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邮话农具
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各种农具的发明创造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子·轻重篇》中曾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sì)一铫(gáo)一镰一椎(chuí)一铚(zhì),然后成为农。”多种农具的联合使用,说明了当时农业生产水平已很发达。这些农具,反映在新中国邮票上,给这部历史画卷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管子·轻重篇》中曾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sì)一铫(gáo)一镰一椎(chuí)一铚(zhì),然后成为农。”多种农具的联合使用,说明了当时农业生产水平已很发达。这些农具,反映在新中国邮票上,给这部历史画卷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纪13《和平解放西藏》这套
邮票的第二枚和第四枚图案相同,颜色不同,两头牦牛正奋力拉着一件藏民双手扶着的农具(图1),这件农具叫“耒(leǐ)耜”,传说为神农氏所发明。它以“斫(zhuò)木为耜,揉木为耒”,就是用
一根长柄(耒)安在一个尖形铲(耜)上。耜初为木质,后来有了铁,改为铁质,耕作效率大大提高,这就是最原始的犁。用它可以翻地、播种、中耕。唐朝陆龟蒙著有《耒耜经》,记载犁的演变。后来把“耒”部分改为弓形,更符合力学原理,与现代用的木犁大体相同了。用牛拉犁进行耕作,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左图2)。《国语·晋语》记载有“宗庙之牺,为畎(quǎn)亩之勤”,反映了牛耕已经作为一种先进的事物收到重视。直到现代农业机械化已经非常普遍的时候,在一些山区及丘陵地带,牛耕或马耕还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右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经历了由石制、木制、铜制到铁制的变化。古籍上所记载的镰大同小异。新中国邮票画有镰刀的图案的邮票也很多(图4-图10)。镰刀已经成为农民的象征,在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就绣有镰刀和铁锤,成了工农联盟中农民阶级的象征。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镢头(又称(jué)头、锄头)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伴随伴随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口号而闻名于世。新中国邮票中在体现农业生产或农业发展的题材里不断出现完整的镢头形象(图11-图20)。镢和从石器时代就为人类所用,是整地、点种、锄草等多功能农具,至今为农家所必备。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铁锹古称鍫(qiāo),与臿(chā)、钱等古农具无异。这是在古代农业生产中为适应深耕翻地而发明的。多年演变的结果,现在已赋予不同种类的锹以不同用途(图21-图27)。
农具连枷是古代用于农作物脱粒的竹木农具,战国时代就得到普遍应用。“连枷拍拍秸铺场,打落将来风里扬、芒头秕壳齐扬去、粒粒琼珠著斗量”这首诗是对连枷功能的形象描写(左图28)。
古代农具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也是人们用以换取其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媒介。在长期的物物交换中,有些农具就形成了最初的货币。T65和T71《中国古代钱币》邮票中的刀币和布币就是由古代农具刀和镈(bò)演变来的(图29)。镈和铫都是一种铲形农具,用来锄草和中耕,因镈和布谐音,后来就直称“布”了。如果在“空首布”的孔中安上一根直柄和曲柄,就成了一件得心应手的农具。
农具连枷是古代用于农作物脱粒的竹木农具,战国时代就得到普遍应用。“连枷拍拍秸铺场,打落将来风里扬、芒头秕壳齐扬去、粒粒琼珠著斗量”这首诗是对连枷功能的形象描写(左图28)。
古代农具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也是人们用以换取其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媒介。在长期的物物交换中,有些农具就形成了最初的货币。T65和T71《中国古代钱币》邮票中的刀币和布币就是由古代农具刀和镈(bò)演变来的(图29)。镈和铫都是一种铲形农具,用来锄草和中耕,因镈和布谐音,后来就直称“布”了。如果在“空首布”的孔中安上一根直柄和曲柄,就成了一件得心应手的农具。
图29
农具从古至今为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不断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的发展,简单的农具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农业机械化是农具由手工农具、畜力农具向自动化机械农具转变。在更重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图30),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增加单产与总产,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可以有效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还是城乡协作、工农联盟的重要物质基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