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住山人的心得——先当婆娘,再当和尚
岱顶看庙,参禅悟道
七八年来,原是瞎闹
大雪封山,受冻挨饿
上山觅食,豁然开窍
故赋打油歪诗一首以记其事
大雪压峰
茅棚炊烟
欲到邻寺
顿悟何为道
有不同看法者到岱顶找何某人辩论
这是我下观音山后,在玉皇坪村中的黑板上看到的,这块黑板就在法华讲堂的旁边。有些意思,我拍了照片。
这个爬东观音山是为了看云海,云海没有看成,雨雾又遮掩了山色,爬了个寂寞,但是期间对所遇的住山人,却又感慨良多。
这些年爬山,遇到的住山人也不少了,虽浮光掠影,亦有所感。普通人是不会长期住山的,长期住山的有高人,有痴人,也有奸猾之人。终南山中寺庙虽多,但是由宗教局审批的正规活动场所不是很多,更多的是所有权属于乡村的村庙。这些村庙的历史如果细究起来,有的也有几百年,个别村庙也请一些出家人住着,但大多都是有缘人住,还有一个村庙甚至易主给个人所有,成了住在山里的别墅。
一般来说,正规的寺庙国家给一定的补助,虽然少,但是政策有保证,出家人的生活是有一定保证的。加之山里的有些寺庙本身就是平原上一些大寺庙的别院,所以算是衣食无忧。
村庙的情况差别就很大,有些村子经济情况好,就会不惜工本,大兴土木,把庙舍翻修的富丽堂皇(以观音山举例,山下一袋20元的水泥,到山顶可能就成了200元)。经济一般的村庙只能慢慢维修,房子不塌,屋子不漏,就不错了。甚至有些村庙没有了传承,慢慢的也就破败,以至于消亡。
房子要有人住,没人住的房子很快就破败了。寺庙里的僧人有组织,会派人常住。村庙就看社头的情况了,我看到过很多没有人住的村庙,也看到过有人住村庙。
上文说过了,宽休师傅就是村庙里的看庙人。他说“七十二行,和尚最忙”“先当婆娘,在当和尚”,其实就是住山人真实的生活写照。
山外的时光是以日子算,山里的时光是以事情算。每天起床后的功课,就是念经,清洁,做饭,除草,整地,汲水,洗衣,劈柴。庙旁没有超市,没有菜市场,没有维修工,住在庙里,什么事情都要你自己干,不干活,连口饭都吃不到嘴里。百丈禅师说“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得食”,倒是大实话。
“先当婆娘,在当和尚”,宽休师傅话是这么说,但是看着他像是工棚的房子,我是不相信他是这么做的。他抽着烟,给我们将他的经历,他是安康人,最早在安康的一个大型水电厂工作,“陕西最大的”,他强调,“工资高的很”,后来他就到了户县公安局,很威风(其实他第一次说他是在长安混黑社会,是不是有先后?)。后来做生意,这些生意都见不得人。那时他挣了大钱,一百万,后来就被人骗了,只能给人宰猪杀羊,干屠夫行。幸好早没有媳妇了,就进山了。“我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了”最后他总结道。
宽休师傅指着屋里的米面油,“住在山里,有吃有喝。”院子里有太阳能板,发的电够做饭洗衣服。天气冷的时候生个炉子,吃个肉,喝个酒。村里过会的时候会带生活用品上山,有些都够一年的,平时有人上山也带一些。功德箱里钱虽然不多,零花钱也够了,再说下山也麻烦。
我看出来了,宽休师傅生活确实不错,就是寂寞,缺个人和他聊天。
从上下到岱顶,不管哪条路,都有蓝色的牌子写着一些语句,除了不要乱扔垃圾外,就是“抬头有天,低头有地,你再干啥——老孙”。我奇怪“老孙”的落款,一般落款都是以所属的寺庙,还没有见过以个人的名义落款的。这是个怪人。
在岱顶,我见到了这个怪人。说实话,上山的时候,我基本上不吃庙里的东西。庙里的食物都很珍贵,从山下背到山上,很辛苦,一般情况下住山人也很少主动请你吃饭。但是今天确实有些饿,没有想着走了这么三个小时,包里就一块点心,口袋里就一盒巧克力。到岱顶时想着有些吃的,我可以多投些香火钱。
我说找老孙,下面东景池有人带话,结果没想到被老孙一句知道了就打发了,和东景池的宽休师傅截然不同。不过我这个人脸皮厚些,看到殿旁有笔墨,这个我在行,一提笔写字,就让老孙的态度不一样了。
这个人面冷心热,脾气是不好,不然也不会和老婆离婚,等孩子上大学就跑到山上来了。他在山上住了五六年了,我看岱顶其他几个干工程的人啥事都看他拿主意。
老孙说话不遮掩着,是什么就是什么。写完字引着我到殿外的一个平台洗手,我看着白蒙蒙的雾气,他说今天是没有云海,不行住一晚上,这里有住的地方,明天早上肯定有。他是闲人,我是忙人,当然不可能。老孙执意送我们下山,一直下到山门。期间一个穿着僧服的人问他什么事,我看着他也很漠然,这个人就是这个脾气。
和三圣寺的中年妇女见了两次,上山是她告诉我们上去得两个小时,下山时问我们到岱顶没有。她是长安韦曲的,老太太发心修庙,修的庙现在成规模了,老太太年龄大了,住山却不方便了,她就住山了。她给我们指着看:山上的房子要不停的修,没有人管,刮风飘雨,墙就受不了;地上杂草,两天不除,人就进不来。确实,这么大的几个院落,没有人照管是不行的。别人以为住在山上都是悠闲自在,谁知道一天忙的不停。
这里的景色确实不错,她指示着我们看周围的山色。说夏天来这里住几天的人很多,她不收钱,住的人也都随心布施香火钱。能发心修建这么多的殿堂,我看她也不在乎。
后来从山下收停车费的老婆婆口中知道,中年妇女是老太太的儿媳。我有些惊奇,这个儿媳能舍弃繁华的世界,住到山上也是不得了。
本来写道这里就该结束了,但是在玉皇坪村子转的时候,就看到了黑板上的字迹,应该是住在岱顶的何姓之人感慨,字迹看着不长时间,但是岱顶却不见其人。他的落款说是有不同意见者到岱顶找他辩论,估计没有几个人去,所以有人旁边补了几句:
莫为无心方是道,
无心又隔二三关
住山功德殊胜行,
菩提路上有同参
闲人戏言
有人在山下应招,不知岱顶的“何某人”是否看到。
这么说这次观音山之行,应该是遇到三个半人,这个“何某人”见其字,只算半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