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卷上

《金匮要略方论》·卷上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复舟。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问曰: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园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患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师曰:病患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师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卷上

痉湿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痉病有灸疮,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浓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二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患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汤主之。

防己黄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一两一分,去芦)

上麻豆大,每抄五钱七,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太阳中,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七个)

上,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卷上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七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栝蒌牡蛎散方栝蒌根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汤方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雄黄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脉经》云:病患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

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卷上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浓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六分,熬)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熊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三两)

上,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附《外台秘要》方牡蛎汤治牡疟。

牡蛎(四两,熬)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三两)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卷上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除热瘫痫。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香港脚宜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矾石汤治香港脚冲心。

矾石(二两)

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复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二分)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崔氏八味丸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疠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卷上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桂枝五物汤方黄(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短剧》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一两半,余根据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方主之。

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酸枣汤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大黄虫丸方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胶(各二两)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卷上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

浓朴麻黄汤方浓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咀,纳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千金》甘草汤甘草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温取三升,分温三服。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方见咳嗽门中。)

卷上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卷上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浓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浓朴,取二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桔皮枳实生姜汤方桔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九痛丸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生野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卷上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浓朴七物汤主之。

浓朴七物汤方浓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痛而闭者,浓朴三物汤主之。

浓朴三物汤方浓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纳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复之。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茯苓(四两)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乌头(二两,炮)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上四味,末之,纳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桔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乌头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附方《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贱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方见上。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各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槌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被风吹的面瘫了】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条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病邪从外而来,病在太阳区域,人体阳气尚强 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疾病的现状--病进一层病位由头项到 ...

  • 金匮要略方论 卷上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

  • 金匮要略方论 卷中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

  • 金方鎮年表卷上

    金方鎮年表卷上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江寧吳廷燮撰 序 上京 咸平 東京 北京 中都 南京 西京 河北東路 山東西路 河北西路 ○序 敘曰金沿宋制每路首郡兵馬總管實所兼司一路軍權于焉攸 ...

  •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二十二卷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二十二卷

  • 《千金翼方》卷第二·本草上

    论曰∶金石草木,自有<本经>,而条例繁富,非浅学近识所能悟之.忽逢事逼,岂假披讨,所以录之于卷,附之于方,使忠臣孝子急遽之际,造次可见,故录之以冠篇首焉.

  • 《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

    论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l ...

  •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九·禁经上

    论曰∶夫清浊未分,无间眠晓,玄黄肇判,乃见温凉.四时攸分,降生寒暑,三光照烂,日景亏盈.人禀五常,腠理通塞,故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由此观之,形质既着,则 瘵与焉.静言 ...

  • 金匮要略方解与释义(16)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并治第七●咳嗽上气篇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金匮要略方解与释义(16)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并治第七●咳嗽上气篇 王东海 [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黃汤主之. [注释]此因人之肺气素虚,新寒袭肺,内外相因, ...

  • 金匮要略方解与释义(15)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并治第七●肺痿肺痈下篇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金匮要略方解与释义(15)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并治第七●肺痿肺痈下篇 王东海 [原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