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背後的故事(十):法比烏斯·馬克西姆

《法比烏斯·馬克西姆》木版畫,保羅·烏切洛

美術館里的這幅《法比烏斯·馬克西姆》描繪的是羅馬將軍法比烏斯對抗漢尼拔的英勇故事。此木版畫一共兩件,另一幅內容為《凱撒·奧古斯都》。

廣義上的羅馬,在歷史上前後存在了兩千兩百十四年(注)之久!在人類歷史上可謂是空前絕後,至今對世界的影響依然巨大。不過卻在公元前216年左右差點被迦太基帝國的漢尼拔將軍所消滅,所幸被法比烏斯·馬克西姆將軍所挽救。

(注)2214年=公元前753年~公元1461年
1.羅馬王國,前753年~前509年
2.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
3.羅馬帝國,前27年~395年
4.西羅馬帝國,395年~476年
4.東羅馬帝國,395年~1453年(330年~1453年,拜占庭帝國)
5.特拉布松帝國,1204年~1461年(拜占庭帝國組成部分)


法比烏斯·馬克西姆雕像

新崛起的羅馬共和國與老牌的迦太基帝國(前814年~前146年)在地中海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同時存在,最終不可避免的發生摩擦乃至戰爭。迦太基將軍漢尼拔為了報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年~前241年,共23年)的失利,于公元前218年主動出擊。

漢尼拔將軍,前247年~前183/181年

漢尼拔分析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的原因和後果,決定避開被羅馬控制的海洋,從陸地發起進攻。作戰計劃是從新迦太基(今西班牙)出發,經高盧(今法國),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出其不意的從羅馬背後給其致命一擊。沿途不但要盡量躲開羅馬軍隊,而且盡可能爭取更多盟友,以此削弱敵人的同時壯大自己。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共17年)

當漢尼拔大軍來到阿爾卑斯山腳下時,手頭尚有9万名利比亞步兵、1万2千名伊比利亞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經過33天史詩般的翻越后,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了,可謂是損失慘重!


漢尼拔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脈

當強大的敵人突然出現在背後,整個羅馬共和國震動了。特別是漢尼拔大軍經過一段時間休整后鬥志昂揚,一路上所向披靡。使得原本持觀望態度的當地高盧部落紛紛加入隊伍,補充了大量的新生力量。

被選為執政官的法比烏斯知道漢尼拔大軍孤軍敵境,求戰心切,補給困難,且銳氣正旺,羅馬軍團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於是乎,發明了新戰術:避敵鋒芒,攻其軟肋(補給線),被譽為游擊戰的鼻祖。國內翻譯多見為“費邊主義”。

但時間一長,羅馬議會(SPQR)卻收到很多流言蜚語,意思是法比烏斯膽小怕事,諸如此類。議會新派了兩名主戰派換下法比烏斯,甚至給他一個“延遲者”的綽號。

新任執政官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和盖乌斯·特雷恩蒂乌斯·瓦罗帶領著羅馬歷史上最龐大的一支軍隊——整整八萬名士兵,想將漢尼拔大軍一勞永逸的趕下大海。就這樣,一場軍事史上最經典的戰事爆發了——坎尼會戰。

漢尼拔的步兵是羅馬的一半,但騎兵卻是其兩倍,雙方戰力對比如下:羅馬有66000名步兵,7000名騎兵,10000名士兵守營。漢尼拔有32000名步兵,13000名騎兵,5000名士兵守營。漢尼拔計劃是步兵與羅馬軍對峙;一旦對方進攻,中軍後退,左右兩翼按兵不動,使得防線呈碗狀。然後隱藏著的騎兵從背後進攻,把羅馬軍隊來個甕中捉鱉。

就這樣,羅馬80%的士兵被消滅,剩下的倖存者不久全部投降,而漢尼拔的軍隊僅僅損失6000人!這場重大的軍事敗仗使得整個羅馬人心惶惶。


坎尼會戰全過程

通過這場會戰,整個羅馬上下算是徹底領教了漢尼拔的厲害,同時體會到了法比烏斯將軍的良苦用心。將軍很快官復原職,這下再也沒人對他的安排有任何異議。

畢竟是羅馬,非常善於虛心向敵人學習。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便是如此,新生的共和國海軍最終打敗了老牌的迦太基海軍。現在他們依舊依樣畫葫蘆,派兵直接攻擊迦太基本土。果不其然,迦太基議會立即傳令漢尼拔回本土防禦。就這樣,羅馬終於解除幾乎亡國的巨大危機。

登陸迦太基本土的羅馬將軍大西庇阿通過坎尼會戰裡學來的戰術,最終使得扎馬會戰中漢尼拔吃驚的發現幾乎在與自己的影子在搏鬥而落敗,結局以迦太基被迫割地求和結束了漫長而血腥的第二次布匿戰爭。

很快,膽戰心驚的羅馬通過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共3年)徹底消滅迦太基帝國,永久解除了心頭大患。而漢尼拔被迫四處流亡,最終客死他鄉。

歷史雖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漢尼拔、項羽、諸葛亮、拿破崙......人們依然記住了這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英雄人物!他們的敵人反而漸漸被人遺忘,包括法比烏斯......

(未署名圖片來自網絡)

延伸閱讀

攀登阿爾卑斯山脈勃朗峰日誌

元旦日 · 美術館(含視頻)

向貝利尼先生致敬(含視頻)

九:達·芬奇真面目

八:聖凱瑟琳的輪子

七:聖母、聖子和聖安娜的作者

六:關於達·芬奇多面體

五:歌利亞頭顱的作者

四:砍下荷羅孚尼頭顱猶迪的故事

三:抱陶罐女人的作者

二:但以理、大衛和所羅門的故事

一:磨刀工人的故事

零:火柴復原虹橋

奇跡——貝利尼家族與文藝復興大展

(0)

相关推荐

  • 将罗马人连续三次打趴下,汉尼拔靠的不仅仅是战略?

    ▲马背上的汉尼拔雕塑 西方军事史上,汉尼拔被誉为"西方战略之父",拿破仑更是将他奉为"战神".很多人认为汉尼拔是靠着超前于时代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所以才能孤军 ...

  • 此战,使他成为西方世界的战神!

    公元前迦太基和古罗马之间的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布匿战争共发生3次,前后持续近120年. 3次布匿战争,均以迦太基的失败告终,最终迦太基被古罗马消灭,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此后,古罗马掌握了地中海的霸权. ...

  • 名将汉尼拔参与的布匿战争

    编著:(刘乐土) 战争地点:地中海西部 战争时间: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 推荐理由:汉尼拔以劣势兵力围歼优势之敌和罗马海军所采取的接舷战,都是战术史上的杰作, 对欧洲陆战和海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战略之父”汉尼拔为何没能征服罗马?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约翰班长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32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的军队 ...

  • 作品背後的故事(十二):《隨想》

    (點擊播放) <隨想>卡納萊托 美術館里這幅<隨想>,作者卡納萊托.關於這幅作品,有個有趣的故事:卡納萊托為了競聘威尼斯美院院長,把自己想象中的威尼斯場景畫了出來,技驚四座,成 ...

  • 作品背後的故事(四):砍下荷羅孚尼頭顱的猶迪

    掛毯:<砍下荷羅孚尼頭顱的猶迪> 這幅十六世紀弗蘭德斯(今荷蘭)製作的掛毯,描述的是聖經<朱迪斯記>(Judith,作品簡介譯作猶迪)裡的壯舉:亞述帝國大軍攻打以色列王國一個叫 ...

  • 作品背後的故事(五):歌利亞的頭顱

    <歌利亞的頭顱>,灰泥,安德烈·德爾·維羅齊奧 正在熱展的文藝復興459件作品中,這件藝術品尺寸很小,很容易被無視.自己也是來了數次出於好奇才瞄了一眼標牌:<歌利亞的頭顱>安德 ...

  • 作品背後的故事(六):達·芬奇多面體

    達·芬奇理想博物館,就開設在李奧納多·達·芬奇出生地芬奇鎮,佛羅倫薩以西四十公里處.通過達·芬奇遺留下來的上萬頁手稿還原了很多當時的設想,比如多面體: 達·芬奇理想博物館製作的多面體 仔細辨認,可以數 ...

  • 作品背後的故事(七):《聖母、聖子和聖安娜》

    <聖母.聖子和聖安娜>雅各布·桑索維諾 美術館一隅,有座顏色暗淡且尺寸較小的作品<聖母.聖子和聖安娜>,作者為雅各布·桑索維諾(Jacopo Sansovino,1486.07 ...

  • 作品背後的故事(八):聖凱瑟琳的輪子

    <聖凱瑟琳的神秘婚禮>拉斐爾 <聖凱瑟琳>吉安皮特諾(達·芬奇的追隨者) 三幅作品內容都是聖凱瑟琳.描述公元四世紀左右,凱瑟琳被羅馬皇帝殺害時的受刑圖.因為刑具是輪子,之後但凡 ...

  • 作品背後的故事(九):達·芬奇真面目

    (點擊播放) <達芬奇自畫像>1505-1510,處理后帽子上羽毛消失 2008年12月,意大利南部薩萊諾的盧卡尼亞古跡博物館館長在十六世紀眾多繪畫作品發現了它.在清潔之後,背後出現了字跡 ...

  • 作品背後的故事(十一):薩佛納羅拉扶手椅

    前言: 一直在猶豫要不要繼續寫下去,一方面查閱資料太花時間,另一方面文章發出去后回音不多.正在煩惱時,友人的一席恭維話,使得自己有種再寫幾篇的責任感. 下一篇內容暫定為:<隨想>與卡納萊托 ...

  • 作品背後的故事(十三):《松果陶製品》

    松果陶製品,產地.年份.用途不詳 德魯塔松果瓶,艾米莉亞學院,16世紀 雙耳松果陶瓶,西西里島製品,17世紀 花瓶,意大利中部製品,十六世紀 以上是美術館裡的四個松果狀陶製品.無獨有偶,在梵蒂岡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