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60种日常之物,讲述年的故事
展览现场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每临春节,在中国人的心里,无论南北东西,都是家家户户开始忙忙碌碌,为新年准备的日子。
明代学者王艮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现在依然流行的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这些传承了千百年,我们已经熟练了的“中国独创”,正是最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化成“道”,浸润到百姓心里的表现。
展览现场
这些日用之物,每一件都是什么样子?都会被用在哪里?都有什么意义?由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联合浙江美术馆推出的《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展览,或许能够给出答案。
“这次展览,我们收集整理了传统‘中国年’相关的一些文化样本,全国16个省市60种还在生产和使用的与年相关的民间工艺物品,通过时空、仪礼、器用、娱戏、馈赠五个板块,对传统生活年俗中的衣、食、住、行等进行了展示与解读。这60种物件的背后,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年的故事。”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金晓依介绍道。
展览现场
谈及为什么要策划本次展览,金晓依表示,“春节在当下生活中被强调的是团聚的观念。无论是新闻联播、央视晚会,都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自古以来,春节不仅关于人,更关乎人与宇宙、与山川自然,甚至人与祖先、神灵的关系。概括来说,春节是天、地、人三才的共同节日。”因此,展览的基调首先是对于新年,在宇宙时序转换过程中,重要的时间内涵进行重新解读。“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节气和物候是决定时间观念的重要因素,它的背后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和劳作、休养、丰收、祈福的天道逻辑。我们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便强调春节的时空性,以宇宙和时间为背景,通过‘日晷太极动态装置’‘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十二生肖与天干地支’等内容进行解读和阐释。”
展览现场
文化学者余世存曾把春节比喻成 “中国人的朝圣”。他认为,“在原创性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化中,没有比春节更能让中国人骄傲的了。为了完成敬灶神、吃年饭、贴春联、出天方、拜跑年、闹元宵这些仪式,我们的游子朝圣般返乡。”在他看来,春节,以及春节的这些仪式,不仅蕴含着节日的秘密,而且有更文明的秘密。即无论人类个体在生活的风雨中如何,在一个规定的期限内,他必须回归基本,即他的起点、家人、乡邻、桑梓。过春节既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宿。
而传统跟现代断层的衔接,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过年过节。过好传统佳节,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因此展览的第二部分“仪礼”便围绕着传统春节的仪式和礼节而展开。展览中一个最重要的展陈空间就是中堂。中堂作为中国传统生活中一个具有象征性、神圣性的礼仪空间,人们在这里祭祀祖先、供奉神灵、接待亲友……这里的一应物件,都是传统中,年的象征。
瑞雪丰年 天津杨柳青
庆赏元宵 天津杨柳青
“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等着祭拜天地的时候,心情会十分激动,那个时候幼小的我也能体会到我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观念,其实礼仪对于儿童也是有教化作用的,这也是传统中国年的仪礼中重要的内容,敬老爱幼,长幼有序。”金晓依笑着说。
展览的第三部分,以“器用”为主题,通过整理新年仪礼中所需要的器用,以朴素的日常之物,回应“日用皆道:年的艺术”的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在时间轮回往复中,在衣食住行的日用常行内对于年节的仪和物的伦理表达。展览挑选的都现在生活中,人们依然使用的日常器物,包括:碗碟、茶酒器、祭祀用具、糕点盒、衣物鞋帽装饰,甚至还有北方花馍和南方糕点等食品。“如今,社会更新,商品变得更丰富,在这种即时和片段的生活中,回顾礼仪,重新关注礼仪、器物对于新年的意义。以物的日常,还原一个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年。”
红金斑犀皮漆葵瓣式九子大攒盒 安徽 甘尔可
带座麒麟献瑞鼎熏炉 苏州 陈冠丞
刘海戏金蟾砖雕 山西晋中
金晓依继续介绍说:“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以‘娱戏’和‘馈赠’为主题。其中,‘娱戏’部分展示了中国一批民间的儿童玩具,非常质朴巧拙。包括布老虎、泥叫虎、泥咕咕、燕车、猴加冠等民间留传了上百年的玩具。我们还‘元宵夜’为主题,通过宫灯、灯亭等设计了一个元宵场景空间。”
布老虎 山西长治
泥玩具 山东临沂
兔儿爷 北京
钟馗 陕西凤翔
而“馈赠”板块则集合了自然造物、东方好礼、王的手创、慢物质、妙手回潮、有礼有节等社会上以当代设计推动传统民艺新生的品牌的2021牛年好礼设计,展示了当代人对于春节礼物馈赠的新认识和对于文化礼品的需求。“希望我们这个展览可以让观众们,有的看,有的吃,有的玩,有的买。”
展览现场
另外,展览中还设置了儿童嬉戏区。展示了展览中的一些玩具,还准备了傩面具、舞狮、舞龙等玩具供观众体验。还将一副年画《儿童骰子游戏:选仙阁》制作成大地棋,供孩子们玩耍。“我们希望在这个展览里面把美术馆的这种严肃气息消解掉,让观众体会到这个展览的好玩与亲民,体会那些遥远到我们已逐渐忘却的文化记忆。而这些,恰恰都与我们自己的生活有关。”
文/九月Septemeber Jiang
图/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Crafts Museum, China Academy of Art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