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含蓄与直白
诗词的含蓄与直白
来源:行者天下大同
含蓄的特点:
意在言外,也就是弦外之音。
常用写作方法:
1、婉转曲折;2、对比反说;3、奇妙想象;4、借史喻今;5、比喻象征;6、咏物抒怀。
含蓄的作用:
1、耐人寻味;2、更有意境;3、不能直言;4、不便直言。
什么叫直白?
直白也叫疏野。
哪些情况会用上直白?
1.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一般都缺乏意 是直白的两个特点。
我们在写作时通常是含蓄与直白共在。
强调几个问题:
1.含蓄与直白可以共存。
“直白”是正、是本;“含蓄”是变、是枝。
2.没有具体的规定都会先谁后。
谁主谁次由情感来决定它的表现形式。
3.直白是本,含蓄是后有的。
“含蓄”不是隐晦。
4.不以“曲隐”贬“直白”。
含蓄并非朦胧含蓄要让人看得懂。
关于情景交融的一些知识
大家都知道诗言志,这个志包括:志、情、理、趣。写作的三要素:点扣顾。
情景:为什么要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情景交融有三种类型:
1.景中藏情式;
2.情中见景式;
3.情景交茂式
王夫之:情境虽有在心在物之分,然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互藏其宅即:情藏景中、景藏情。
对景物描写的角度:声,色,形,态(动态或者静态),味。
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背景是张说被贬,梁六赴任途径此地。暗含典故,身处逆境。摆脱不了的心境、情绪。张说呈现给大家的就是情绪运动的状态,也就是情感脉络。大家写作要把握好情感脉络。
“点情”、“化情”、“绘情”、“抒情”和“无情”
第一点:点情。
成语“画龙点睛”的“点睛”,就像点情。前面那首就是点情。
第二点:化情。
把情融化与事物之中,化于无形,托出神韵。这样景,就成了活景,物就成了活物。
两种化情:
一,选境用感情色彩较浓的字。
二,选境时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像。用字词化情与境。
如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词里,用了“何时了,又”字,“不堪,应,犹”等这些字词融入了写境之中。这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字眼,融入了诗境,诗情感慨突出。这些感情,由一个“了”字,全全托了出来。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意像跟字眼是不一样的。如柳永的《雨淋霖》的“柳,雨”等意像。不是感情色彩强烈的字或词,而是用大量物像来衬托感情。
第三点:绘情。
绘:描绘。通过比喻修辞手法从正面或侧面来描写情感。
文学语言,要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塑造。但是情思是无色无味,无声无息的,我们无法把握。我们只能凭个人经历和感悟,依靠世界万物之相似点揣磨并加以描绘,这就是绘情。
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是夸张,“缘愁似个长”抓住愁状之长与发之长之特点,又抓住了黑发变白发之长的这个过程。
再如,“问君能有几许多,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登楼高望,愁情不绝,与滚滚东流有一个共同点。第一:多,江水之多正如愁之多。江水无休止地流去,无时无刻不在,正如愁情绵绵不绝。用水的特点,把人的愁情进行描绘,使人对愁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又如,慕白的《烟》:
点燃千结绪,弹落一缸愁。
袅袅吐难尽,丝丝还入喉。
前后两次调整语序,把承句之愁,加以延展。把吸烟,吐烟,弹落,点燃的全部过程,化用了愁绪延展的全过程。
一般来说,我们用触景生情的方式,进入诗词画面不外乎借物抒情,借理抒情,这个借才是抒情的根本方法。情无影无形,用相似点的景物,侧面描写。
借事抒情,借景抒情,注意主观色彩,适可而止。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善于写真感情,通过物来表达。
第四点:抒情。
情中见景这个方法与直抒胸意有些相似,但是有不同之处。作者不借助于媒介,直接把情感外露,表现出来。痛快流畅,抒发感情。这是最真,最浓的一种感情但是:情中必须有理。
我们要借助于境,使情更加清晰,同时物更加生动。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注意:
理因情而鲜活,情因理而清晰。
无情之理若枯叶无华,无理之情若苍蝇无首。
如:苏轼,“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皆为情中见景。
再如,毛先生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属此例。了解写作背景后,诗词表达的情感就明晰可见了。
第五点:无情。
无情并非真的没有情意。
一:无情,是把情藏住,在诗词章节中有些地方,不去写。有些地方,偏偏写了。用墨的章法上有取舍。要设局,谋篇。也就是独到的观察事物角度。
注意把握两点:
第一种:似可不写而写。
有一些诗用墨较多,主要为了补足的目的。体现情之浓郁。用文字,淡淡地点了出来。
如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诗句一二句,交待时间,地点,先写出主人的居住环境。突出主人恬淡的心境和修养。这两句,说明熟悉的朋友,不用客套,但是花径不扫并不表示,对客人不欢迎。门开了,迎接客人的情绪自然就出来了。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没有好酒好菜招待你,只有老酒待你,这样反着你突出主客之情的深情厚谊。出于一种随意,衬托出客随主便的一种恬淡交往的君子之风。
按常理说,这里应该搁笔,不用往下写了。但是这诗最神来的之笔却出现了。主人与客人对饮太冷清了,为了增加气氛,就征求客人意见,而去请邻居助兴。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东西邻居,关系不错,相当亲近。
最后一联看似没有必要,但是诗人非要出现第三个因素。来衬托主人对客的友情之深,融洽喜庆的氛围由纸而跃入读者眼前。
再如: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第一句写休息;第二句写作饭。
第三句,饭后人却不见了;第四句作了交待:青山绿水之间,渔翁早已不见了,只留下山山水水的倒影。如此,四句足矣。
用视觉的空,听觉的实,描绘了似虚而实,似实而虚的境界。柳大先生,偏偏又在此,多了两句。苏轼等大家,认为后两句应该省去。
柳先生笔峰一转,空灵顿现。“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回看西岩上的白云在悠然地漂动。暗喻渔翁,无心市井,追逐向往的田园生活。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第三者插足。
第二种:表现该写的偏偏不写。
表现上看似,必写之处,但诗人偏偏不写。自有其道理,达到言未尽,而意无穷。即该写而不写。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构成壮美的山河图画。转句,若想看到更美的景色,需要开阔视野。体现一种向上进取的精神。
这里,如果以景再写景,就不妙用了。诗人在这里,却写了理。这就是该写未写的妙用。
祖咏《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是一首应试之作。一般为六韵十二句。而诗人只写了两韵四句,不合格。并且他不写下去了。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好诗。我们平时写东西,在写月时,光线没出来,影子出来了。阴面有郁雪,是实写。阳面早已经化完了。
“积雪浮云端”为终南山之雪,填了一丝灵气。“林表明霁色”,林中之明给人一种暖意。但是诗人却写了“城中增暮寒”。大家知道,下雪不冷,化雪冷。诗人抓住了这个特点。至于为什么冷,诗人没用墨表达。
读者若理解作者这种出身,终身隐居。没有出仕,终南山之寒,引入长安。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大家只好猜了。这里就会达到言犹未尽的味道。诗人把全部的感情藏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