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我读《经典中医启蒙》(1-3)

说明:蓝色标记的部分,为《经典中医启蒙》的文字摘录。
图片: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经典中医启蒙》这本书
李辛是个针灸师,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侧重于教育、健康、心理。但要清楚的是,他写的是他的经验,可参考。对我们有帮助。
但要清楚的是,李辛在那高度说那话儿,好比是说,我们站在山顶,告诉山脚的人儿,这山顶的风景,究竟是怎般的样子。
可,我们不曾有去那山顶,不知那山顶所见,是否真的那样。那对作品,要有相对客观的阅读姿态。书与人,优缺兼具。名人也不例外。
就我而言,我在阅读之时,就会过滤掉很多内容的。只取自能接受或理解的某个词语、某句话、某段落。对于某些部分,则会有所舍弃的呢。

很多人都爱“抱科学”,并以此以为,冠上“科学”的东西,就定是真的科学。却不知,市场一些所谓的“科学”,其实一点都不科学,只不过说,有了“科学”字样,那产品或东西,就变得是好卖了起来。能迎合消费者爱科学的消费心理。教育及产品,也不例外。
就我而言,我爱真科学,但反对为商业而冠上去的伪科学。所以,我分享针灸师.李辛《经典中医启蒙》的一段话:
[关于中医的一些争论,比如中西医哪个好、中医是否科学这类问题是我们现代人从“科学”这个角度去考虑的。“科学”这两个字,倒过来是什么?学科。当我们这么来看科学的时候就比较好理解。比如化学是一个角度,物理、数学也是一个角度,中医也是一个角度。
在古代,宗教、艺术、科学其实是一个东西,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去描述这个东西。
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只是这个时代流行的观察万物的一根管子而已,未来关于科学的标准还会变”。]
第一章

其实,李辛老师的这本书《经典中医启蒙》,我在以前是有买的,也看了看,很受益。

虽说我是从事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此书能帮我深入理解教育的很多内核的东西。
而今,再读此书,我读到了它的简。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重要,每一句话都不啰嗦,每一句话都那么有深意。
不仅如此,对“用心”、“感受”、“直觉”等,有了更为深刻的领会。
实际上,育儿与中医,是相通的。在某个层面来看。都需要用心,要懂得感受语言或行为背后的信息,还要依托直觉。
不然,我们在陪伴孩子过程中,是容易有失策的时候。所以说,学习养育,如同学习中医,都要培养自己的沉静之心,让自己安定而宁静。
唯有此,孩子的一个不合成人之意的某些举动,才不会轻而易举地就把我们自己给激怒了,让我们瞬间就情绪爆发,成为那个可怕的野兽。
第二章
[《黄帝内经》里面有句话:“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有智慧的人,会从不同的观点、概念和表述方法中去找背后那个相通的东西。]
当前时代,不仅中医有很多流派,换个概念,找个包装袋,让自己成为创始人,一个新的流派,就出来的了。而且那流派之间,可能会有认知的对立。其实育儿也一样的。
据我所知,全球育儿是有很多的,每个领头羊,或说是开创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育儿进行一种带有自我烙印与时代痕迹的阐述。
重要的是,理念之间,有相似,有对立,这常让行走在概念林立里的父母,为之迷糊,乃至于不知何去何从。我也曾作思考,并努力越过概念与表述上的差异表象,去发现那其中的共性,与相通之处。
庆幸的是,在那时候,我就遇见了《经典中医启蒙》,在看到第二章之时,心有所悟。而今,重读此书,仍有所爱,并因此认为,此书能帮助我们学会如何来去寻找差异表象背后的本质共性,及那千年不变的相通之处。
学习,不论什么,都要懂得抓其根,重其本。而后,我们才能发展枝叶,让它昌盛。不然,我们只能穷尽一生在那枝叶上打转儿,只知道学人概念,吸人养分,及至最后却落了个竹篮打水的结局。却不懂得趁年轻好惜时,努力抓根自学,以具源源不断的灵感激情。
所以说,学习是有捷径的。找到捷径,让自己具备觅根之力,如此一来,对于很多学科的学习,都会变得轻松许多,自在不少。多年前接触中医,只觉一团乱麻,颇有无从下手之感。但当我厘清本末,拨开繁盛枝叶,发现那个茁壮树根之后,我就豁然开朗的了。从此之后,对于很多领域的探索和学习,我都不再是有惧有怕的了。
第三章
[心为物役、心身分离成为现代人的常态。我们能不能时时留意到,不要一直停留在后天的分离状态?能不能回到先天?我们一直在用脑,有没有可能回到少用一点的状态?多一点用心,生活中多一些聚精会神。]
……
其实,现代人的教育,更多是一种训练头脑思考的过程,是在用脑。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很多的肉眼看得见的成绩和发展。所以才会有儿童大脑潜能开发的课程,风靡育儿圈。
但其实,儿童的大脑,不宜过早进行潜能开发的。这拿针灸师李辛的话来说即是,“不要过早地取出这些正在自然壮大的宝藏,这会导致小孩神不全,或者神散”。
也因此,我认为,作为父母,在这看似昌盛,实则乱世的育儿时代,我们要有基本的感受之力,先让孩子的大脑,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成人不予过多的开发。
不要过于相信外在的声音,及育儿的成功标准,多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自己成为那个稳定的平常人,而后,我们才能为孩子做好选择,或给孩子提供恰如其分的选择参考。
不然,我们都易跟风,会盲目,乃至于偏信名人或权威,为名人的品牌效应所驱使,一味做着育儿的摧残之事,忽略自我内心的呼唤,忽视孩子自身的身心感受。在这人世间,名人在赞誉与推崇的东西,未必会是真的利于儿童发育。
如,我就看过有人在对出生六个月前的孩子,推介书单,并洋洋洒洒地写了很多的阅读方法。可懂儿童的人都知,六个月前的孩子,那视力都不曾发育好,他们的所有心力都在为身体发育做努力,这怎能阅读。阅读虽美,但也要精力,实为耗神。
再说了,儿童的学习,不是只有书籍阅读那么局限的。给六个月前的孩子一个温柔的微笑,亦是学习。我在孩子六个月之前,更多是与他说话,在醒来之时。有时会静静地躺在他的身边,像朋友那样地待着,微笑一倾城。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清楚知道的是,育儿要有为,要饱满,但那个安静的留白,更是需要。所以说,在育儿之前,在给孩子大量的教养训练之前,请先让自己活成那个靠近自己内心的平常人,让自己平常而无病恙起来。不然,我们只能养出一个病态的孩子。
病,不是简单的疼了痛了,“绝对不是通过检查仪器这么转一圈之后,查出来异常就是有病,没检查出来就是没病,不是这样的”。“过早地取出这些正在自然壮大的宝藏,导致小孩神不全,或者神散”,就是病的一种。
还有就是,看了太多综艺节目,让自己开得太过也易得病。养育孩子,秉承文化的某些教条礼仪,不让孩子笑,不准孩子哭,以至于该哭不哭,要笑不笑,也是育儿的病态。我就不会带着孩子守候各大综艺节目。闲着之时,我就与孩子安静地聊天,平和地相处。
为帮助大家更好理解“病”,我摘录中国著名针灸师李辛《经典中医启蒙》第三章的几段内容:
[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节”,或者“失势”。那什么叫健康呢?健康就是“常”。健康不是说你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什么的,不是这些东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
 “常”是什么东西?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能跟着自然的节奏玩,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天气热,别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别人走两个小时不累,你也能走得动。但如果别人都怕冷,你还觉得很热;别人都困了,你半夜三点还睡不着觉,其实已经开始跟不上了。如果你还觉得自己是健康的,这已经病得不轻了。
中医眼中的病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神”病。神散,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这是一种。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动,动心、动情、动欲,自控力差,这是第二种。平常生活中,睡不好,易惊醒,怕吵,怕黑,怕鬼,这是神弱。神病严重了,形神分离,心口不一,表里冲突,你跟自己不在一起了,言不由衷,甚至喜怒哀乐发不出来,或者发之太过。比如说,现在很多综艺节目都属于“太过”,目的就是渲染、挑动情感爆发,制造痴迷粉丝,容易乱神。还有“不及”。你该高兴的时候却要压抑一下,习惯了,就真的高兴不起来了。
太过,不及,都是失常。
“当其时而无其气”,也是失常。该高兴的时候突然哭了。原本是伤心的,却强迫自己坚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是反常。
什么是健康?健康就是“平常”,还有“中和”。所以,学了中医就知道,“祝您天天平常”是最大的祝福。成为一个平常人,基本上就是贤人的水平了。跟天地这个大的交响乐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这是健康的标准。
不能跟着走呢,你的神、气、形都会衰弱,就容易生病。
在读完这章之后,我与其他人有了讨论,围绕“孩子吃手”这一现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