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发明”项:辟前人之未辟

2018-07-12

《本草纲目》药物介绍于“主治”项之后设有“发明”项,究其内涵,诚如凡例所云:“以发明,疏义”,即以其补充“主治”论述之未详。纵观发明项内容,载录历代医家关于药物论述,反映药物认识和使用的古今变化,阐发药物功用机理,分析药物的异同,介绍药物的配伍使用,注释药物毒性禁忌,并纠正前人认识之错误等,颇具特色,值得关注。

药物功用的古今变化

援引前贤之论,结合当今之说,从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病症,阐释药物的古今应用发展。此乃《本草纲目》发明项的主要内容,诚如李时珍所云:“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

土茯苓古方不载,当今治疗杨梅毒。《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土茯苓:“【发明】时珍曰: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及四方。盖岭表风土卑炎,岚瘴熏蒸,饮啖辛热,男女淫猥。湿热之邪积蓄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其类有数种,治之则一也。……惟土茯苓气平味甘而淡,为阳明本药。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故诸证多愈,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治杨梅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服轻粉药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履者,服之亦效。其方用土茯苓一两,薏苡仁、金银花、防风、木瓜、木通、白鲜皮各五分,皂荚子四分,气虚加人参七分;血虚加当归七分。水二大碗煎饮,一日三服。惟忌饮茶及牛、羊、鸡、鹅、鱼肉、烧酒、法面、房劳。盖秘方也。”

关于首载于《本草纲目》的土茯苓,李时珍结合临床阐发其适应病证。说明杨梅疮即梅毒,古方没有记载,亦无此类病症患者。近来由于此病起于岭南,继而病传于四方。因岭南地势低而气候炎热,瘴气熏蒸,当地喜食辛热之品,男女淫猥放荡。湿热之邪蓄积日久既深,病发为毒疮,而且导致互相传染,自南向北,其蔓延遍及四方。皆是淫邪之人罹患此病。其病虽有多种类型,但治疗的原则一致。土茯苓气平,味甘而淡,为阳明经本药,能够健脾胃,祛风除湿。脾胃健则营卫协调,风湿去则筋骨通利,故多种病症痊愈,此乃是古人未言之妙意之所在。当今医家有用搜风解毒汤,治杨梅疮即梅毒,汤内无轻粉。病深重者,用此方一月即愈;病轻浅者,服用半月即愈。若是服用轻粉药而出现筋骨挛急疼痛、瘫痪不能行走者,服之也有效。组方用土茯苓一两,薏苡仁、金银花、防风、木瓜、木通、白鲜皮各五分,皂荚子四分。气虚者,加人参七分;血虚者,加当归七分。用水两大碗煎饮,每日服用三次。服药期间,禁忌饮茶,以及牛、羊、鸡、鹅、鱼肉、烧酒等;并注意忌房劳。

忍冬昔人并未言及,后世为消肿散毒治疮要药。《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忍冬:“【发明】弘景曰:忍冬,煮汁酿酒饮,补虚疗风。此既长年益寿,可常采服,而仙经少用。凡易得之草,人多不肯为之,更求难得者,贵远贱近,庸人之情也。时珍曰: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也。按陈自明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便当服此,其效甚奇,胜于红内消。洪内翰迈、沈内翰括诸方,所载甚详。如疡医丹阳僧、江西僧鉴清、金陵王琪、王尉子骏、海州刘秀才纯臣等,所载疗痈疽发背经效奇方,皆是此物。故张相公云: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正此类也。”

首先引陶弘景之说,忍冬宜煮汁酿酒饮用,能补虚疗风。经常采来服用可以长年益寿。《仙经》很少用此药。但凡易得之药,人多不肯服用,而愿服用难得之药,以难得者为贵,以易得者为贱,此乃庸人之情。李时珍指出,忍冬的茎、叶及花,其功用皆同。继而,说明古人称其可治风除胀,为治疗泻痢祛除尸虫之要药,而后世不知此类功用,称其为消肿散毒治疮要药,此乃前人尚未言及之功用。其后举例,按陈自明《外科精要》记载:忍冬酒,治疗痈疽发背,初发服用,其效果很好,胜于红内消(何首乌)的作用。内翰洪迈、沈括的书中,相关记载很详细。如疡医丹阳僧、江西僧鉴清、金陵王琪、王尉子骏、海州刘秀才刘纯臣等,其记载之疗痈疽发背的经效奇方中,皆用土茯苓。故如张相公所说:谁知至贱之药,乃有不寻常之功效,其所云即指忍冬之类。

前人之所未发药物作用机制

“发明”项之阐发,补充“主治”项之论述未详。其综述前贤之观点,密切结合临床用药实际,参考李时珍的切身体会,解析药物的作用机制,发前人之所未发。

辛夷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辛夷:“【发明】时珍曰: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轩岐之后,能达此理者,东垣李杲一人而已。”

李时珍指出,鼻气通于天,天在上,而鼻属肺,肺开窍于鼻,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故而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倾而九窍不利。辛夷辛温,而走气入肺,其质轻浮,能助胃中之清阳上行,以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上行开窍,治疗头面目鼻九窍之病变。并感慨而言,轩岐之后,能够通达此理者,只有李东垣一人而已。

一味丹参散,主治与四物相同。如《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丹参:“【发明】时珍曰: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心与包络血分药也。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唯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 、芍药故也。”

李时珍指出,丹参色红味苦,气平而降,为阴中之阳。其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属心与包络血分药。《妇人明理论》原书已佚,李时珍引用此书中四物汤治疗妇人病的内容,才使得我们能看到。丹参能破瘀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理经脉,因其功用大致相似于当归、地黄、川芎、芍药,此说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不同药物的功效区别

阐释药物性状及功用区别,深入论述药物与主治,探究药物性能特点,对于药物的认识与临床运用均有启发。

龟鳖之属,功各有所主。如《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五卷》鳖记载鳖甲:“【发明】宗奭曰:经中不言治劳,惟药性论言治劳瘦骨热,故虚劳多用之。然甚有据,但不可过剂耳。时珍曰:鳖甲乃厥阴肝经血分之药,肝主血也。试常思之,龟、鳖之属,功各有所主。鳖色青入肝,故所主者,疟劳寒热,痃瘕惊痫,经水痈肿阴疮,皆厥阴血分之病也。玳瑁色赤入心,故所主者,心风惊热,伤寒狂乱,痘毒肿毒,皆少阴血分之病也。秦龟色黄入脾,故所主者,顽风湿痹,身重蛊毒,皆太阴血分之病也。水龟色黑入肾,故所主者,阴虚精弱,腰脚痠痿,阴疟泄痢,皆少阴血分之病也。介虫阴类,故并阴经血分之病,从其类也。”

引前人之论后,李时珍指出,鳖甲乃是厥阴肝经血分之药,而肝主血。龟板与鳖甲之类,其功效不同,主治各异。鳖色青入肝,故所主者,如疟劳寒热,癥瘕肿块及惊痫,月经失常,痈肿及阴疮,皆为厥阴血分之病也。玳瑁色赤入心,故所主,心风惊热,伤寒狂乱,痘毒肿毒,皆属少阴血分之病。秦龟色黄入脾,故所主,顽风湿痹,身重蛊毒,皆太阴血分之病也。水龟色黑入肾,故所主者,阴虚精弱,腰脚痠痿,阴疟泄痢,皆少阴血分之病也。介虫属阴类,故并治阴经血分之病,其理以从其类。

生熟之功殊别,不可不详。《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生地黄:“【发明】好古曰:生地黄入手少阴,又为手太阳之剂,故钱仲阳泻丙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皆同。权曰:病患虚而多热者,宜加用之。戴原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虚火之证者,宜地黄之属,以滋阴退阳。宗奭曰:本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者,若与生干,当虑太寒,故后世改用蒸曝熟者。生熟之功殊别,不可不详。时珍曰: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故今别出熟地黄一条于下。”

援引王好古之说,生地黄入手少阴、手太阳经,故钱乙将之与木通配伍创制导赤散。生地黄治疗诸经之血热,与其他药相配伍,亦能治之。诸如尿血、便血治疗同理。继而引寇宗奭之言,《神农本草经》只提及地黄有干、生二种,但未言及熟地。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气虚而燥热,若用生干地黄,应当注意其太寒,故而后世改用蒸熟晒干。生地黄与熟地黄之功有区别,不可不详知。李时珍指出,《神农本草经》所介绍的干地黄,乃是阴干、晒干、烤干之品,故又说明生者尤佳。《名医别录》又云,生地黄乃是新掘鲜品,故其性大寒。而熟地黄乃是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是指干地黄为熟地黄,二者虽主治证同,但其凉血、补血之功有差异,故另分出熟地黄一条。

药物配伍之奥义

发明项列举前人相关药物配伍的理论,联系临床应用经验,阐发药物配伍相须相使相反相成的机理。

苏叶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如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苏记载茎叶:“【发明】颂曰: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时珍曰: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也。久则泄人真气焉。机曰:宋仁宗命翰林院定汤饮。奏曰:紫苏熟水第一。以其能下胸膈浮气也。盖不知其久则泻人真气焉。宗奭曰:紫苏其气香,其味微辛甘能散。今人朝暮饮紫苏汤,甚无益。医家谓芳草致豪贵之疾者,此有一焉。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觉。”

引苏颂之说后,李时珍指出,紫苏是近世之要药。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配伍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配伍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配伍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配伍川芎、当归,则和血散血;配伍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配伍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配伍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久服则泄人真气。转而引张仲景之言,介绍宋仁宗命翰林院制定消暑之汤饮,以紫苏熟水为第一,究其缘由,在于其能下胸膈之浮气。其久服则泻人真气之说,寇宗奭解释:紫苏气香,味微辛甘能散。故而当今之人朝暮饮服紫苏汤,的确甚无益。医家说芳草致豪贵之疾患,若脾胃虚寒之人,多致滑泄。此言提示用了紫苏的用药宜注意与禁忌。

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如《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泽泻:“【发明】 时珍曰: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也。”

李时珍指出,泽泻气平,其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能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之去除,而土气当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而泽泻有养五脏,补益气力,治疗头目眩晕,使得耳聪明目之功用。又指出若久服,则降泻太过,使清气不升,真阴损耗,则致目昏。张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乃是取其泻膀胱之邪气。李时珍认为古人用补药同时合用祛邪药,因邪去则补药得力,譬如一开一合,乃用药配伍的玄妙之处,并指出后世不懂此理,而专一于补法,故久服必产生偏胜之危害。

若有君无使,是独行无功。如《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麦门冬记载:“【发明】宗奭曰:麦门冬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虚热及虚劳。与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与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元素曰:麦门冬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者,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杲曰:六七月间湿热方旺,人病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黑,甚则痿软。故孙真人以生脉散补其天元真气。脉者,人之元气也。人参之甘寒,泻热火而益元气。麦门冬之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兼益五脏之气也。时珍曰:按赵继宗儒医精要云:麦门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盖有君而有使也。若有君无使,是独行无功矣。此方惟火盛气壮之人服之相宜。若气弱胃寒者,必不可饵也。”

首先引寇宗奭之说,麦门冬善治肺热,其味苦,但是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之人禁服。主治心肺虚热及虚劳。与地黄、阿胶、麻仁配伍能润经益血,为复脉通心之剂;与五味子、枸杞子配伍为生脉之剂。张元素说,麦门冬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则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继而引李杲之言,说明六七月间湿热方盛,易患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花,甚则痿软,孙真人用生脉散补益人之元气。人参甘寒,泻热火而益元气。麦门冬之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兼益五脏之气也。其后,李时珍指出,按赵继宗《儒医精要》记载:麦门冬以地黄为使药,服之令人头发不白,其补骨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能除身上恶气不洁之疾患。麦门冬配伍有君亦有使。若是有君无使,则是独行无功矣。此方适宜于火盛气壮之人,若是气弱胃寒的人,则必不可服用。

(0)

相关推荐

  • 罗大伦:调理脾虚孩子鼻炎的特效方

    17.调理脾虚孩子鼻炎的特效方 配方: 辛夷克.白芷克.荆芥克.金银花克或克.连翘克.桔梗克.甘草克.这是5岁以下孩子的量,5岁以上的孩子,量增加1倍. 做法: 用这些药材熬水.放入1杯水,先将药物浸 ...

  • 明朝李时珍特别强调了大黄是一味人血分的降...

    明朝李时珍特别强调了大黄是一味人血分的降火要药,"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本草纲目>).陈实功认为大黄复方是治疗外科感 ...

  • 汪芳记 | 莎 草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 ...

  • 大黄最新资讯

    判断一味药是气分药还是血分药的标准,除了一般的形.色.气.味外,主要还在于药的功效,而药的功效又主要来自医者的经验.李时珍提出并强调大黄是一味入血分的降火要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qu ...

  • 中医高清珍本之中华医藏本草

    今天跟朋友在QQ交流,最近他在研究中医本草,我给他推荐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他说本草纲目只是本草的一种,具有代表性.他说他目前有关本草类书籍几十本,涉及的朝代有魏晋,唐,五代,宋,元明清 ...

  • 鹧鸪天.明代药圣李时珍

    鹧鸪天.明代药圣李时珍

  • 《本草纲目》“发明”项:析误释毒

    2018-07-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钱会南 <本草纲目>"发明"项之论,既承袭了前贤的理论观点,亦反映了明代用药经验.其内容涉及药物机理的古今沿革,药物 ...

  • 葎草,《本草徵要》遍体生疮,煎汤洗渍。《本草纲目》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除九虫,辟温疫,敷蛇、蝎伤。

    葎草,田间地头,路.沟边到处都是,无处不在. 许多地方标准都有收录,也算个官药. 关于于他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最新的安徽标准: 性状描述是:味涩,有刺舌感. 但性味又沿袭本草:甘.苦,寒. 多少和口尝 ...

  • 屈杰:从《本草纲目》谈桂枝汤

    导读: 临证心得|漫谈桂枝汤 从<本草纲目>谈桂枝汤 李时珍<本草纲目>搜罗万象,是举世公认的医药百科全书.本人对<本草纲目>情有独钟.希望通过研读桂枝汤单味药物的 ...

  • 本草纲目绝世偏方

    41.离魂:一人自觉形作两人,并卧不辨真假,不语,问亦无对,乃自离魂.用辰砂 人参 茯神 浓煎汤饮之,真者气爽假者形化也.再服十全大补除根. 42.肝虫:一人头面发热有光色,他人手近如火,治用蒜汁半两 ...

  • 王兆军:《本草纲目》中的“唯物论”

    李时珍是明代伟大的医学家. 1518年,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县东长街之瓦屑坝.李家世代为医,祖父和父亲皆有盛名.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其后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 自23 ...

  • 章风:两部本草巨著的相关命运 ——质疑于《本草纲目》与《本草品汇精要》之间

    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以后,于1580年(明万历8年)的金秋季节,以63岁的多病之躯,从湖北蕲春经南京顺江而下来到江苏太仓的直塘求见当时文坛泰斗王世贞.他要请名人给他的著作写一篇序:&qu ...

  • 张成俊:金陵版《本草纲目》出版前后及其影响

    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终于编著成了旷古未有,切合实际需要的本草学巨著<本草纲目>,但出版刊行刻印工作却因个人势单力薄被迫停滞. ...

  • 何广益 张诗晗 李良松:《本草纲目》明清版本述要

    考证及梳理明清时期<本草纲目>的流传及源流情况.从<本草纲目>祖本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等文献学方法,兼析历代主要版本,系统论述明清时期<本草纲目>的版本情况与存疑之 ...

  • 跟着《本草纲目》学喝粥,50多种养生粥任你选!

    李时珍特别推崇粥养粥疗法,他认为粥得谷物之精华,具有滋补.祛病和养生之功效,能畅胃气.生津液,而且容易消化,特别适合老年人和脾胃虚弱之人.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粥多达有五十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