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江亿院士作学术报告 2007-06-06 20:48:44| 分类: 随笔

听江亿院士作学术报告

——关于空调我们应该知道些什么?

3月24日晚7点整,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7#楼103多媒体大教室,掌声响起来,一个身着土黄色夹克衫的高个子较年轻的中年人在几位西装革履的簇拥下进来了。一时,主持人介绍、录像师调位、闪光灯四起。但是,客人的表现似乎与“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博士”的名头不相符——只见他连主席台后面都不去,随便地在那里一站就说开了,而且一开口是地方腔很浓的北方话,我觉得似乎不那么庄严。
   他先指指会标板(清华大学示范性超低能耗建筑工程简介),说自己不是专门搞空调的,但是话题得先从空调说起,大致安排三部分:一、对空调制冷行业的想法;二、谈我们这个楼;三、讨论点问题,大家可以随便问。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只是来帮朋友摄影的,专业我不懂,而随时记录只是一个习惯。下面,是我的“门外汉笔记”。)


   头一个问题,空调行业迅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比如我们德州亚太集团,5年前我还不知道,当然,那时候它已经开始发展了,但是现在它已经进入全国前列;还要看到,其他地方的厂家也在扩大生产。问题是那么多空调,要耗多少电呢?相当于三峡的发电量,夏天全用来降温了。这是总的。  
   相对的,新风量的问题,世界上有些国家曾经制定标准,但是风量小了效果不好,慢慢地又大了,大了,能量也加大;然后再弄小……就这么反复。
   现在一些厂家说什么“杀菌、消毒”净是瞎说,但是有一个事,霉菌、军团菌确实是在潮湿表面生长的。就是空调的表冷器,为了除湿,凝结的水分。
   还有空气过滤器的事,你仔细地调查,都更换得不好。积灰。卫生部的楼上,专门测了,出风口那里比外界的含尘量还大。我以前在工厂里干过,那个活儿不好干。
   还有个矛盾,冬天我们相对不缺电,有热电厂;可是到了夏天,用电,热电厂关了,不关不行,没人买他的热。
   总之吧,一大堆矛盾,我们说人就是矛盾,没有矛盾我们就不存在了。
   1、能量;2、风量;3、杀菌(除湿);4、灰;5、电厂……空调处于如此矛盾中,我们怎么能够研究出新法子,把矛盾解开。
   这就是建筑环境制冷面临的问题。
  (这时候投影仪打开,江教授坐下边操纵笔记本边讲)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热泵,它的工作效率已经达到70-80%,这就挺好了,我们知道,好多事,到了这个程度再提,那就很费劲了。可是,我们实际利用的只有20%,损失在哪里呢?你看,它的作用就是把20`C室内的热量抽到30`C多的室外去。但是,你们看,为什么要从5`C抽到40`C呢?外加的这两个环节干什么用呢?中间环节是很耗能的,它的任务是除湿。甚至主要是除湿。比如,去年夏天到广州去,进了屋还要专门加衣裳,叫“冷气衫”(众笑),你们不要笑,为什么呢?因为屋里太冷。那么,调高一些不行吗?不行。你像5月份,咱们德州也有二十五、六度吧,人坐在屋里很舒服。可是,7、8月份,二十七、八度,你在屋里就难受,浑身发粘,潮。怎么的?湿度大。所以说,把除湿与降温分开,就解了矛盾。
   那么,怎么解决呢?
   我们看看目前的除湿与然回收方式。现在我们通过表冷器,降低露点温度,温度越低,空气中水分凝结越多,湿度越小,人舒服;但是,温差、能耗都加大了。
   还有一种方法,转轮除湿。(江教授指投影)这里吸附空气水分,而且升温,变成热风,吹湿表面。这不是新东西,印度几十年前就搞了。它也有毛病:1、漏:2、脏、堵:3、大,太占地方。致命的问题是底下的空气一吸湿,升温。
   再一种方法,盐水溶液与空气喷淋。当年军工转移到“三线”,精工机械都安在地下、山洞里,那样空气特别潮,但是你不能让部件生一点儿锈,政治责任你也负不起。他们就用53%的溴化锂溶液做了个淋水盘,效果达到了。但是气味不好,另外管道漏水,特麻烦。再就是效率太低,那时候我们在清华读书,了解到外国的XXX(专业名词)是6-7%,而这个只有0.6%不到。不过它有一个好处,它是耗热的,这样思路就变了。

往下,江亿院士把画面点到一座楼上,说让大家再看看他们的楼,我注意力松了一下,江院士却已经讲了几个术语。那么,我干脆只记他的道理吧。
   江院士介绍说这是北京的一栋五层楼,去年开始闹“非典”的时候,就是这里进来的病人最多。江院士随后点出线路图,边指点边讲解,他说原理变了,模样差不多。然后,结合北京地区这个冬季的情况讲了三个优点:1、不冻,因为无水,一般的爱结冰,冬天一冷,修空调的忙起来了:2、无结露、不用保温,比如大楼里房间上空布置的空调管道,你看都得用隔热材料包起来,材料挺贵的,不包行吗?下面嘀嗒水;3、无湿表面所以无菌。
   另外,他们这个系统耗的是热不是电。溶液存的是化学势,保持常温,过去有冰蓄能,这个比冰厉害。就是说——室外空气(或室内的)穿过这种溶液,溶液吸收空气水分和热量,消耗化学能,本身变稀薄,然后循环下来,用热能蒸发水分浓缩再循环……这里也有个升温,可以在外部加板式换热器降温,形式灵活,可以离开室内。
   这个系统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完全可以利用发电余热,也就是说以前夏天不能利用的热电厂现在派上用场了。
   接着江院士总结了系统的特点:1、与当前系统结构差不多:2、能源利用率差多了;3、除湿省了;4、夏天热力制冷;5、可储能(大概指的是随时浓缩溶液吧);6、把空气过滤器也取消了,灰尘在溶液里,定期更换溶液罐里的过滤器就行,那样很方便;7、降湿解决后可以适当提高室温,减少温差带来的热冲击;8、热回收,加大风量不加能耗(这里,我没听懂,往下一条也不太明白);9、冬天不会冻,还能加湿。
   说完优点,江院士坦白地谈了缺点:1、溶液成本太高、贵;2、有腐蚀现象;……
   然后,他打出一行字幕:溶液空调可能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
   最后江院士语调放松了一些,他谈天似的对我们说要加紧速度,研制标准模块——以前都是学外国的,跟在人家后头;这回咱们抓紧跑到老外前面去,带他们玩儿。


   本来,江院士安排有一个提问、讨论的时间,但是主持人说院士6点多才从北京赶过来,简单地吃了几口饭就来了,现在要请他回去休息。然后大家几次鼓掌,起立送行(实际上,江院士没走,大家纷纷出去时他还在那里和几个工程技术人员随便地谈话)。我看一下表——8:47,自己当时稍微一愣:怎么才讲了47分钟啊?
   然后,我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到网上去查,我想多了解一些江院士的信息。他只有44岁,在读研期间就发表论文多篇,哎呀,作为院士这是个挺小的年龄吧?我还注意到,无论是今晚还是网上都没有说他有留学的经历(如果有,按照时风想必不会被忽略吧?),我因此有一点小小的高兴。然后就没什么感觉了。


   此后两天,我竟然不知不觉地有些兴奋,几次与同事、朋友说应该写一写江院士——朋友们问我写什么?我顿觉茫茫然了,是啊,我写什么呢?一塌糊涂、一塌糊涂!可是,心里却总觉得有一点明白,明白什么呀?——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文字。按说这类文字是要请报告人审读的,但我自问一生不知道才能见几回院士,还是算了吧。
   注:想不到第三天江院士又专程到华宇学院电教中心作具体指导,多好的机会,可惜我还没整理好本文,没能交他过目。这次指导我有幸全程跟随,因此我更加相信,交给他他一定会看的。某曰: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或许言重了。谨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