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上宰相第三书》原文及翻译 2024-04-10 14:05:14 原文: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巳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霑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惟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霑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巳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巳,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是惧,亦惟少垂察焉。 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选自《详说古文真宝大全》) [注]本文为韩愈在贞元十一年(795)写给当时宰相的信,这是连续的第三封。 译文: 我听说周公在担任宰相的时候,他急于接待贤才,在吃一顿饭之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在洗一回头之间有三次挽住头发。在这时,天下的贤才都推举出来任用了,奸险邪恶、巧言谄媚、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人都已清除了。天下都已没有忧虑了,边远地方的少数民族也都归顺朝廷进贡了,天灾和异乎时令的变故,昆虫和草木的一些变异、反常现象,都已消失停止。天下称为礼仪、音乐、刑法、政治、教化的制度,都已整治好了,风俗都已诚朴宽厚。动物植物,受着风雨霜露的滋润都已各得其所。美好吉祥的征兆,麟、凤、龟、龙一类的动物,都已全部出现。而周公靠着圣人的才能,凭着他是成王叔父的亲近关系,他辅佐治理秉承先王教化的功绩,又都是这样显著。那些要求进见的人,难道再有比周公更贤明的吗?不仅不能比周公贤明,就是和当时的许多官吏相比,难道还有更贤明的吗?难道还有计谋建议能对周公的教化有所补益的吗?然而周公寻求贤才是这样的急迫,只怕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没有听见看到,考虑还有不周到之处,以致辜负了成王委托周公治理天下的用意,不能得到天下的人心。像周公那样的用心,假如那时辅佐治理秉承先王教化的功绩,没有这样显著,而他没有圣人的才能,和成王没有亲近的叔侄关系,就要连吃饭和洗头都没有时间,哪能仅仅有吐饭挽住头发的勤奋行为就完了呢?正因为他这样,所以到今天人们还一直在歌颂周成王的德行,称赞周公的功绩。 现在阁下作为宰相和周公的地位相接近。天下的贤才难道都被推荐任用了吗?那些奸险邪恶、巧言谄媚、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人难道都被清除掉了?天下难道都没有忧虑了?边远地方的少数民族难道都归顺给朝廷进贡了?天灾和异乎时令的变故,昆虫和草木的一些变异、反常现象难道都消失停止了?天下称为礼仪、音乐、刑法、政治、教化等制度难道都整治好了?风俗难道都诚朴宽厚?动物植物受着风雨霜露的滋润难道都各得其所?美好吉祥的征兆,麟、凤、龟、龙一类的动物难道都已全部出现?那些要求进见的人,虽然不能期望他们有很高的德行,至于和那些官员相比,难道都在他们之下吗?他们的主张,难道对您的政事都没有补益吗?现在您虽然不能像周公那样吐饭挽发去接待贤才,也应该援引推荐他们,考察他们做得怎么样再决定任用,不应该用默不作声的冷漠态度来对待。 我等候您的回信已经四十多天了。两次写信给您,可我的心意仍然没能使您知晓。三次走到您的门前,都被您府上看门的人挡住了。只因为我糊涂愚钝,不知道应离开这里,所以又有关于周公的一番议论。请阁下仔细看看它。 古时候的士人三个月没能做官就要相互慰问,所以走出边界就要带上相送的礼物。然而他们之所以重视自我推荐,是因为他在周朝若不被任用,便离开那里到鲁国去;在鲁国不被任用,就离开那里到齐国去;在齐国不被任用,就离开那里到宋国去,到郑国去,到秦国去,到楚国去。现在天下只有一个国君,四海之内只有一个国家,离开这里就是边疆夷狄民族的地方,就离开自己的国家了。所以要实行一定政治主张的人,不能在朝廷做官,就只有到山林去隐居。山林是士人中那些独善其身、自我修养,不为天下人民忧虑的人安心居住的地方。如果有为天下人民忧虑操心的,就不会安心地住在那里。所以我每次自我推荐时并不感到羞愧,信屡次呈上,数次走到您的门前也不知道停止。难道只有这样了吗,我恐惧不安害怕不能在您的门下求得仕进,只希望您稍微施以重视的心! 我态度轻慢,冒犯了您的威风和尊严,心里惶恐不已!韩愈再拜。 赞 (0) 相关推荐 古文观止130: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愈闻周公之为辅相(xiàng),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bǔ),方一沐(mù)三握其发. 1.乡贡进士:不经学馆考试而由州县推荐参加考试而中进士的人 ... 任继愈论孔子德政思想 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子以德治天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高居北方,众星都围绕着它.为政以德,就会令天下的诸侯与百姓的拥护和归依. 什么是德政呢?它包含以下几个 ... 高二适草书《韩愈送孟东野序》 书法易2015-01-12 14:20:52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 ... 高二适草书长卷《韩愈送孟东野序》放大版(对译),值得收藏! 拙净斋2017-08-10 15:48:34 高二适 作者简介: 高二适(1903-1977),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兴泰镇小甸址人(解放前属江苏东台).原名锡璜,中年曾署瘖盫,晚年署舒凫.斋号证草圣斋. ... 古文观止134:韩愈•送孟东野序 东野:即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人,著名诗人,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50岁时出任溧阳尉,仕途坎坷,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代表作有<游子吟>,今传本<孟东 ... 韩愈《送孟东野序》原文及翻译 韩愈 原文: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 韩愈 《送孟东野序》 送孟东野序 韩愈[唐代]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 ... 经典文言文《送孟东野序》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题解]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中唐著名诗人.他壮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 ... 古文观止:《送孟东野序》韩愈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送孟东野序 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 ... 郭滨朗书法作品韩愈《送孟东野序》局部 郭滨朗书法作品韩愈《送孟东野序》局部 饶介 草书《送孟东野序》 汉韵书舍2020-04-10 06:18:00 饶介(1300-1367)字介之,号芥叟,自号醉樵.醒樵.醒翁.醉翁.华盖山樵.华盖山著书者.华盖浮丘先生童子.紫玄洞樵.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元末明初 ... 《容斋随笔·卷四·送孟东野序》 <容斋随笔·送孟东野序> 韩文公<送孟东野序>云:"物不得其平则鸣."然其文云:"在唐.虞时,咎陶.禹其善鸣者,而假之以鸣.夔假于<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