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开过解忧杂货店

虽然从小至今杂七杂八读过的书加起来也着实不少,但日本作品真的很少读。
掰着手指头想了一下,大学时候,在县师范学校图书馆工作的四婶推荐下读了《源氏物语》,说是在日本的地位类似中国的红楼梦。
后来跟同学读了一本《魔鬼吹着笛子来》,不记得当时为何而读,只记得书里面有惊悚也有推理,而且最终也没有看完。
家里书架上有一本稻盛和夫的《活法》,春节回家从老爸手里抢来的,不知是书太高深,还是我太浮躁,反正是看了几页就从此束之高阁。
嗯,能想到的日本作品就这么几本了,当下打开手机浏览器,登陆当当网,搜索、下单和付款,一如既往,愉快、顺利的一次网购。书到了,晚饭后趁着女儿写幼儿园作业的当儿,翻了几页,没有想象中的枯燥艰涩,能看得下去。孩子作业完了就是收拾、洗漱、上床。作为一个六周岁孩子的妈妈,每天孩子睡后和次日早晨醒前的空闲,才是我自由自主的时间。
《解忧杂货店》的四个故事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联系,每一篇都充满了对善良、对人性的发现和救赎。四位偷车的年轻人有丸光园长大的孩子,而后面三个故事中都有丸光园、浪矢杂货店的字眼出现,四个年轻人绑架并抢劫了第四个故事中的女主角后,才知道他们曾回复过她的求助信,并指引和成就了她的美好未来,而大家都为丸光园的未来忧虑和努力着。
爱好音乐的克朗在丸光园大火中救了弟弟,他的作品却帮助姐姐实现了歌星梦。浪矢家几代人用善良、诚信和责任维持着解忧杂货店的存在,也使得时空转换的传奇屡次上演。浩介遵从内心的选择,看似没有采纳浪矢先生的建议,几十年后却在得知父母自杀的系列真相后对浪矢先生充满感激。
整本书是在每天的忙碌工作和生活间隙看完的,随着看书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我的心也被越来越多的东西温暖和兴奋着。

在1999年下半年,我确确实实也做过和解忧杂货店类似的事情,而且成为至今让我感到温暖的多个青春记忆之一。

当时我读大二,和舍友大姐一起去参加系里的“知心姐姐”面试,然后一起顺利成为了“知心姐姐”。

当时我们的专业是社会工作,其中有一门专业课是社会心理学,系里就开设了“知心姐姐信箱”作为我们的校内社会实践项目,信箱设在校门口传达室窗外,以接收和回复来信的形式运行,服务对象为全校师生。
不记得当时规定几天开启一次信箱,反正最初接手时信箱经常是被信件塞满的,写信人几乎都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他们的烦恼也无外乎是怀念远去不久的高中生活及高中朋友,对眼下的大学生活感到困惑和迷茫,以及对异性朋友的朦胧情感。
对刚刚结束大一生活的我来说,读这些来信极像在翻看自己昨天的生活电影,一样的旧日怀念,一样的青春迷茫,一样的情感躁动,只是主角各不相同。
还记得有一位叫车力轩的学妹,十几年后我还能记得这个名字,应该也源于她这个特别的名字。车力轩在信中讲,自己高中是个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女孩,高考发挥不理想来到现在的学校,她感觉人生失去了意义,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
凭我当时仅有的人生经验和生活阅历,我好像是回复了她什么要随遇而安,充分利用现在的学习机会,积极进取寻找更好发展机会之类的话,而这些正是前一年上一届的学姐安慰我的话。后来好像车力轩还写来过信,但对具体内容我却早已淡忘,毕竟那个年纪的烦恼总是逃不出困惑、迷茫、失落这些范畴的。
在担任“知心姐姐”的同时,我还和许多同学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自然我的信件也是班上同学中最多的。好像每周三还是周五下午是集中收取信件的时间,于是在兴奋地一一读完每封信后,我会在晚饭后一个人去教室,拿出笔和稿纸,开始认认真真地写信。
连续写三四封信是常有的事情,况且一封信至少要用去三四张稿纸。信的内容自然也和车力轩学妹的差不多少,区别只是她是大一,我是大二,还有就是我在帮同学排忧解难的同时,也在扮演着求助者咨询者的角色。
不知道学妹和我的那些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解忧杂货店》这本书,如果他们看到了,会不会也如我一样怀念起当年的人和事?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倾听者和倾诉者,二者链接的枢纽就是解忧杂货店。

《解忧杂货店》的最大亮点是时空转换的设置,让整本书多了许多玄之又玄的意味,里面的男女主角们其实和你我都一样,平凡的人生、普通的烦恼、琐屑的日常、一时的成败、微妙的感动、偶尔的激情……

无论你承认与否,每个人都开过解忧杂货店。
作者介绍:孔俊娟,80后,喜欢读书,影视,媒体人。
didaaishang
邮箱:fanrui135@126.com                陌上花开
遇见生活,遇见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