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博之根
虎丘路是有一条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路,是上海的文博之根。
虎丘路最早是李家庄的一条小河。1865年(清同治4年),这条路被命名为“上圆明园路”(现在的圆明园路叫“下圆明园路”)。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提出要在这里建博物院后,1866年(清光绪12年)更名为博物院路。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租界后改名为虎丘路。
清末后,上海以博物院路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基督教(新教)文化汇聚区,成为当时上海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这是当时的乍浦路桥:
如今的乍浦路桥
东面是外白渡桥
西面是四川路桥
桥上最注目的就是虎丘路上的光陆大楼
乍浦路桥南堍的绿化
虎丘路东侧第一幢历史建筑是建于1925年的光陆大楼,大楼集剧院、办公楼、公寓于一身,装饰艺术派风格,平面呈扇形,这种“巴黎式”布局当时在沪上乃至全国都十分少见,是老上海最奢侈的地方之一。
光陆大戏院1928年2月25日下午9点15分开业,首映欧洲电影《采花浪蝶》。抗战胜利后,这里为美军俱乐部。解放后改为国际贸易会堂,20多年前我们公司开会也经常借此会堂。
这是当时的大陆大戏院内景
光陆大楼南侧是建于1932年3月的广学会大楼,原名基督教文学楼。大楼由匈牙利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欧洲装饰艺术派风格。此楼与圆明园路浸信会大楼在平面上贯通,是两幢连体姐妹楼,这是邬达克向先锋设计师路上的探索。
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同文书会,1894年更名为广学会,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
再往南是建于1926年的富太大楼,虎丘路104号。香港汇丰银行上海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曾入住。现已被拆,这是以前的照片。
再往南是建于1925年的后协进大楼,虎丘路88-94号。现已被拆,这是以前的照片。
后协进大楼南侧是建于1925年的文汇印刷厂,虎丘路66号。奥地利领事馆曾入驻。现已被拆,这是以前照片。
再往南最早是犹太会堂
1986年11月30日原建筑拆除后开工兴建文汇大厦,1990年3月竣工。虎丘路50号,现又被拆除,这是以前照片。
再往南是建于1904年的国泰保险公司大楼,虎丘路34号。现巳拆除,这是以前的照片。
建筑保护的出路在于适度利用,.历史建筑拆了实在有点可惜。 被拆除的这些大楼的空地上,美国洛克菲勒集团上海外滩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正在兴建新的建筑群。
建筑工地南侧是建于1932年的亚洲文会大楼,装饰艺术派风格。
1857年10月16日,裨治文等传教士在上海成立“上海文理学会”,次年改名为“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1868年2月,该会正式提交建设博物院方案。1871年博物院建成,1874年2月开始免费开放。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院之一。这是当时照片。
因发现白蚁,该楼1931年改建,次年竣工。1933年2月23日落成典礼,蔡元培在此发表演讲。
2005年大楼保护性修缮后改为外滩美术馆
现在又在施工
虎丘路、北京东路口最早是建于1917年的英国邮政局(大英书信馆),这是当时的照片。
1929年,这里建成了中国实业银行总部大楼,新古典主义和折中主义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华东电力设计院曾使用该楼。
这是北京东路边门
说完东侧再看西侧。南苏洲路、虎丘路口是建于1920年的颐中大楼,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919年,由“美国烟草公司”和“英国帝国烟草公司”合资成立的“英美烟草公司”在上海设立“华美烟草公司”。此楼由该公司投资兴建,该公司于1934年注册成立“颐中烟草股份公司。
之前这里曾是各省市和航天部驻沪办事处,现为梵华艺术馆。
往南是建于1920年的虎丘公寓(1924年曾扩建),原名叫“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大楼”,由该协会1919年集资兴建。大楼是维也纳分离派式,大门口还有一对古典的塔司干柱。
再往南是建于1941年的兴华大楼,区级保护建筑。现在是阆风艺术。
再往南有区级保护建筑、建于1941年的永兴大楼,保护性修缮后改为同济黄浦设计创意学校。
虎丘路27号原琥珀大楼,始建于1937年,是中央银行仓库和中央信托局餐厅,修缮后现改为贝浩登画廊。
虎丘路一带很有艺术氛围,此外还有些网红茶馆、咖啡店,很受年轻人喜爱。
每一幢历史建筑、每一条路都代表着一段城市记忆,是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虎丘路作为外滩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期待着虎丘路的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