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去哪里?16.通济古堰
人类离不开水。
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
但水发起脾气来,也很可怕。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大洪水的神话传说,如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放水,《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中国的女娲补天……
曾经的灭顶之灾是多么惨烈,以致在人类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
人类爱水,怕水。
鲧受命治水,用“堵”的方法,失败了。
儿子大禹接着干,用“疏”的方法,成功了。
你不要看现在风平浪静,瓯江似乎很温顺。
一旦暴雨如注,山洪暴发,瓯江也会咆哮,也会翻腾。
1500多年前,有人将桀骜不驯的瓯江锁住了。
锁具是堰。
堰,塞也。
用的不又是鲧的老办法“堵”吗?
该堵还是要堵的。
堰,土加匽,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让水停下来休息的土坝。
那不就是拦河坝吗?
但堰又不同于坝。
《广雅》曰:“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
一个“潜”字,将堰的特点说清楚了。
堰是过水的建筑物,水流大的时候可以从堰的顶部下泄。水流被堰挡一下,会损失能量,水相对变得平稳一些。堰的顶部加上闸门,还可以控制水流。
坝是挡水的建筑物,坝顶一般不会过流。水过剩时可从坝中专门泄洪的地方排出。
怪不得,我以前看人家拍的照片,怎么没有左边的石堰,只在这个部位有水花。原来是丰水期,石堰成了潜堰,潜在水下了。
现在是枯水期,所以我们能看到露出水面的堰。
通过泄水通道的水已没了脾气,异常温顺。
慢慢地流啊流,
一直流到远方。
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虽然比大名鼎鼎的都江堰晚建,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通济堰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堰坝,比16世纪西班牙爱尔其拱坝早了一千多年。
拱形比直线长,建造时费力,但减弱了水流对堰坝的冲击力,抗洪能力强。水沿拱堰圆心方向泄流,减轻了对护坡、江岸的破坏。
通济堰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堰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
为使其永固,当时在现场造铁炉36座,用铁水灌入石缝中,使堰坝牢不可破。
通济堰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综合性水利工程,由拦水大坝、进水闸门、三洞桥、渠道、叶穴等组成。
这不是饮茶观景的茶楼,而是拦水放水的闸房。
一个个闸门,守护着碧湖平原。
通济堰的渠道像一棵大树,有主干、分枝、分杈。
这是干渠。
一条绿色的通道,
一条通往丰收的幸福之路。
干渠上分出支渠、毛渠321条,使3万余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
这座桥的桥体为何这么厚?
石函桥,也称三洞桥,世上最早的立交桥。
水的立交桥。
清水和浑水分道而过,互不相干。
山洪暴发时,从山上冲下来的泥沙再也不会堵塞渠水了。
聪明吗?
聪明的地方多了。
水利工程,排沙是个大问题。
通济堰建了一座叶穴,也就是排沙门。打开叶穴的闸门,堰渠中堆积的沙石淤泥,直泄瓯江。
龙庙,原为詹司马祠,存有碑刻16块,记录着通济堰历代的修建情况以及堰规、堰图等。
碑刻中年代最久的是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的2块,其中通济堰水系分布图,十分珍贵。
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范成大主持修整通济堰,并亲自制定和撰写堰规,立碑勒石,“文意赅简,书逼苏黄”。
石狮,风化得厉害。
它见证了通济堰的历史。
2001年,国务院公布通济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处,有两个石像淹没在人群中。看到吗?
那是詹司马和南司马。
詹司马首倡筑堰,南司马共治其事,都是有功之臣。
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古堰旁是堰头村。
竹筏整装待发。
南山映秀,
酒香扑鼻。
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建的“节孝流芳”牌坊,许多大人物曾来此参观。
文昌阁也是古建筑,匾额上的字应该从右到左排列吧?
古碑有云:“公守斯士,忧民之忧;勤劳民事,德泽长流。灾侵不及,岁获有秋;甘棠遗爱,仁绩永留!”
一项工程,历千年而不衰。
可赞可叹!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希望政绩工程都能如此长寿。
大樟树,根深蒂固,也是护堰的功臣。
浓得化不开的绿。
长得读不完的史。
烈日当空,口渴难忍。忽见有大碗茶送。饮之,暑气顿消。
非名茶也,胜名茶!
墙上挂着配方,录以共享。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