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丑了! 亚马逊平台商品被曝充斥假评价
英国消费者协会下的知名网站“Which?”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Amazon(亚马逊网上商城)推荐商品的测试报告,报告上指出许多被Amazon线上平台列为“推荐”的商品(Amazon’s Choice),事实上经过测试后都被Which?消费者平台列为“千万别买”(Don’t Buys)的糟糕评价。
来自Which?的测试报告还说,这些被他们点名的商品主要来自中国深圳地区的卖家。
Which?更指出,这些商品基本都牵涉到了“虚假评论”(Fake reviews),也就是通过假的“好评”来提高整体评价,进而成为Amazon平台上推荐购买的商品。
在报告中,Which?指出的一些商品像是无线真空吸尘器,在Amazon上的评价是4.4颗星(满分5颗星),但这个商品经过Which?测试后却拿到了该平台有史以来最低分的测评。
下面这对耳机在Amazon上也是有数百个“5星评价”,但经Which?测试后却只拿到了37分(满分100)↓
还有这对无线蓝牙耳机,在Amazon上拿到了4.9星的极高评价,但经Which?测试却也只给了相当于3.9星的评价↓
Which?更索性做出了一份比较图来对比同样商品在Amazon上的评价,以及Which?平台实测后的评价,显示出了极高的落差↓
Which?家用商品和服务部门主管Natalie Hitchins就说:“顾客评价应该是消费者得以依赖用于选择想要购买什么(商品/商家)的实用资讯,(许多人)花钱时所依据的就是这些评价......”
这其实显示了网上各种评价对于一个店家或企业的重要性,同样地也显示出这些评价对于消费者在购买上做选择时的相对影响。
尤其现在网上购物那么发达,许多人也已经习惯了享受坐在家里只要动一动指尖就能够把购买的商品邮到家的服务;然而在这种看不见商品“实物”的消费方式下,一个商品或者商家的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经常是消费者决定要不要购买的关键因素之一。
也因此,许多商家为了希望销售成绩更加理想,就可能会绞尽脑汁“想各种方法”来提高店或商品本身的评价。
《BBC》不久前就访问了一些专门在网上写“假评价”的“专业人士”。
其中一位被访问的“假评价工作者”就是在他工作之余通过这类“打工”来赚外快。
这位被访问的当事人就说,他写这些假评价可以赚钱或者换取免费商品。
他说:“我觉得这么做很糟糕,但我觉得大家都在这么做。”
他还说:“自从我开始做这种工作以后,我就告诉我的家人和朋友,不能相信(网上)评价。”
提到Amazon,这位“专业人士”也说,商家们会付钱给这些写假评价的人去通过Amazon平台“购买”相关商品,之后再留下评价;所以程序上就跟一个普通购买商品的顾客差不多,Amazon是很难侦测出来真假的。
→ 写假评价究竟是不是一种违法行为?为什么如此猖獗?
事实上,根据英国《2008年消费者免受不公平贸易保护法》(Consumer Protection from Unfair Trading Regulations 2008),商家是被禁止从事“不公平商业行为”的,同时也禁止了商家的商业行为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性”。
这么说来,严格来说虽然该法律没有直接明文禁止“假评论”行为,但由于这类行为将有可能误导消费者,使得他们去购买特定商品,因此基本是应该被视为违法行为的。
英国贸易监管组织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竞争与市场管理局)为了打击越来越猖獗的各种“假评论”行为,就在2016年首次对于一家名叫Total SEO的市场发展公司采取行动,该公司被命令不能够再写任何假评论,并且针对过去那些已经存在的假评论,也得被撤下。
需要指出的是,该Total SEO所做的便是为旗下客户的公司制造“好评价”,提高这些客户的商品或企业品牌的好感度。
当时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简称CMA)在对Total SEO公司采取行动的时候,也同时警告了该公司所服务的“旗下客户”,告知他们这种(聘用人制作造假评价)行为是会违反法律规定的。
只不过或许要一一针对各个商家或企业来采取相关行动还是有所困难,或者说较为繁杂,所以CMA主要做的还是针对“大目标”下手。
比如说,今年稍早CMA就告知脸书(Facebook)和eBay平台,要求他们严加控管并打击平台上各种“假评价”行为。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代表如果个别商家或企业做出了违反《2008年消费者免受不公平贸易保护法》的行为就不必在意,消费者还是可以上报给有关机构(如贸易标准局Trading Standards),并且有关机构一般还是可以对此采取行动的。
→ 那么目前消费者误信假评价购买了电商平台上的产品,该找谁负责?
举例来说,如果今天消费者通过Amazon来购买商品,并且是因为受到假评价的误导,那么一般来说需要负责的是Amazon。
因为对于Amazon这类线上购物平台来说,其操作方式主要是:消费者先注册了该平台(如Amazon)账号 → 通过该平台选购商品并付钱 → 钱款先到了Amazon手上 → Amazon再把钱给到相应的商家……
对于Amazon那方来说,一般他们收到消费者支付的钱款时,会先把该钱款保留一段时间(例如3个月),确定都没有问题之后,再把这笔钱给到商家手上。
Amazon之所以要这么做,其中的原因就是万一消费者有什么不满和想要退款等动作,Amazon可以用这笔钱来处理这些事情。
因此一旦消费者通过这类平台来购买商品,万一真的发生什么纠纷想要索求赔偿,或者只是想要求退款等,那么需要找上的是该平台(也就是Amazon),而不是在上面的商家。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一般也会比找上商家来得直接,因为这些商家许多往往都不是在自己的国家,想要找上对方甚至控告对方,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对于这些平台上的假评论行为、或者其他违反行为,相关监管单位首先找上的基本都是这些平台本身(如Amazon或eBay),因为该平台有责任好好控管这些在平台上贩售商品的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