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古韵——武夷下梅村
七月上旬,我到武夷山出差,记得第一次来武夷山是在二十五年前五四青年节团委组织的活动,时隔二十五年,武夷山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竟然使我无法辨识来过的地方,似乎一切既亲切又陌生。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县境内,总面积达99975公顷。武夷山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令人留连忘返,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工作之余,我们走进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村......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武夷山市区6公里。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谧型的村落,素有“文史精品古村落”的美称。
流入梅溪的当溪划村而过,将村一分为二,是为了茶市而规划修建的人工运河。
下梅村至今保持着完好的明末清初的古建筑。村内的祠堂、古井、老街、旧巷构成典型的南方水乡风格,显出村落独特的魅力。
民居大门上方精美的砖雕装饰
每座民居的大门都有精美的砖雕装饰,融人物、花鸟、山水、器皿于一体,人物逼真,环境亲和,蕴意深刻。
村内现留30多座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柱础以木为主,结合精巧的闺楼、书阁、花园、经堂、厢房,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
据导游介绍在下梅民居里,至今还保留有十几块古牌匾,都是清代遗物,内容大体可分为堂斋题匾、寿匾和敬赠匾,书法工艺采用了阴刻、阳刻、边刻。这些牌匾内涵丰蕴,书法精湛,既记录了下梅村厚重的文化历史,也成为书法艺术的宝藏。
设置的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厅,以便于采光、集雨、通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民居“三雕”(砖雕、石雕、木雕)景观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尤以邹氏家祠、邹氏大夫第的“小樊川”、“参军第门楼”、“西水别业”、“隐士居”、“方氏参军”等最为出色。还有柱础、石基和石花架上的石雕图案,挑梁、吊顶、栏杆、窗棂等的木雕图案,精彩纷呈。
邹氏闺秀楼
邹氏闺秀楼
下梅民居外部结构以高大的风火墙为主,体现村民封闭、求安的意识。风火墙上多绘有二方连续彩画,意蕴高雅。这些彩画至今仍绚丽清晰,经数百年风吹日晒而不褪色,令人不禁为古匠人的高超技艺而叹服。各民居的排水设施以地下涵道为主,户户相连相通。狭窄而深远的巷道,从繁华走向落没,从落没再次走向繁华,这其中承载了太多的汗水、泪水和欢笑。
邹氏大夫第
位于下梅北街的邹氏大夫第,门壁全用砖雕装饰,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两厢的隔窗分别雕刻蝙蝠、花卉等图案,让大夫第尽显富丽堂皇。大夫第的后花园“小樊川”,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在有限空间里营造一个有山水、有花树的无限天地。
邹氏大夫第的天井
为了采光、集雨、通风,各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摆设长条石花架,供户主养花、赏花。
大夫第的后花园“小樊川”,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在有限空间里营造一个有山水、有花树的无限天地。
大夫第的后花园
大夫第的后花园
大夫第的后花园的“小樊川”
大夫第的后花园的“月”台
大夫第的后花园的“镜”台
位于下梅北街的邹氏大夫第老二宅院,门壁全用砖雕装饰,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
石雕“门当”
石雕“门当”
古民居的砖雕
古民居的木雕
下梅村古民居的木雕更是精彩纷呈,有挑梁、吊顶、桌椅、栏杆、窗棂、柱础等,尤以窗棂为最。下梅古民居的窗户以透花格式为主,有四扇、六扇、八扇为一樘的格扇窗。窗棂有斜棂、平行棂等,最大限度地艺术化。
古民居的木雕
当溪两岸,有南北二街,溪畔设弧形靠栏,可坐可倚,古时更被称为“美人靠”。据悉下梅成为茶市时,下梅男人多外出经营茶叶,家中的妻子傍晚时分便会依河栏眺望下游船只。为此,邹氏沿河修建了弧形长椅,让夫人靠椅望夫。虽然现在“美人靠”不再,却成为了老年村民聊天、读书阅报的休闲之地。
如棋盘布局的下梅村,虽然没有江南古镇的宽宏和奢华,却是生态和谐,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迄今依然完好。即使只在溪边发呆,看看手工扎的纸花灯,也是一种轻松的享受。
茶商水道万里茶路
梅溪发源于梅岭,两岸村落以梅命名,如梅岭、上梅、下梅、梅溪村。朱熹游赏时曾经写下“晓登初移屐,寒香欲满襟”的赞美诗句。它不仅养育过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南宋理学家朱熹,还涵养了清朝繁荣的茶市下梅,铺造了晋商常氏与下梅邹氏联合贩运武夷茶的“茶商水道”。
下梅村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武夷岩茶,一到春天,每家每户都忙着采茶、制茶,空气中处处散漫着茶的清香。福建、山西商人联手在下梅村开辟了中国另外一条“万里茶路”,一直延伸至中俄边境的贸易城———恰克图,让下梅成为武夷山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你可在村口“晋商茶路万里行起点”的纪念碑上镌刻的茶路线图,体会到万里茶路宏阔的情景。