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墓葬(2)
本篇目录:
********************************************
11.沙梁坡墓群
汉 山西省天镇县
12.古城堡墓群
汉 山西省阳高县
13.王家峰墓群
南北朝 山西省太原市
14.什贴墓群
南北朝 山西省晋中市
15.栗毓美墓
清 山西省浑源
16.扎赉诺尔墓群
汉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
17.王昭君墓
汉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18.韩匡嗣家族墓地
辽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19.吐尔基山墓
辽 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
20.萧氏家族墓
辽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
****************************************
11.沙梁坡汉墓群
大同市天镇县沙梁坡汉墓群,位于天镇县城南5公里处的冯家夭村东南沙梁坡上,现存有封士的汉代将士墓43座。分布范围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封土堆一般高为5至8米,周长约为50至90米。全部由黄土堆夯垒而成。大大小小的墓葬散落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土坡上,墓葬之间的距离近30多米,远的三五公里,错落有致,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墓群。
1978年洪水冲出汉墓一座,棺木并出土东汉草叶纹铜镜一件。91——92年发掘汉墓二座、小型汉墓44座,出土了一批汉代的陶器、铜器。沙梁坡汉墓群俗称“慌粮堆”。其墓葬形有:竖穴洞式墓、木椁墓、土坑墓、砖室墓等。随葬品有铜镜、五铢钱、带钩、印章、环首刀、玉饰品、砚台、陶罐、陶壶、陶虎等文物。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沙梁坡汉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2.古城堡墓群
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东南方60里之古城堡周围,包括南梨园沟河东岸汉墓25个。两岸汉墓15个、古城堡北汉墓8个、古城堡东汉墓10个。汉墓群分布在以古城镇为中心,方圆1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许家窑、靳家洼、单家窑、安家皂一带墓冢较为集中。现存60余座,封土高约4——6米,封土周长30——50米。保存基本完整。
1941年9月,日本人小野胜年、水野清一等,开始在古城汉墓群发掘,先后两次共清理了六座墓葬。1943年,发表了一个简单的报告,介绍了其中三座墓的情况。三座汉墓,均为木椁墓,有墓道、天井,天井上面用方木垒框。随葬器物非常丰富,有铜器、陶器、漆器、铁器、骨器等。种类有五铢钱、绢布、带钩、墓镇、铜镜、麻布、靴、砚、罗、缯、印章、小型车马器模型等。从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器物来看,古城堡汉墓群应为西汉早期墓葬。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古城堡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3.王家峰墓群
王家峰北齐墓群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王墓坡”,据调查,目前共有三座北齐时期墓葬,徐显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该墓有夯筑封土堆,墓葬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随葬品大部分发现于墓室,该墓墓室壁画保存完整,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东山一带多次发现北朝晚期的墓葬,且都有一定级别。反映了太原地区在东魏北齐时期的重要地位,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尽管古墓先后五次被盗,随葬品损失惨重,但仍然有一些可喜的收获。一是基本完整的墓葬壁画;二是数量相当多的低温瓷器;三是精美的彩绘陶俑;四是珍贵的中外文化交流见证;五是精美的绘画技艺;六是《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北朝晚期历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徐显秀墓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壁画墓。完整的墓室壁画的发现,为研究这一时期墓葬的营制以及对隋唐墓葬制度的影响、墓葬壁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王家峰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4.什贴墓群
什贴墓群为南北朝时期墓葬群,位于榆次区什贴村西北。现存地面六座封土堆,当地人俗称“王墓”。墓葬散布在黄土高原的塬峁之上,面积约8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古墓中其一为北齐中书令韩轨之墓。该六座封土墓和已探明的另1座无封土墓,同为韩轨家族墓葬。墓葬均为带天井、过洞、斜坡墓道的土洞墓。
墓主人韩轨,北齐狄那人,青州刺史,神武时封安德郡王,后拜大司马。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榆次什贴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5.栗毓美墓
栗毓美墓,位于山西浑源县城东门外,为清道光年间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墓。为表彰他的治河之功,清道光皇帝在他死后追赠其太子太保衔,敕建坟墓。栗毓美字韩辉,号朴圆,浑源城人。清嘉庆二十年以举人出仕,历任河南宁陵知县、开封府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等职。道光年间他以治理黄河有经验调升河东河道总督,专职治理黄河。陵墓占地99324平方米。大门外两侧,立着两通高达五米的汉白玉巨碑,坟高一丈六尺,台高二尺五寸。全部用汉白玉围砌。墓室内墓志铭为当时两广总督林则徐撰写。
栗毓美一生勤奋,事必躬亲,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深得皇帝的厚爱和群众的尊敬。后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当他的灵柩从河南北上运往山西时,沿途群众挥泪相送,千里不绝。许多官吏"亦皆闻之流涕"。他去世后,甚获殊荣。皇帝追封为太子太保,赐"恭勤",道光皇帝还作了祭文和碑文,并赐祭葬。这便是现存浑源县城内由皇家敕建的栗毓美墓。这座全部用巨型汉白玉构件雕刻的规模可观的陵墓,成为流传后世的珍贵文物。著名爱国大臣林则徐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在河南,人们修建了祠庙,拜他做大王(河神),浑源人尊称为栗大人。史料载栗毓美在视察河情途中卒于任上,当地民间传说,栗大人因黄河上涨,先扔鞋子,后殉河而死,以身报国。在浑源县内,在墓内埋有"银人"之说,该地人称“栗家坟”。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栗毓美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6.扎赉诺尔墓群
扎赉诺尔墓群位于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以南7500米处的达兰鄂罗木河(圈河)东岸坡地上的“扎赉诺尔古墓群”,是1959年我国首次发现的拓跋鲜卑古墓群。墓葬遍布整个坡地,坡地高20余米,长500余米。古墓约有300余座,墓葬均为竖穴,内放木质葬具,墓埋有的1~2米,有的不到1米。从1959年发现以来,到1984年出土文物450余件,1985年后又出土一大批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骨器、木器、金饰、珠饰、贝壳等。
1997年7月,满洲里市文化局与满洲里市建材总厂文企联姻,投资10万元建成“扎赉诺尔鲜卑墓陈列厅”,面积50多平方米,陈列着稀世的出土物和精美的挂图,两侧连接两面个墓穴。展览以实物结合历史文献和大量图片形式,揭示了东汉时期鲜卑部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习俗等到各方面的历史风貌,展示了当时拓跋鲜卑驰骋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雄姿,再现了他们从丛山密林中的嘎仙洞旧墟石室中走出来,同大自然抗争、繁衍壮大的壮丽画面;连接了这一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再创大同云岗文化的历史链条。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扎赉诺尔墓群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7.王昭君墓
王昭君墓传为汉代王嫱(字昭君)之墓。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区南12公里,大黑河南岸。因呈黛色,俗称青冢。昭君墓封土堆,高达33米,占地1.3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颇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西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墓前侧有文物陈列室展出昭君有关文物。后侧还竖立有历代歌颂昭君功绩的石碑7通。
诗碑前方有新近落成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马上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雕像高3.95米、重5吨,形态逼真,两匹骏马相依,单于和阏氏英姿丰采,沉浸在一片和睦、喜悦的气氛之中。近期新设了接待室、陈列室、书画社等服务设施。站在墓顶,可眺望呼和浩特市景。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王昭君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8.韩匡嗣家族墓地
辽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镇的白音罕山上。韩氏家族墓地就位于白音罕山南坡地势相对平缓之地,墓地东南方,距墓地约5000平方米,成排的建筑基址清晰可辨,地表还散布着许多辽代砖、瓦、石灰、覆盆形石柱遗迹以及一些陶瓷片等到遗物。2000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三级文博单位对墓地中的五座被盗墓进行了挖掘、清理。出土了大量的壁画、墓志等文物,价值较高。
此墓地是辽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至辽亡(公元1125年)之间的家族墓地。距今已有1020多年。它是迄今发现的辽代最大的家族墓地。是辽中晚期墓葬形制的大全,是中原汉文化堪舆学与契丹文化相融合的典范。韩氏家族墓地已出土多方墓志,对研究辽代的政体、兵制、职官制度、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辽史的遗漏,更正辽史的错误。其墓地虽有一些墓被盗掘,但是还有很多墓葬保存完好,这些墓葬是辽代建筑、葬制的珍贵资料。墓地中大型的辽代聚落址的发现,对研究韩匡嗣私城——全州的地望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韩匡嗣家族墓地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9.吐尔基山墓
吐尔基山辽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一座未被盗掘的千年古墓。该墓为石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墓道为长斜坡墓道,长48米,两壁石墙残高约10米。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银器、金器、漆器、木器、马具、玻璃器和丝织品。该墓的发现,是近年来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在研究辽代的社会风格、风俗习惯、服饰、艺术以及丧葬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墓为石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墓道为长斜坡墓道,长48米,两壁石墙残高约10米;墓门口有封门石封住,在甬道中间有一道木门,两扇对开,每扇门各有上下三排鎏金铜门钉,每排6个;墓室近似正方形,为叠涩顶,墓室四壁的壁画绝大部分已经脱落,藻井上面绘有月亮及太阳图案。耳室位于墓室的前部,呈长方形,左右耳室均有木门。葬具有彩绘木棺、内棺及棺床。彩绘木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以及牡丹花叶子为贴金,四周悬有铃铛,在棺盖上面还有三个葫芦状鎏金铜饰件。内棺的棺盖正面有三团贴金龙纹图案,在两侧各有一对贴金凤展翅飞翔,神态生动。内外棺之间夹有丝织品。彩绘木棺棺床为须弥座状彩绘棺床,共由8层组成。墓主人身穿11层衣服,其中一件保存完好的罗裙上发现了带有晚唐风格的对凤图案。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李家供奉”花鸟纹铜镜。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吐尔基山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0.萧氏家族墓
萧氏家族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青龙山镇斯布格图村。又称萧绍矩家族墓地。在庙山南坡,地表有建筑遗址。1983年清理砖砌单室墓一座,1985年又清理砖砌多室墓二座,其中一座是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主人陈国公主是辽景宗第二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之女,卒年十八岁。同年附葬于驸马萧绍矩墓。
为砖砌多室穹隆顶墓。由墓道、天井、墓门、前室、左右耳室、后室组成,全长16.4米。后室有木质椁室,内置尸床、供台。墓道壁及前室绘夫妇日常生活图画。墓主身着冠、靴,金银殡葬服饰,出土有金、银、铜、玉、瓷、玛瑙、琥珀等质料佩饰及生活器皿、马具等达3227件。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批准萧氏家族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