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深度游:(35)布莱顿皇家行宫
都知道梁思成是建筑学家,妻子林徽因只是他的助手。
林徽因的形象是文学青年。
林徽因造就了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因她而诗兴大发,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但林徽因还造就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听说过吗?
梁思成为什么去学建筑学?
因为林徽因喜欢。
林徽因什么时候喜欢建筑的?
早年访英时。
在哪里?
在布莱顿。
布莱顿最著名的建筑就是皇家行宫。
英文名:“Royal Pavilion”,直译”皇家亭子“。
就这个亭子?
不,不,误会了。
不是一个小亭子,而是里面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所以,一般都译为英皇阁、穹顶宫、皇家别墅或皇家行宫。
英国女孩来这里写生,邀请林徽因同行。
她说:“建筑是一门艺术,就像诗歌和绘画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是大师们才能掌握的。”
林徽因喜欢上了“凝固的音乐”和“石头的史诗”,并激励伴侣成了大师。
这里面有未来的大师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问来自于兴趣。
有兴趣了,才会去学,才会去问。
林徽因当年去美国留学,是想读建筑学的。但那时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否则她就成为贝聿铭的师姐了。
林徽因只得就读美术系,然后去梁思成所在的建筑系旁听。
由于成绩优秀,作为旁听生的她,竟被聘为建筑设计教师助理,后又做了这门课的辅导教师。
当年,带林徽因来的英国女孩,是坐在这里写生的吗?
绿树掩映,
古意盎然。
走,去看看这名声在外的建筑!
欧洲建筑史教科书上,
有它浓墨重彩的篇章。
有人说它是折衷主义风格,因为里面有印度式样、中国式样和伊斯兰式样等,是多种式样的仿制和集成。
但更多人认为这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
早期浪漫主义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追求异国情调。
你说这像哪里的建筑?
不说,你相信这是英国的建筑吗?
典型的异国情调。
慢,你刚才说有中国式样,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在室内。
墙上的人物都穿着中国清代的服饰。
莲花灯,中国式样。
灯罩上画的,好像是《无双谱》里的人物。
《无双谱》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由金古良等描绘的历史上盖世无双之人物,如苏武、岳飞、文天祥、花木兰、曹娥、赵娥等,这些人物经常出现在晚清的瓷器上。
乔治四世兴建行宫于1822年,正是清道光二年。那时世界上最时髦的奢侈品不是Burberry,而是中国瓷器。
莫非乔治四世看了中国瓷器,也喜欢瓷器上的人物?
瞧,这里还有。
楼梯栏杆是竹子做的,而且是湘妃竹。
“斑竹一枝千滴泪”的湘妃竹,名贵材质。
上面的吊灯,像中国古代的宫灯吗?
中国园林风景瓷版画,
明黄色的龙纹墙面。
抽丝、纺纱,弹丝棉,
中国蚕丝作坊实景图。
对了,中国丝绸当时也是奢侈品。
再看墙上的画镜线,居然也是湘妃竹做的。
有创意!
1783年,乔治四世,当时的摄政王首次来到布莱顿,用海水治疗痛风。
1786年,租下一间农舍。
1815年-1822年,建筑师约翰·纳西设计行宫。
在布莱顿建行宫,据说是乔治四世想逃离伦敦那些不合事宜的马屁精们,将这里视为理想的"避难所"。
也有传说是为了方便与情人幽会。
乔治四世沉迷奢华生活,引领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时尚潮流,热衷支持新兴的休闲生活。
乔治四世不愿跟着别人的时新样式跑,而要自己创新。
他对建筑风格也颇有研究,趣味与众不同。
这里有个小小的莲花池,
可以借水做文章。
贴着水面,
拍出一个大湖。
不过,拍摄的时候还是蛮辛苦的。
在草地上坐坐躺躺,
对赶路的旅行者来说也是奢侈品。
中国风不仅占领了室内装潢,
还渗透到生活中了?
这是在练太极拳吗?
不仅学会了太极拳,
连中国式自拍也学会了?
丛林里,
走向童话。
恍惚中,
来自异域。
有腔调,
不是摆拍。
纯天然,
赶快抢拍。
门里的风景,
门外看。
墙内的穹顶,
墙外圆。
应该这才是正门吧?
大门外有塑像。
英王乔治四世雕像,
1828年建。
马路对面还有塑像。
维多利亚女王雕像。
回首望去,
尖顶林立。
蓝天之上,
白云如龙。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