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陈宝贵临证经验开窍醒胃法治胃脘痛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以上腹部近剑突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常兼有纳差、嗳气、呃逆、腹胀、呕恶,甚至呕血、黑便等症状。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疾患,也有的是继发于脑血管疾病后。陈宝贵结合临床实践、重视现代研究,对继发于脑血管疾病后所致胃脘痛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吴医汇讲》提出:“胃之权在心。”说明胃的功能活动由心来支配。《素问·脉解篇》所说“阳明络属心”,亦表明胃与心相通。若心神失调(包括脑血管病后)可影响脾胃功能,痰浊困脾,致出现纳呆、脘胀、隐痛、便溏等症状,而脾胃功能的失调亦可影响心神。《黄帝内经太素》提出:“头为心神所聚。”近代中西汇通大家张锡纯先生提出:“心脑共主神明”;“人之元神藏于脑,人之识神发于心。”进而提出“心脑相通”理论。
陈宝贵认为,脾胃与心脑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对于临床指导治疗胃脘痛非常有意义,提出心(脑)胃相关理论,运用开窍醒胃法,自拟开窍醒胃汤。药用:葛根、半夏、陈皮、胆星、枳壳、茯苓、菖蒲、远志、桃仁、砂仁、鸡内金、焦三仙等。以上处方旨在在治胃的同时加入一些开窍之药物,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陈宝贵还十分强调“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重要性。具体体现于临床,一方面必须根据患者的虚、实、寒、热等的偏盛偏衰,以药物偏性纠正病理之偏性,使脾胃功能达到正常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必须针对中焦脾胃在生理特性和功能上矛盾对立统一的特点,用药时予以兼顾而不失之偏颇。并指出,每个病例的具体病情虽然有异,但是通补兼施、升降同调、润燥兼顾、寒热并用以及气血同治、动静结合等乃是应当遵循的组方原则。
典型病例
刘某,男,75岁。2003年8月18日初诊。
主诉纳呆,口黏,胃脘胀满隐痛,偶有呃逆。曾多方治疗,无明显疗效。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滑。1年前曾患脑梗塞。患者病属脑中风后,痰浊困阻脾胃所致,治以开窍醒胃,佐以活血,方用自拟开窍醒胃汤。药用:葛根20克,菖蒲20克,砂仁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莱菔子10克,桃仁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方中葛根、菖蒲为君,醒胃开窍;砂仁、半夏、陈皮为臣,化湿和胃;佐以焦三仙、鸡内金健胃消食,桃仁、佛手、香橼、莱菔子活血理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醒胃开窍活血之功。
药后口黏明显减轻,纳食稍有增加,仍偶有呃逆,于上方加连翘15克,郁金10克以增行气散结之效。7剂后症状明显好转,无明显胃脘隐痛胀满感,纳食正常,无口黏、呃逆诸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效不更方,继服7剂后,回访至今未复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