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要讲阴阳?

中医的灵魂,在辨证,辨证之首务,在辨阴阳,阴阳之义,指寒热虚实。如果连阴阳也分不清,必心无定识,朝令夕改。想治大病难病,必错误百出,南辕北辙。少成而多败。
中医教材,讲阴阳又对立,又统一,又互相转化,又阴阳平衡。但对其中具体机理,含胡不清,容易引起诸多误解。让人掉进五里雾中。
一,阴阳统一问题:阴阳的统一,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统一。正如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的“矛盾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斗争是绝对的”。比如一对夫妻,能和睦相处,是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共同抚育子女,共同培养好后代,共建家庭为前提为条件的。不顾家庭,捻花惹草,爱不专一,互相拆台的夫妻,只能离婚,不能统一。
人身的阳气,是化生体内气血津液等阴性物质的原动力。等于一对夫妻,丈夫负责赚钱以养家,老婆负责家里财政内务。阳气之用,在肠胃则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以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营养消耗。没有肠胃中阳气对饮食物的转化,吃进的水谷食物,只会停留在肠胃中变成腐败浊物,而产生细菌病 ,滋生百病。所以这肠胃中的阳气,至关重要,不可损伤。这种阳气,属于正气,是体内一切气血津液阴性物质的源头,跟阴精是互相滋生的统一关系。此时体内代表正气的阴阳为统一的关系,不存在对立的问题。
在血液循环中,阳气代表热能,代表动力,推动血液运行。心脏的搏动,全身几百个穴位的搏动,相似于振动器的电磁振动,就是阳气的推动作用,让血液周流不休。故中医一摸脉搏,就知道血中阴阳的盛衰情况,以定病之阴阳属性,而予以适当调理。
二,体内还有一种阳气,属于邪气之阳,或者叫做阳中之邪气,由邪念所生。耽于情色,欲火常炽,能产生一种邪火,烧灼津液。让人心烦意乱,烦躁不安,失眠少食,遗精早泄,衄血盗汗等等。久之可令人形销骨立,因而丧命。《内经》说“女子不月,有不得隐曲,其传为风消”。以及朱丹溪所说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就是指这种“邪念欲火”之阳,会消耗人体真阴。这种阳跟体内的阴精是相对立的,这种邪火越旺,消耗阴精越多,让人早夭。朱丹溪说“阳常有余”,就是指这种邪阳。只是没有讲明白,概念模糊,让后世学者误会,而误入歧途。以为身体的阳气真的有余,而常服知柏等凉药以伤阳,以致阳损阴衰,自促其寿,良可悲也。
这种阳邪,相似于组织内的蜕化变质分子,由贪欲邪念所生。所以要想身体健康,思想修养也十分重要。《内经》叫人“恬淡虚无”,“高下不相慕”,古人教人“清心寡欲”,目的都在于不使体内产生这种邪火。如果一心只追求个人色情享受,就会变历朝短命朝皇帝,丧命于“皓齿蛾眉”的斧钺之下。
当今手机上黄色视频实多,触目都是。诲淫诲色,把年轻人引上邪路。讲究养生的,大宜避忌,以不看为上策。古人说“非礼勿视”,是有道理的。
当然,煎炒烹炸,也属阳邪,跟体内阴精属对立关系。
阴邪问题:一切寒凉性食物,以及喝水,牛奶,水果,海鲜,保鲜药等寒凉食物,都跟人体阳气属于相对立的关系。在人体阳气不足的时候,可以成为人体的阴邪毒气。吃越多,阳气越虚,病情越重。
邪与正,是不能统一的,只有对立斗争。有人把阴阳对立统一学说乱套,说没有魔,就没有佛,真是糊涂透顶。魔多了,佛还有立足之地吗?佛被魔消灭光了,还有什么佛?毛主席说“六亿神州尽舜尧”,难道这些“舜尧”都是恶魔造出来的?贪官多,廉洁的清官就少了,坏人多,见义勇为的好人就少了。所以阴阳对立统一规律不能乱套乱用。什么时候是和谐统一的?什么时候是对立斗争的?是有前提有条件的,不可含胡,务必分清。
中医治病,完全根据病情的阴阳属性而进行施治。急性热病,辨三阴三阳之所在。慢性病,辨水火寒热虚实之阴阳。不能先辨阴阳,治疗就陷入盲目性。西医不知阴阳,所以都是瞎胡闹,瞎治疗。只会叫人终身服药,然后完蛋。
阴阳是总纲,阴阳有真假,不可不细辨。阴阳中复有阴阳,是表里寒热虚实的归纳。寒为阴,宜温,但寒实积滞,是阴中有阳,就宜巴豆半硫等热药温泻之。虚寒为纯阴,方可参茸桂附温补。发热为阳,但真寒假热证,仍属阴证,如不细辨,动手便错。此所以辨阴阳为治病关键,不可不慎。
比如前年二月,治一80岁老头,连续几天大便秘结不下,口渴厉害,一夜喝水不停,还口吐鲜血,脉数近90至。西医治疗无效,完全一派火热现象。但舌根灰黑,真寒之象暴露。于是放胆投四逆汤加硫磺重剂投之,即时脉减,次日便通,诸症消失。辨证准确,应手而愈。
有许多发热,口舌糜烂,出血等症,看似热证火证,其实是真寒假热证,此时如果不能细辨,病必不愈,乃至加重。
多年来,愈病无数,全赖阴阳辨证之功。屡见凡有阴阳不辨者,不是久治不愈,就是把人治死。说中药慢,说中药无效,全是推卸责任之词。
二,阴阳平衡问题,我已作了专篇讨论,不再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