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 欣赏
《七律 长征》(现代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1难2,万水千山只等闲3。
五岭4逶迤5腾细浪6,乌蒙7磅礴8走泥丸9。
金沙10水拍云崖暖11,大渡桥12横铁索13寒14。
更喜岷山15千里雪,三军16过后尽开颜17。
注释:
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2、难:艰难险阻。
3、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4、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5、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6、腾细浪:“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浪花。
7、乌蒙: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磅礴〔páng bó〕: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9、走泥丸:《汉书·蒯通传》,“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10、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11、云崖暖: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12、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3、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4、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5、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16、三军:指的是红军的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而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17、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红军过岷山,过了岷山就临近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结束,于是提前写出了这首具有总结意义的史诗。
长征本身就是一首悲壮的史诗,而这首诗却写成了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凯歌,诗的特色正在于此。史诗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为宗旨,所以这首七律在赋法使用上最值得称道。首联用成语千山万水概括长征,接着选取代表意义的山水,写出红军征服它们的感受。整体上运用赋法,赋中有比,如颈联以“细浪”写五岭,以“泥丸”写乌蒙。本诗形式上严格符合传统格律诗的规范,文辞、文体风格之对仗、声韵等等都很符合;其文理风格也符合“八股文”的潜在构思规律——先“万水千山”然后分层展开。那么创新何在呢?“鉴赏”部分回答诸位朋友。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诗词最多也最好,进入诗词创作的高峰。长征结束后,毛泽东进入以他命名的毛泽东思想创造的黄金岁月,诗词巅峰与思想创立巅峰紧紧相连,这其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鉴赏:
1957年《诗刊》创刊,诗人、作家臧克家出任该刊主编。毛泽东在给《诗刊》的《关于诗的一封信》中写道:“《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诗当然应以现代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从这段话来看,毛泽东确实提倡“诗当然应以现代诗为主体”,但也并不反对旧体诗,认为“旧诗可以写一些”。
其实,毛泽东内心真正喜爱的、崇尚的还是中国古体诗词。毛泽东曾说:“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嘛……”在他看来。中国旧体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必须“要发展要改革”。毛泽东的这种判断是有参考意义的。因为他不仅仅立足于文学作品的内容,还以作品形式、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发展等方面来阐述旧体诗词的生命力,这样论述有说服力。毛泽东的长征词作完全打破了“唐藩宋篱”,实现了对近代词史的超越的。当然,超越是一个过程,它如何发生、发展,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