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古村落与文化

清河张氏祖庭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黑龙港流域南运河西岸,东面与山东省武城、夏津两县隔河相望,西侧与威县交界,北与故城县、南宫市为邻,南与临西县毗连。清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张姓的起源地。被国家授予“中国张姓文化之乡”的称号。清河历史悠久,传为黄帝之子的“青阳”之地。县域内有6镇(葛仙庄镇、连庄镇、油坊镇、谢炉镇、王官庄镇、坝营镇)和一个办事处(桥东办事处),计有322个行政村。

清河县村落的形成与清河历史同步,与黄河文明、运河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据清河地方志、家谱及口碑资料:清河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张氏起源于青阳,商代这里应是重要的方国,汉代被封为清河国,隋唐时,随着运河的开凿,清河成为运河的交通枢纽城市,古贝州的设立,其战略地位逐渐提升,并且这里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人口多而姓氏杂,历史上产生了诸多姓氏大族。

天下张姓始于清河,清河,古称青河,是古黄河的分支,根据《水经注》记载,它源起河南北部,流经今河北威县,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则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远在上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先祖在此活动,在今清河境内有鲧堤,《太平寰宇记》记载:“鲧堤,在县(清河县城)西三十里,自宗城县界来,是鲧治水时筑。”太行山东麓地区是人类文明最发达的地区,邢台区域是先商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隆尧有尧山,传为尧舜禅让的地方,南宫有紫微山,传说这里是尧儿子丹朱的墓葬。而与此传说的同时,张氏始祖挥公,“乃轩辕黄帝第五子,为三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正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在这块土地上活动,后世这里成为张氏的郡望之地,天下张氏出清河,清河望出清河堂。至今,张姓仍是清河及河北地区的第一大姓。根据调查,清河张姓在明朝以前的土民涉及清河6个乡、12个村庄,而在明清又迁入清河的则涉及全县20个乡镇、150个村庄,即占全县一半村庄。以张冠名的村庄很多,有西张宽、东张宽、张吕坡、东张古、西张古、张二庄、张豆坞、张武庄、张井、张村、张屯、张宋庄、张广庄、张家铺、张家村、东张庄、西张庄、张王仙等。

清代《清河县志》记载,清河县分三关路,计有336村,其中东路116村,南路110村,西路110村。由此看来,在清代时清河县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清河县发展与其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这里自古是南北东西水路的重要节点,隋唐大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都从这里经过,所以这里又是华北与南方由旱路转水路的一个重要码头。隋唐时期,在清河境内设置“天下北库”,成为当时的国家重要的物资基地。

油坊村位于清河县城东南,京杭大运河西岸,是今油坊镇政府所在地,现有人口6000多人,姓氏78个。元代,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油坊村一带水运日渐发达,至明初该地已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漕运码头。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山东省寿光县王充德看准这块方风水宝地,携妻带子来此定居,以开设油坊打油为生,先后又有山东即墨李姓、日照刘姓等人口迁徙到此,他们依靠该地的交通优势,建货栈、开车马客店、办茶馆、经营饭铺,使这里更加繁荣,形成村落。由于王充德第一个在此居住并开设了油坊,众人就将此地冠以“油坊”为村名。至明朝中叶,形成了一条顺河三里长的大街。当时,船如织梭,人如潮涌,油坊村已成为冀东南著名重镇,人口超过2000人,姓氏百余个。有各种货栈,店铺200多家,其中有益庆和盐店、聚源砟炭行、协记烟铺、同泰昌当铺、茂芳茶馆等多家老字号,有山西人创办的“山西会馆”,码头旁边还建有崇兴寺。油坊古村商贸繁荣,设一六集日、以及三月初六、四月初六、九月二十六三个古农贸会。每逢集会,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交易异常繁忙。1949年前后,油坊村有“运河上的小上海”之称。

油坊村东侧的运河码头,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是京杭大运河西岸的重要码头,与山东省夏津县隔河相望。码头用青砖垒砌,辅以干砌石、浆砌石以及少量红砖,挑台处或铺青石或用青砖垒砌,有煤炭码头、粮食码头、盐品码头、百货果品码头、渡口码头等。油坊码头漕运发展起来后,南达洛阳及江淮,西到长安,北通幽燕。据史书记载,明代至民国初年,油坊码头白天桅杆不绝,夜间渔火闪烁,运输十分繁忙。“御河远帆”为清河古八景之一,描述的正是当时大运河繁忙的运输景象。清代刘步岭作诗:“来许天涯去逐波,锦帆远挂势如何。黄龙不住催风紧,画鷁还从夕照拖。直放三江冲浩渺,斜连九冢影婆娑。顺流拨点朝宗处,一叶扁舟驾御河。”因油坊地理位置特殊,明代宣德初年设立“油坊河防厅”,清代设“县丞衙署大堂”。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在运河两岸多处设卡,油坊码头漕运时常遭到日军敲诈勒索,另加河道状况不佳,漕运日渐萧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漕运得到恢复和发展,船只多为木帆船,载重量小,靠张帆、拉纤、撑蒿、摇撸的方式行驶,日运量达1000余吨,日过往船只百余只。六七十年代,常因河道断流而停运。1980年后,漕运彻底断航。2012年,油坊码头作为大运河河北段中仅存的一处砖砌码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大运河(清河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之一。

大堤村位于县城西南17千米,属王官庄镇,原名鲧堤村,建于宋代,因夏禹时期,禹之父鲧在此治水,筑建堤坝而得名。据民国23年《清河县志》记载:原址在今村北,宋末元初被水冲毁,迁今址,改名大堤村。现有耕地6300余亩,人口3560人,有78个姓氏,以赵、王姓为主,村民以农业为主。

关于鲧治水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在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成灾,人间大劫,鲧身为天神,看到民间百姓所受的疾苦,便偷偷把天帝的“息壤”私自带上来到这里治水,“息壤”是个神奇的宝贝,使用一点,遇水就可无限增大,化作漫长防水堤坝,治水几近完成时,天帝发现了鲧的私自行为,派人杀死鲧,收回剩余的息壤,治水也就半途而废了。

鲧忧愤地对天长叹:死了也要化作治水的龙,继续治水。鲧死后,从他的胸膛里飞出一条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三过家门而不入”,并采用更加灵活的疏导方法,终于治服了洪水灾害。后人为了纪念因治水牺牲的鲧,把此段大堤取名叫鲧堤。据记载,清河境内保存下来的鲧堤,“堤阔三丈有奇,高二丈有奇。”经千百年风雨侵蚀,现如今鲧堤遗址最宽处有十米,残高二米许。鲧堤长跨临西、清河、威县三县,在清河境内就有四公里多。历代文人曾写诗赞咏鲧堤的壮观景色,其中清人杨一峰的“鲧堤夜雨”传颂至今:“东郡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余家。贤守车才下,疲人意已纾,行闻歌五袴,京廪满郊墟。”后来“鲧堤夜雨”成为是清河古八景之一。

冢子村位于清河县城东南15公里,属坝营镇。村西有高大圆形土丘一座,俗名冢子,是故村名冢子村。现有人口840人,5个姓氏,以宗姓为主。耕地1800余亩,村民以农业为主。

在清河境内有许多汉代墓葬。史料记载,后汉清河孝王刘庆(死后谥号孝德皇)及其爱姬左小娥(死后谥号孝德后)就葬于此地,称为甘陵。甘陵土丘高大,在平原上极具制高优势,南北朝葛荣、隋代张金称都曾据此作为军事设施。明清之际,该地多水患,附近村民往往登之以避水灾。1942年日军将其顶部平掉5米,修碉堡1座。现该墓底部直径60米,高15米,方圆十几里内,举目可见。

历史上在甘陵的周围还有另外八座冢子,当时九冢环绕,苍松翠柏,树木丛生,青草芬芳,景色怡人。诗人称赞说:“一带天然绿,甘陵百草生。未识踏青节,曾闻环佩声。”“甘陵草色”也就是清河县古八景之一。

因甘陵而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俗,有人为求生意发财,消灾免祸,去冢子上供,许愿求福,因次形成庙会,每年的正月十六,周围村民很多人去爬冢子郊游,据说爬冢子一年不生杂病,有登高避邪之说。古时庙会非常热闹,说书的、唱大戏的,玩杂耍的等民间艺人早早占地划场,各种商贩、小吃摊竞相吆喝,庙会上人山人海,学生放假,农民歇工,邀请招待亲朋好友登冢子、逛庙会,是比过春节还重视隆重的日子。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相融合,逐渐转化为物资交流大会,登高祈福变成了一种形式。

清河有个武家那村,位于清河县城东2公里处,属葛仙庄镇,原村名孔宋庄,村里姓武的是大姓,是《水浒传》中武大郎原型人物武植的故里。自武植一代开始到现在,武氏后人在这个村子里繁衍生息了数百年。至今村里已经有27代武氏传人。明清之交,孔宋庄更名武家那村。

武大郎虽是传说人物,而清河县实有其人,系元末明初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人。据记载“武大郎名四老,讳植,字田岭,后人尊称大郎,少时聪慧,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因此,真实的武大郎与《水浒传》所描述的大相径庭,不是卖烧饼的,而是阳谷县令。武大郎刚成年时,家境清贫,一边做工,一边读书,期间曾得到一位同窗的资助。武大郎考取进士后,授阳谷县令,娶邻村大家闺秀潘金莲为妻。武大郎做阳谷县令期间,昔日同窗落难之际向他求助,却对他产生误会,遂在由阳谷回清河的路上写下很多诽谤武大郎夫妇的话,回家后才得知武大郎早已暗中帮助了他,悔恨已晚。那些诽谤之词已在民间传开,被施耐庵编进《水浒传》,成为千古冤案。迄今,武家那村南尚有武大郎的墓和祠堂。武家那武氏后人共认武大郎是其祖。

武大郎墓位于清河县武家那村南,其墓为圆形,土丘,高5米左右,“土改”和“文革”期间曾两度遭挖掘。1994年,武家后人又照原样修复,占地3.7亩,墓室青砖砌成,圆井筒形,内有楠木悬棺。在原墓址投资修建了武植祠,内有武植石雕坐像及介绍武植生平的文字配画。墓地苍松翠柏,花草斗艳,游人不断。

数千年来,农耕文明和运河文明孕育了清河文化,成就了清河的今天。

冢子村汉代墓葬

清河武松打虎雕像

清河杜村出土的商代青铜器

油坊镇的码头

鲧堤

宋代白釉浅腹碗

武家那的武植墓

张氏德远堂

张氏敦睦堂

清河张氏祖谱

张氏百忍堂

张氏祭祖

运河帆影

(0)

相关推荐

  • 邢台市曲氏村落

    河北省邢台市任县天口镇曲辛庄村 河北省邢台市任县辛店镇桥西村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摇鞍镇乡西曲庄村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尖冢镇东尖冢村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油坊镇曲方村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油坊镇柳庄村

  • 【灵璧随笔】初访武大郎家乡,河北清河县(1)

    初访武大郎家乡,河北清河县(1)文/胡桃夹子 驾车奔驰近五个小时,八百里路程被我们一气跑完,傍晚,我们终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武大郎的家乡,河北省清河县.二十年前一个偶然机缘,接触到了一本刊物,其中有一 ...

  • 谭天宇:寻找济水与汶水的交汇处

    汶水是济水流域中最大的支流,那么它们是在哪里相交汇的呢?吴名凤的<南旺湖>一文为寻找这一交汇处提供了重要线索:"<禹贡>无导汶水之文,惟导沇水东流为济,会于汶以入于海 ...

  • 要庄村历史由来

    据本地史料记载,元末明初因多年战乱和水.旱.蝗.疫灾害,此地土著人皆流亡所存无几.当时,此地尤以降雨洪涝,及黄河决口水淹等水灾较为严重. 明初各姓迁民从山西.山东等地迁民与此,因此地有大寺庙一座,位于 ...

  • 细读《金瓶梅》(4)西门庆的房产有多少?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见一篇文章,叫<全职太太潘金莲>,文中说: "事实上,武大郎就是一个残疾人个体户,靠每天卖点炊饼,都能住上独门独院的复式小楼,尤其令人羡慕的是,还可以养着一个 ...

  • 北大人的侠客梦 守护古村落的文化之魂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作为中华文明基础的乡村遭受着剧烈冲击,仅2000~2010年,中国自然村落就消失了90万个,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记忆正在随着古村落的消失而消散. 北大硕士汤敏,为了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 ...

  • 【陈言愚论】永州古村落历史文化艺术特征

    [陈言愚论]永州古村落历史文化艺术特征 陈瑜 永州古村落历史文化悠久,具有江南民居的鲜明特征,遗存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村落.颇具规模的古村落群体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农耕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古风.古俗. ...

  • 广德县古村落旅游文化建设之管见

    广德县古村落 旅游文化建设之管见 秦首武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31期 [摘要]广德县古村落是皖南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经过近两个月的调研,形成理论成果,在本文中指出了广德 ...

  • 海南黎族船型屋(2)·寻访昌江黎族古村落,发现独特的文化内涵

    过去黎族船屋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周边以及鹦哥岭.黎母岭.霸王岭.雅加大岭一带,解放前海南设有保亭.乐东.白沙三个黎族自治县,解放后增加了琼中.昌江.陵水三县,如今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黎族都居住在这六县及五指 ...

  • 虹霓山:传统文化古村落

    虹霓山:传统文化古村落 兰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位于兰溪市区西北,距兰溪城区约15千米,仅需半小时路程.村落后枕白露山,前临甘溪,整体环境优美.村前有大片良田,环境优美,黄店至女埠公路从村前经过.交通 ...

  • 《有四个古城门的谢村》八桂传统村落古建文化踪影系列(37)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和意境隽远的文化景观.它正像一本厚厚的古书,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这失去的不仅是可见的形态,更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密码和深藏于我们 ...

  • 《一门进八门出的祉洞古寨》八桂传统村落古建文化踪影系列(36)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和意境隽远的文化景观.它正像一本厚厚的古书,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这失去的不仅是可见的形态,更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密码和深藏于我们 ...

  • 《走丢在蔡氏古院》 八桂传统村落古建文化踪影系列之二十八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和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它正像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这失去的不仅是可见的形态,更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密码和深藏于 ...

  • 《古皇室血统、叔虞后裔的唐家屯》 八桂传统村落古建文化踪影系列之二十七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和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它正像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这失去的不仅是可见的形态,更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