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神码
俗称“神灵码”,又称内丘纸码,是通过手工刻制印刷的一种木版年画,在传统春节张贴在固有位置进行供奉祭祀神贴。使用于内丘县及周边数百里城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当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和原始古朴的文化现象。被誉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2006年,内丘神码被列入首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神码最早产生于岩画,上溯至新石器时期或更早,是远古先民自然崇拜的遗存。祭祀最早为木主形式,《史记·周本纪》:“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后来形成神像,神像以画像、石雕、泥塑为主。战汉时期,将像画于布帛,马王堆帛画就是一例。诸神画像祭祀在汉代已有,《后汉书·西域传》叙之甚详: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佛,其形长大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在全国各地发现的佛教遗迹报告中,佛像遗迹从四川到山东都有发现。
印刷术发明之后,神灵完成了从画像到印制的演化。内丘神码亦是这样。
内丘神码用杜木、柿木、枣木、苹果木、桃木和梨木等木料雕刻而成。首先放样于裁好的木版上,用刀刻去不要的部分,技法有线刻,阴刻、阳刻等等,刚柔相济,有一种古朴稚拙美。内容包括自然神、生活神、儒释道神等,有近百个种类达800个版本。雕板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印制了。
内丘神码其主题鲜明,线条简约、平直粗犷,色彩单纯、喜庆热烈,构图饱满、装饰抽象,创作随意、制作简便,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生态语言”,有明显的远古遗风;稚拙、简约、粗犷的线条,画面以直线、几何框线构成,黑白相间、有极强的装饰性,给人带神秘庄严感。
内丘神码是自然崇拜、原始信仰的活化石;是内丘区域年俗、民俗和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凝聚了精神、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结晶。
2008年,魏进军入选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