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去哪里?26.虚无缥缈的鉴湖
小时候从书上读到鉴湖女侠秋瑾,然后才知道绍兴有鉴湖。
名人的力量真厉害!
鉴者,镜也。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是唐代贤相魏征说的。
一查,鉴湖果然与镜有关。
鉴湖原名镜湖,据说黄帝曾在此磨镜。南北朝任昉在《述异记》中说:“镜湖,世传轩辕氏磨镜湖边。因得名。”
是穿凿附会吗?
古越之地青铜冶炼术十分了得,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名震天下。
淬火,可在湖边就地取水。
磨镜,在湖边也说得过去。
但是,同样是南北朝时期的孔灵符在《会稽记》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永和五年,马臻为会稽太守,创立镜湖。”
主持修筑镜湖的是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公元140年(永和五年),他到任不久,即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创建镜湖。上蓄洪水,下拒咸潮,使9000 余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
从此,这里成了富甲江南的鱼米之乡。
湖取名“镜”,也许是因为水平如镜。
王羲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诗句,或可作为注解。
创始人马臻没有享受到造湖带来的好处。相反,还为此丢了性命。
因为湖水淹了富豪的墓地和部分田地,马臻遭豪强诬告,被朝廷处以极刑。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谁好谁坏,老百姓心中自有一面镜子。
当地群众冒险将马臻的遗体从京城偷运回来,葬于镜湖之畔,并立庙祭祀。
唉,以湖为鉴,可以识好坏!
马臻出事那年是永和六年。
“永和”的年号怎会这么眼熟呢?
对了,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开篇就是“永和九年”。那年,也是在镜湖边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举办了修褉盛会。
不对呀!王羲之是东晋人,与东汉远着哪!怎么会只差3年?
原来,此“永和”,非那“永和”。
东汉顺帝永和六年是公元141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
中间隔了212年。
那么,是什么时候改称“鉴湖”的呢?
宋朝才改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亲叫赵敬,“镜”“敬”同音,要避讳。于是,“镜”不能用了,只能改为与“镜”意思一样的“鉴”。
这不是今人的推测。宋人吴曾有记载:“会稽鉴湖,今避庙讳,本谓镜湖耳。”见《能改斋漫录》。庙者,庙堂也。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借指朝廷。
鉴,繁体字为“鑑”,从金,监声。本义指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盛冰可充当冰箱,盛水可用以照形。照形,那就是起镜子的作用了。
当老师当惯了,逮着机会就上课。
不是我喜欢上课,有时实在忍不住。
比如,现在有的学生写文章抄百度百科,百度就那么准确吗?
百度百科介绍马臻是“和帝(89-105在位)时最后一位会稽太守”,怎么可能呢?
马臻生于公元88年。和帝在位时,马臻1-17岁,怎么当太守?
原来张冠李戴了。和帝时的会稽太守是马臻的生父马稜。
都当过会稽太守,都兴修过水利,但不是同一个人。
好了,不说了。
人家是来看照片的,不是来听课的。
上照片!
游船在细雨朦胧中出发了。
轻轻拨开迷雾,
一重又一重。
慢慢舒展画卷,
一幅又一幅。
到了这里,你会明白
水墨画来自生活。
到了这里,你会觉得
山水诗蕴于自然。
哦,鉴湖真大!
以前更大。
古鉴湖有30个西湖那么大。
纤道,
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
船只躲避风浪的屏障。
在纤道上行走,可以看旁边的风景。
春柳、秋叶、冬雾,
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雨天,没有什么行人,你就驻足细细观赏吧。
鉴湖所在的绍兴,历史悠久,春秋时叫“越池”,为越国都城。后称会稽、越州。
南宋初年,宋高宗曾在此暂住,取“绍祚中兴”之义,改越州为绍兴。
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家乡、周恩来总理的故里。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南宋诗人陆游、明代画家徐渭都在此留下过足迹。
面对西湖,苏东坡联想到西施,“欲把西湖比西子”。
李白、杜甫面对镜湖会说什么呢?
李白说:“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杜甫说:“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
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美女。
曹雪芹说,女人是水做的。
女子静美如水。
女子柔情似水。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柳叶片片,
行人寥寥。
鉴湖的水好啊,
酿出来的酒香。
鉴湖的景美啊,
看一眼也会醉。
两个人,
一把伞就够了。
一湖水,
几张照拍不完。
摆渡船迟迟不到,
我不急。
漫步者姗姗而来,
我补拍。
景中有人,
景活了。
船上无人,
空摆设。
一叶扁舟,
顺流而下。
两顶红伞,
飘然而至。
进入理想位置,
咔嚓一下定格。
又来了一条船,
好啊,欢迎!
接下来,
就是欢送了。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