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生成与演变研究》出版

近日,陈才训教授所著《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生成与演变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文本形态为切入点,通过对明清小说创作、批评、刊刻、编选、传播与接受等环节的系统考察,揭示其文本形态生成与演变的内在动因与外部环境。明清小说文本形态是多种文学与文化观念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在传播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作者、评点者、书坊主、编选者、读者等因素,都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生成与演变。

明清小说作者的文学观念、知识结构、创作心态等都会影响到小说文本形态的生成与演变,对此本书有较为充分的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提出的“第二作者”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除作者外,其他因素对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深刻影响。比如,评点者在小说文本形态生成与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评点者对其评点的小说文本有着极强的干预意识,融评、改于一体的批评特色使他们成为小说事实上的“第二作者”,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来重塑小说文本,从而与“第一作者”一起左右着小说文本形态的生成与演变。此外,诸如眉批、夹批、旁批乃至序跋、读法等小说评点形态,几乎都附着于小说情节文字,其本身缺乏独立的文本价值,特别是某些小说家往往又兼具评点家身份,同出于作者之手的评点文字与情节文字共同组成了小说文本。再如,书坊主也具有“第二作者”身份,他们与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生成与演变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明清书坊主对所刊印书籍的增删改易已成为行业常规,他们常常融评、刊、改于一体。一些无力独创小说而又乏稿源的书坊主,往往采取割裂、拼凑、抄袭、改编他书之法,这直接导致其小说呈现出“集成”式的文本形态,粗制滥造之作大量涌现。同时具有“第二作者”身份的还有小说选本编者,他们多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选录小说作品,往往对小说原作进行多方面的加工改造,如修改文本赋予小说人物以新的性格内涵;从艺术角度出发而删除那些游离小说主题的闲笔;根据时代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对原作中不合时宜的敏感字眼作出修改等。这直接导致小说选本作品与原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小说文本形态的演变。

本书还成功地引入“副文本”这一概念,从而大大扩大、丰富了小说文本形态的内涵和外延。“副文本”主要相对于小说情节文字而言,正文之外的其他元素,诸如小说评点、插图、识语、凡例、牌记、序跋、题词等种种名目不一、形式多样的附录,都可视为“副文本”,它们也对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生成与演变产生显著影响。比如,作为“副文本”的插图本身就是独立自足的表意系统,而明清时期文人清赏清玩习气则导致明清小说插图愈趋精致工巧,其叙事导读功能逐渐弱化,独立的审美功能却明显增强。

除作者、评点者、书坊主、编选者之外,读者也会对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生成与演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读者的审美情趣、鉴赏心理等会反馈给作者、评点者或书坊主、编选者,从而引导他们在小说文本形态上作出呼应。例如,小说家设置悬念的方式,小说家的文本通俗化策略,都会对明清小说文本形态产生显著影响。再如,晚近翻译小说多为“半译半著”之作,译者通过对翻译小说文本的增删改易来迎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即使在诸如小说文本装帧、字体、篇幅等细节问题上,也处处以读者为中心。

本书注重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分析对比,这使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效仿名著、改编旧本、杂凑众书、抄袭与依傍他书等,都是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生成的重要方式。因此,从文本形态的生成与演变看,明清小说在艺术品质上良莠不齐,其中虽不乏优秀之作,但也不得不承认明清小说确实存在大量粗制滥造之作,而这恰与某些文本生成方式不无关系。

需要指出,影响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生成与演变的因素并非限于本书所论,像不同政治生态、成书方式及小说文体本身的兼容性等,也在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生成与演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