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行当

锜缸锜碣,锜缸锜碣……幼年在村子里常常有这样短促艰涩的声音挤进家门,随后一师一徒把一路风尘带进来。

开篇四个字不是佶屈聱牙的经文或偈语之类。缸,就是水缸酱缸之缸;碣,指瓮,即酒坛子;锜,其实就是锔。碣、锜均是方言土音。翻译成普通话就是锔缸锔坛子。一师一徒就是锔碗儿的,走街串巷锔陶瓷器的手艺人。

北方手艺人来到南边,就得用当地土语招徕生意。仔细听一听局促的语调,不难体会那个行当的艰辛。没有吆喝冰糖葫芦那样婉转悠扬,充满诗意;也不如“磨——剪——刀呀,戗——菜刀——”来得激昂、阳刚,荡气回肠。他们生活十分贫苦,大多衣衫单薄,面色蜡黄。庵堂、廊桥、水碓坊,甚至废弃的粪棚,往往就是临时栖息所。

我的村子浑圆似锅,四围山势平缓,林木葳蕤,一派葱茏气象。堪舆先生也赞叹是块风水宝地。“锅”里田土膏腴,稻菽扬花时节,十里笼香(小小村子,此“十里”要大打折扣),空气中流淌着丰稔年景的甜蜜。几百年来远离山崩地裂、洪水滔天等涂炭生灵之变数,亦无旱蝗疫病相侵扰,衣食丰沛,无冻馁之虞。人们心如止水,从来没有人离开家园,闯荡世界,是农耕文明的典型缩影。

在这样一个安居乐业的祥和福地 ,几代人处于浑浑噩噩状态中,耽于安乐,不思进取。乃至锐气顿消,目光短浅,呈现出一副志得意满的痞相。真正已经无业可守,只能靠省吃俭用过日子。所以,家里土缸、陶瓮、海碗等器皿,若不小心磕碰出裂缝,或者撞破,总舍不得丢弃,就盼着锔碗儿的来抚平伤口修补希望。但就没有人想一想,这个破败的家园该如何支撑、修缮,才能不至于在风雨之夜轰然坍塌!

锔活是门工艺,要在极易碎裂的陶瓷器表面沿裂缝两旁錾凿若干小洞,钉下锔子,看着挺替北方佬捏一把汗。工钱以锔子个数计算,锔子的个数则视裂缝长短而定。所以,主人盯在一旁,以防师傅耍手脚,故意将璺敲长了,诈工钱。其实工钱也就毛儿八分的,人人都很穷哪。

老师傅锔的坛子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打下手的小徒弟一边向冻僵的手指哈着热气,一边看得两眼发直。学徒是没有工钱的,二三年以后能否得到真传,也是看你的造化。村人常说“田”字最为四平八稳,“工”字没出头,“商”字太难写,因此就十分自足。曾经有人关切询问锔碗儿的,如此漂泊无定,为什么还要干这个行当?理由很简单:人多地少,一村人都是干这个的,祖祖辈辈都是干这个的!村人感叹道:真是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呀!此话不单单针对北方佬,也是对村人自己说的,语气中不仅包含调侃、奚落的成分,还暗暗透出几分苍凉的自嘲。

看着他们如冬日枝头的枯叶,孤零零随风飘零,深得村人同情。加上活儿做得好,师徒俩很讨人疼,有些时候除了挣一份工钱之外,还会获得额外奖赏。那就是与主人同桌吃饭。运气好的时候,还会有一壶烫烫的红酒,一碟南瓜籽,一盘烟熏田鼠脯。我想,这就是家的感觉。“乡关何处是”一类的句子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和门外皑皑白雪飘向远方的吧!一回生二回熟,明年再来就认了“东家”,也就找到了夜宿之所。

早就没有看到锔碗儿的了,最贫困的地方也已经不需要这种手艺。还有小时候的许多行当如今都不见了,比如:肩挑染缸,将自己头脸也染上靛青的染布师傅没了踪影;碾米机等机械的广泛使用,已经很少人知道土砻、水碓为何物,自然这种原始土机械的制造业也彻底消亡。

最后一次听到“锜缸锜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可能已经很少有人还有什么缸呀坛呀需要锔的了。如今连铁饭碗都打破了,当然就更没有什么人在乎一只破瓷碗了。

时光飞逝,庄稼照熟,村子还是那个村子,没有多大改变。田土这东西就如同军队的辎重,很多时候成为累赘,取舍两难,阻碍了轻装前进。听说当年那位已经成了师傅的小徒弟拐走了村里的小媳妇,再也没有露面。冷静一想,我倒是佩服小媳妇,有开放意识,有胆略,一步跨出家门,走出了大山。或许他们已经创出一个新的行当。


(0)

相关推荐

  • 补缸呵,补甏嘞……

    旧社会不仅制度陈旧,连居家过日子常用的器具也在坚守着破旧.因破旧而贫穷,因贫穷而破旧,这是那时农村无奈的轮回.农村贫穷的表现之一是,许多用具破了,舍不得扔掉,而是小心地藏着,等待修理师傅上门修补.新三 ...

  •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一听到街上传来了这响亮的吆喝声,大家就知道锔盆碗的"咕噜子"师傅来了,各家各户就会赶忙把自已家里有裂纹的或者是打破了的盆呀碗呀盘呀的拿到街 ...

  • 乡土散文:消失的锔锅匠

    那消失的锔锅匠呦 记得小时候,常有走街串巷,挑着挑子,操着一口南方口音的锔锅匠,从这村子再到下一个村子.那条担在肩上的竹扁担,一路颤悠悠地回应着那长长的吆喝声:"锔――锅――锔――缸哟――锔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窑匠,年轻人不知道是干啥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很早以前,人类都是穴居在山洞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遗址),后来演变成半地穴式(陕西半坡古人类遗址),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很早以前,人们生产生活中用到很多石器.农业生产上用到石器的,如用来碾地的石碾子(碾地.打磨地用的工具,也有叫地滚子的)直径大约20厘米,长约一米五六,两头有脐窝,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糙”风箱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风箱构造原理及"糙"风箱 风箱,关中地区方言也有叫风先,在二三十年前,那可是农村人的宝贝,家家户户必备,有了它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俗话说的"赶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文/祝忠建    乾州蕞娃 芦苇席子,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知道,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定知道它是何物了. 北方气候干旱,冬季漫长寒冷,过去在农村几乎都睡"土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祝忠建 盆缸瓮长相相似,用途相近.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农村人还可能见过,有些记忆.城市的年轻人,许多人不知道其为何物了. 盆缸瓮都是陶土制作 ...

  • 农村大集上即将消失的行当,剃头匠,年前理发忙,正月为何不剃头

    古时候,汉民族的男儿,一直都是蓄发的.大家信奉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损伤也".所以未成年的男孩,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就总发为髻.在清朝之前,并无剃头这一行业,剃头意味 ...

  • 街巷里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行当

    街巷里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行当

  • 乡村风物(中):消失的行当

    岁月匆匆而过,时代急急向前.乡间诸多风物,有些已经遁踪,有些依然相沿.移风易俗,此消彼长,彰显着历史的力量,时代的力量. 货 郎 货郎,走街串巷出售针头线脑的小贩.我小的时候,农村的商业还是欠发达的. ...

  • 老行当 | 送子观音接生婆 消失了的行当

    "阴阳一张纸,生死一呼间"之语,多是用来比喻临盆分娩的产妇,其家人都把接生婆视为送子的观世音,救命的活菩萨. 接生婆,就是旧时民间以替产妇接生为业的人,一般年龄在40至60岁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