑袋搬家的时候,也没将这件事想清楚。

汉献帝之所以失去了权威,被人丢在荒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日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董卓被定性为了叛臣贼子,一个叛臣贼子立的皇帝,那自然就没有合法性了,天下人也自然不需要再去尊重这个皇帝了。

如果说是因为汉献帝当时还很小,所以辜负了他的救命恩人,以及帮她报了杀母之仇的董卓,那么汉献帝接下来辜负了这个男人,就着实有些不应该啊!

前面说到汉献帝刘协被全天下的诸侯丢在了荒村里自生自灭,就在汉献帝失去希望的时候,又一位天降猛男出现在了他的生活中,那就是被后世人认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曹孟德。

很多人将曹操后来成功的一部分原因归结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大错特错。

首先在乱世当中,枪杆子才是王道,谁拥有的军事实力最强、地盘最大最稳固谁就说得算。这一点袁绍看得非常清楚,因为袁绍当时已经是实力最强的诸侯了,所以当手下的谋士建议他去迎汉献帝的时候袁绍嗤之以鼻,这个建议对当时的袁绍来说,的确是一个实打实的昏招。

其次当时的汉献帝已经失去了他皇帝地位的“合法性”,各路诸侯都知道他是已经被定性为乱臣贼子的董卓立的皇帝。

曹操之所以执意去迎汉献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宦官”的标签,这也是曹操从小到大甚至伴随他一生的心病,他一直想要为自己正名,想证明自己是一个能匡扶汉室的能臣,而不是一个宦官的干孙子。

这也是为何在后来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会认为只有刘备和他是真英雄,因为当时曹操对英雄的定义不是军事实力,也不是谁的地盘大,而是他是否还有一颗匡复汉室的赤子之心。

当时的曹操一度被刘备的高超演技糊弄过去,他觉得刘备跟他一样有一个匡复汉室的赤子之心,实际上他不知道刘备就想做一个割据一方的诸侯,可惜后来曹操缓过来劲儿的时候,刘备已经逃之夭夭了。

当曹操迎驾汉献帝的时候,汉献帝应该对曹操这位大恩人“投怀送抱”才是,因为这个时候汉献帝刘协跟曹操也成了一条绳的蚂蚱,他们的关系因此便被绑定。可惜的是,汉献帝这个时候昏了头,竟然选择董承((?~200年)作为自己的依靠。

要知道在此之前,董承就仗着董太后与汉献帝亲情关系,曾多次逼走了有意投奔汉献帝的董卓手下,导致之前群龙无首的董卓军队竟然没有一个来投靠汉献帝,这也是后来汉献帝流落荒村的重要原因。

也正是因为董承这个人的存在,成为曹操跟汉献帝之间扎在心中最深的一根刺,让原本应该成为亲密战友,拥有强大利益绑定的刘协跟曹操,此后大半生都在互相猜忌当中度过(挺悲哀的)。

当时的董承枪杆子不硬,还冲大尾巴狼,软磨硬泡就把汉献帝忽悠住了,并且让汉献帝一度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摆脱曹操的控制,甚至还写下了那个让汉献帝后悔大半生的衣带诏。

可以说如果没有衣带诏事件,汉献帝刘协和曹操之间的不信任是可以弥合的,但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发生了就再也无法挽回了。不信任的这根刺一旦扎下,想要拔出来就太难了。

对于中国的文人来说,心中最大理想不是做一个开国皇帝,因为那样很容易背骂名,而且成功的概率还不大,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最大的理想就是周公或者次一些像霍光那样的人,曹操也是如此,这一点可以在他后来的诗歌《短歌行》中看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但正是因为有了衣带诏这件事情,断了曹操做周公和霍光的路,因为曹操知道汉献帝已经无法再信任自己了,自己也无法再信任汉献帝了。

一旦自己真的将权力交给汉献帝,自己死后甚至等不到他死后,汉献帝大概率是要清算的,所以曹操不得不面对一个十分让人无奈的局面,那就是无论自己怎么做都注定是一个乱臣贼子。

如果他把权力交给汉献帝,那他会被清算,曹氏一族甚至可能被灭族,曹操会被定性为一个乱世贼子的。如果他不将权力交给汉献帝,也就是等于实际上从实际上篡汉了,依旧是个贼。

面对这样尴尬的选择,曹操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汉献帝弄成一个傀儡,将权力留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无奈吧,同时也是汉献帝后半生最大的悲哀,他信错了人也伤透了他最该信赖的人。

2021.07.2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